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在歷史記載中,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開始,直至清朝的清仁宗(顒琰,年號嘉慶)期間,前後總共有9位皇帝18次來此禮佛。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這9位皇帝中,僅清朝的皇帝就佔到了4位,而且前前後後去的次數佔到13次,可以說,大約70?其囊收其中。具體到帝王為:康熙皇帝去了5次、雍正皇帝去了1次、乾隆皇帝去了6次、嘉慶皇帝去了1次。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康熙皇帝五臺山禮佛:5次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61年(1661年-1722年在位),堪稱清朝在位最長的皇帝,這位皇帝,他不喜歡久居深宮,一生多次遊歷民間考察民情,

五臺山前後去過5次

根據《清史稿》記載,康熙皇帝來五臺山朝聖的時間為: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第二次,同年九月十一日;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二月一日;第五次,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乾隆皇帝五臺山禮佛:6次

乾隆皇帝在位時間60年(1736年-1795年在位),當然,乾隆皇帝在位看似比康熙皇帝少了一年,其實是乾隆皇帝自知年歲太大而主動退位坐上了太上皇,因為乾隆皇帝曾強調過,如果自己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選擇退位,他絕不能超過他的爺爺康熙皇帝。由此可見,這位乾隆皇帝在人生的過法上,還是蠻懂得“取捨”藝術的。當然,他和他的爺爺一樣,也是位五臺山朝聖的狂熱愛好者。儘管

乾隆皇帝

在位的時間上確實沒有超過他的爺爺康熙皇帝,然而

他在去五臺山朝聖的次數上卻當仁不讓,硬是比康熙皇帝多了1次,前前後後共去五臺山朝聖合計6次

可以說,乾隆皇帝在朝拜五臺山的興趣上,不僅是大清帝王中最執著的一位,而且也是自南北朝北魏孝文帝以來,無人可以企及的一位。

歷史記載的乾隆皇帝朝聖五臺山的時間線索為:

第一次,乾隆十一年九月;第二次,乾隆十五年二月;第三次,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第四次,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第五次,乾隆五十一年二月;第六次,乾隆五十七年二月。

乾隆皇帝像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為何康熙與乾隆皇帝去五臺山禮佛獨鍾二月份?

究竟

二月份對康熙和乾隆皇帝來說有著怎樣的特殊性?

具體原因我們暫時不得而知,但如下情況都成為之所以選擇二月份的理由:

其一、

如果根據民間的“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說”,那麼順治皇帝應該是二月份出家的,因為歷史上記載的順治皇帝卒於1661年2月5日。這在時間上也是極其接近可能的。

其二,

儘管根據自然環境,二月份的五臺山,山上應該還算挺冷的,甚至冰雪覆蓋尚未融化的情形也很常見,但二月份確是個不錯的禮佛月份,這個月,佛教節日比較多。

比如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為釋迦牟尼佛

涅槃

日,二月十九為觀世音菩薩聖誕,因此康熙乾隆二位大帝他們二人喜歡趕趟二月去普陀山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

從季節因素來講,二月的季節更加適合踏青,可以在禮佛的同時順路體察開春後的民生狀況。

總之,康熙和乾隆皇帝二人的愛好算是湊到一塊去了。

清朝皇帝對五臺山濃濃興趣:一則來自清宮的傳說!

五臺山作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每天來這裡朝聖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尤其是在康雍乾時期,五臺山的香火達到空前鼎盛。而且從康熙皇帝到雍正,以及乾隆皇帝,他們都有頻頻朝聖五臺山的經歷,於是大家在猜測,他們真的只是到五臺山單純拜佛去了嗎?

在民間說法中,清朝的幾位皇帝去五臺山拜佛沒錯,但同時,

還有個更為重要的心願,那便是——尋根問祖!尋找和憑弔順治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順治皇帝“崩亡”之謎,疑雲不斷

順治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於1643年-1661年在位,他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但更是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不得不說的是,順治皇帝雖然幼年登基,僅在6歲就坐上了皇位,可遺憾的是,按照歷史的說法,這位皇帝只活了24歲,而且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宣佈“崩亡”訊息。

由於順治皇帝去世太過年輕,而且也很突然,在原本身強體健,絲毫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於一夜之間被宣佈“崩亡”,針對大眾來說,自然疑雲四起,說法不斷。

根據正史記載,《清史稿》雖有提到,但是記述模糊,僅僅用了11個字簡略帶過:

“丁已,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至於因為什麼原因崩亡,沒有說明。只是在朝鮮的史籍中提到順治皇帝是卒於天花。但可疑之處也是有的,畢竟,中國清朝本家的史書記載都不能知道順治皇帝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崩亡,而當時的番邦朝鮮的歷史又是如何知道這一詳情的呢?

由此,野史的資訊就開始傳播了。民間有種被傳得頗為廣泛的說法是,順治皇帝不是突然病亡,而是看破紅塵去五臺山出家了。而清朝統治者自是不願向世人道出這一內幕,因此不得不對外宣稱順治皇帝的突然崩卒。

那順治皇帝可不可能出家?為何會出家?

根據清宮滿文件案記載,順治皇帝14歲在遵化打獵時,認識了一位在山洞中潛修的高僧,因此,

他與佛法結有不解之緣。

在順治皇帝20歲時,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他曾在北京海會寺聽主持講解佛法,因此對佛法更有著濃厚的興趣。接著,

在順治皇帝24歲那年,他最為寵愛的董鄂妃因難產突亡

,於是,失去最為心愛之人的順治皇帝從此心灰意冷,更是無心再理朝政。也許是憂鬱成疾,在董鄂妃去世的100天后,清宮便傳出順治皇帝崩亡養心殿的訊息。當然,對於年富力強的順治皇帝突然“崩亡”之謎,這在很多人看來,都覺得難以取信,因此,

後世紛紛猜測,崩亡只是對外說辭,順治皇帝應該是看破紅塵,去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順治皇帝究竟歸何處?康熙皇帝尋父軼事

關於順治皇帝出家說法,在民間還有一段傳說作為佐證:

在康熙繼位後,康熙皇帝就有著去五臺山朝聖的習慣。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一字寫出四筆成,既無豎來也無橫。負薪寺中交上去,斧頭和尚是我名。”

當時,康熙皇帝依然沒能聽明白其中的就理,於是就打道回宮去了。

當康熙皇帝回到皇宮後,他就將自己在五臺山的所見所聞悶悶不樂地告訴了孝莊奶奶,畢竟父親沒有找到,還遇到一位老僧,瘋瘋癲癲的說了一番又一番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然而,當孝莊聽完康熙的一番訴苦後,立刻大驚道:“哎呀,這個瘋和尚是裝的,他很可能就是你的父王啊!”孝莊若有所悟地繼續說道:“‘斧頭和尚’的‘斧’字不正有父親的“父”字嗎?”聽孝莊這麼一說,康熙皇帝也瞬間大悟,立刻星夜兼程直奔五臺山去尋那位老僧。遺憾的是,此後,那位老僧他再也沒有看見過。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清朝皇帝祖上對五臺山的特殊“宗教情懷”

滿清王朝,與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樣,都篤信佛教。

其一、皇太極時,滿清貴族對五臺山傾仰不已。

滿清貴族早在皇太極時,就對五臺山充滿傾仰之情。這種情懷還得從清太宗天聰八年(1634)說起,當時,元朝後裔察哈爾的摩爾根喇嘛將嘛哈噶喇佛像帶來盛京,奉贈予皇太極。據說,這尊佛像的來歷可不一般,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奉祀在五臺山的金像。從此,滿清貴族對五臺山充滿無限傾仰之情。

其二、滿清貴族認為,“文殊”與“滿洲”淵源深刻

五臺山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而文殊菩薩之名號,還有一種譯法叫做“曼殊室利”。這在滿清貴族看來,他們認為“文殊”與“滿洲”淵源深刻。

五臺山文殊菩薩像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開塔曾聞演法華,焚經宣教率章嘉。

臺稱以五崇標頂,乘列維三普度車。

縈繆杼誠陟雲棧,霏微示喜舞天花。

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

關於這首詩,乾隆在作解時是這麼說的,他認為:梵經中,文殊稱曼殊師利,曼殊的諧音為滿珠,而滿珠就是滿洲。同時,竺蘭(指竺法蘭)的寶號,又與“乾隆”年號相符。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竺蘭寶號(文殊菩薩的稱號)與我朝國號相符,用徽億萬年無量福祚也。”

基於此,乾隆皇帝認為自己才智非凡,幾乎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他常將自己比作文殊菩薩,還特意叫宮廷畫師給自己畫了兩幅文殊菩薩裝扮的佛裝像,故此,在烏斯藏的進表中,曾將乾隆皇帝成為曼殊師利大皇帝。

由此看來,在滿清貴族的意識中,他們覺得本家與文殊菩薩緣分極為親近和特殊,與由此,對五臺山特殊的“宗教情懷”可見一斑。

大興黃教,“ 懷柔蒙藏” 鞏固大清國本之需要

《山西通志》記載,從清朝

康熙皇帝

開始:

“國家綏柔蒙古,特興黃教。宏啟宗門,藉資控馭,是中外乂安,邊民享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涼五頂近鄰郊圻,歲或再至。懷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帶樂利者,典尤巨焉。”

這說的是,滿清統治者在五臺山特興黃教的一大目的,是要達到“以黃教綏柔蒙古”的治國之策。

對此,

康熙皇帝

在《五臺山殊像碑》中提到:

“事有俾於勸俗 , 聿弘覺善之門。”

雍正皇帝

也說:

“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以勸善懲惡,濟世覺民為本。黃教之傳,所以推廣佛經之旨也。……廣佈黃教,宣講經典,使番夷僧俗崇法幕義,億萬斯年,永躋仁壽之域,則以佐助王化,實有稗益。”

乾隆皇帝

更寫詩直言:

“教維神道設,總為牖斯民 !”

由此可見,

清朝歷史上功勳卓著的三位曠世英主,他們在對五臺山特興黃教的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懷柔蒙藏”。

另外,清朝從康熙開始至清末,朝廷允許統轄蒙古、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

章嘉呼圖克圖

(藏族)常住五臺山鎮海寺。

這麼一來,五臺山不但有了黃教,而且就連蒙藏佛教的宗教首領等於也在五臺山紮下根來

,那麼

這對蒙藏地區的人們去五臺山朝拜的積極性不言而喻。

從歷史角度來講,蒙古族對佛教的文殊菩薩以及五臺山都是極為崇仰,因此在清朝統治前期,清朝統治者的明君聖主們,如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他們透過在五臺山特興黃教,鼓勵蒙古族佛教徒常來朝拜五臺山的方式,

不但達到了藉助文殊信仰懷柔人心,化解矛盾的目的,也使得蒙古地區的人們與中央以及內地的關係與交流進一步加強

,不得不說,

這對清朝在實現民族融合與國家穩固方面受益匪淺

正是基於清朝政府對五臺山原有的特殊情感的存在,以及在統治需求上懷柔蒙藏的這一鞏固國本之目的,才使得在清朝時期黃教在五臺山興盛至極。對於在清朝時,蒙藏佛教徒對五臺山崇仰的狂熱程度,清末民初教育教袁希濤在《遊五臺山記》寫道:

康熙去5次乾隆去6次,五臺山禮佛,為何清朝的皇帝們尤其熱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