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鮮卑是中國古代非常活躍的民族。它最終建立了十個國家,一度統治了中國的一半,但現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沒有鮮卑族。為什麼?

在中國古代,東北有三個民族,即東湖,會摩申和部落聯盟東湖。包括當時具有相同種族不同名稱的大小部落,鮮卑是東湖民族之一。在中國北方的民族鬥爭中,匈奴首先消滅了東湖鮮卑部落。

漢朝時期,匈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鮮卑人在鮮卑史上嶄露頭角。隨著鮮卑部落利用蒙古草原吞併了匈奴部落的10萬多匹馬,鮮卑逐漸開始蓬勃發展。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八王叛亂後,鮮卑帶來了發展機遇。十個王朝相繼建立,但最繁榮的仍然屬於北魏。

在北魏後期,統治者變得越來越腐敗,地方政府的統治逐漸惡化。

六鎮起義於523年爆發,雖然起義被壓制,但北魏的統治已經崩潰了。最終,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後來被北周和北齊所取代。鮮卑國不再存在,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鮮卑人民再也找不到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失去了國家的根基。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第一,古老的鮮卑源頭在塞外,與中原地區的聯絡很少。它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狀態。隨著鮮卑人的力量日益壯大,對中原的日趨渴望,並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目標是遠離固定的地方,也就是遠離他們出生的肥沃土壤。

第二,學鮮卑的語言。在中原定居之後,他們開始對書籍的渴望漢化自己。

北魏統一北方後,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漢語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打破北方漢語來改姓。孝文帝的改革應該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一步。像鮮卑族語言一樣,鮮卑族貴族堅持說漢語,他們的語言逐漸消失,語言的喪失最終使家庭特徵趨於消失。

第三,族籍通婚,北魏孝文帝鼓勵鮮卑和漢人漢族通婚,改變了人們誦經的習俗。學習了漢族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放棄原籍。一個國家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共同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特徵。

鮮卑族還有哪些血統?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根據

錫伯

族的記錄,鮮卑族進入中原後,只有少數人留在家中,被視為鮮卑族的古代移民。也是吉林省長春市,

錫伯

王國成立於該地區,已有466年的歷史。

現在,錫伯族主要居住在東北的瀋陽。內蒙古東部和黑龍江省嫩江流域散居著第二波鮮卑族。

公元663年,鮮卑族移民逃到了甘肅省武威市,然後又逃到了寧夏。在與其他當地民族融合發展之後,他們成為了現在的土族。今天的土族主要生活在青海,甘肅,河通和天祝藏族自治區的兩個縣。他們其餘的人分散在青海的樂都門苑,都蘭,烏蘭指南,西寧和甘肅,永登,蘇南等地。

386年,道武拓跋珪皇帝建立北魏,直到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已有148年的歷史。東魏和西魏僅存在了20多年並結束了。然後,在北魏滅亡之後,有數百萬的鮮卑人,他們去哪了?

為了解鮮卑人的下落,我們需要簡要談一下北魏時期拓跋珪的經歷。鮮卑在我們國家很古老。他們最初住在大興安嶺,主要打獵。在大興安嶺北部,有一個祖先居住的地方叫尬仙洞,在石牆上刻有碑文,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皇帝派遣中書郎在此刻文。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東漢末期,鮮卑人民成為北方的強大力量。拓跋禮成為鮮卑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得出結論,匈奴人一直到處襲擊。經過失敗的經驗教訓,他認為有必要團結漢族,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以求生存。因此,他制定了與漢族保持良好關係的基本國策。

後來,拓跋禮的繼任者拓跋義好曹魏政權變得更好,並學習了漢族的先進文化。鮮卑拓跋珪建立北魏以後,他也很崇拜漢文化,崇尚儒教,把佛教視為國教。

但是即使融入到漢文化,他仍然與漢族人民面對著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農牧業信仰,習俗和文化。他開始大量使用漢族人。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為了讓鮮卑族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它實行了獨立的部落來定居。該部落解散,並安頓下來。對於鮮卑人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後來,北魏皇太后開始統治,由於馮太后是中原人,她對中原進行了更為徹底的研究。她大力推動了鮮卑和中原人的融合。馮皇后實施的改革已經從意識形態和文化發生了變化。

她首先精心培育的孫小文是首先受到懲罰的習俗,這是融合的典型例子,祖母是漢人。親生母親李桂仁也是漢族。因此,孝文帝已經擁有3/4的漢族血統。馮皇后的最大成功不僅是這些,而且因為她以自己的胸懷培育了孝文帝

拓跋宏

,這不僅使她的改革得以順利進行,而且在她去世後繼續進行。

公元494年,孝文帝移居洛陽。老百姓不再被允許穿胡袍,而必須穿漢服講漢語。孝文帝還大力提倡胡漢婚姻,他帶頭大喊通婚。

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曾經繁華的鮮卑

他改變了姓氏,放棄了第一人稱的原始本性。王室拓跋是眾星之首,鮮卑貴族改稱穆林。其他100個姓氏也更改為漢族姓氏。孝文帝的這些做法比其祖母的漢化更加有力,堅定和徹底。

從那時起,人們徹底改變了自己,奇蹟般地失去了種族,然後消失了。可以說,漢族聚集後,鮮卑變成了蝴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