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三國演義》開篇說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非常精確地總結了歷史趨勢。作為分裂階段的時期,代代相傳的《朝代歌》中簡要而又精確地概括南北朝的了局面,“南北朝並立”,言簡意賅地描述了那時的分裂狀態。

南北方兩個地區有大大小小的政權長期互相對峙,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這些國家中,最有實力的北魏,曾存在百年時間,也曾用武力征服柔然,那麼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南北朝的統治者政治才華不分上下,但北魏的民族交流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各自為政,有劉宋、蕭齊、梁、陳四個政權,合稱“南朝”。與此同時,北方也是同樣的情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個政權合稱“北朝”。這兩個地區不僅內部互相征戰,南北方之間也相互傾軋,民不聊生。杜牧曾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儘管這段時期南北朝並立,天下處於分裂狀態,但這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對外交流十分繁榮。互相征戰中,又出現了許許多多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拓跋燾和劉義隆就是其中數一數二的英雄人物。

劉義隆,南朝的第三位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就是這位皇帝和他的父親。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拓跋燾,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史稱北魏太武帝,是發起著名改革運動的孝文帝的先祖。他和劉義隆是同齡人,二者的武藝和政治謀略不分伯仲。但細細對比,北朝拓跋氏族還是略勝南朝劉宋。北魏能夠以史為鑑,在太武帝之後透過馮太后和孝文帝的強有力的改革,真正建立了一個富有凝聚力的王朝。如此完美的北魏王朝為什麼最後仍未完成統一大業,飲恨而去呢?

主要是三點原因造成。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一是 北魏未能滅掉南朝,因為基礎薄弱

南北朝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王朝(北魏和劉宋)的統治者不分上下,在後世看來,或許是一場極為精彩的歷史大戲,但對於二位統治者來說,卻是極為緊張,精神緊繃,生怕一步走錯,便墜入無底深淵。因此,他們都想擴大自己的版圖,卻“望對方地盤興嘆”。膠著狀態下,兩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中原腹地。

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發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論斷,可見中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但由於以平原為主,中原地區易攻難守,換言之,攻打容易,長久地守住可就難了。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北魏打下了中原,劉宋北伐失敗,這似乎是兩個王朝的轉折點。但是,歷史再次透過時間的走廊提醒我們“福禍相依”。劉宋的失敗是因為劉義隆太過心急,以致指揮不當,這次失敗絲毫掩蓋不了劉宋王朝的實力。

他們是南方最大的國家,和躲在偏遠地區瑟瑟發抖的梁、陳政權不可同日而語。而北魏打下的中原是飽經喪亂、哀鴻遍野的中原,一片狼藉,白骨累累,就算拓跋燾是戰神轉世,也難以收拾這個爛攤子。

因此,拓跋燾被刺身亡之後,繼任者馮太后和他的孫子孝文帝休養生息,將工作重心轉向了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透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促進漢族和鮮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效果十分顯著。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二是不施仁政,殘忍血腥的政策使北魏無緣全國大一統

拓跋氏族屬於鮮卑族,極少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潤,再加上鐵騎民族的血性,施政手段極其殘暴。太武帝帶領軍隊南征時,給劉義隆的部下寫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我派去攻城計程車兵都是異族人,你對他們不要心慈手軟。儘管殺他們,這樣他們在我的國家裡就不會犯上作亂了。對待自己脅從的異族尚且如此,對待敵人還會心慈手軟嗎?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魏書》中記載,拓跋氏族對待敵人的手段殘忍得令人髮指。將首級懸掛在城門上還不夠,有的甚至是坑殺、活埋!首級一個個排列下來,長度和城牆一樣高,這樣的景象,光是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慄,更別提生活在那樣環境之中的百姓了。這樣的狀態下,百姓會臣服於他們的鐵血手腕之下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拓跋氏族不懂得攻心為上,只會用自己的武力去“欺負”別人,沒有任何的同情心和慈悲心,這樣的民族未能統一天下,後人實在應該感到慶幸。

三是遷都後貪圖安逸生活,磨滅鬥志

拓跋燾被刺殺意外身亡,他的繼任者和後世子孫將工作重心轉到了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為加強文化交流,孝文帝還將都城遷到了河南洛陽。改革頗有成效,但很快就被遷都的弊端掩蓋了。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後,各級各部的文臣武將很快被中原地區的穩定和富饒磨滅了鬥志,一部分軍隊被帶至洛陽。

這批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同時也加劇了內部矛盾。一邊是歌舞昇平的太平景象,另一邊駐紮在邊疆,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後者心裡復仇的火焰愈演愈烈,直接導致了梟雄高歡、宇文泰等邊境將領帶領軍隊起義,動搖了北魏的穩定統治。

北魏的腐朽不僅僅表現在軍隊戰鬥力下降上,還表現在文官的貪汙受賄、奢靡之風盛行。漢化之後,拓跋氏族乃至整個鮮卑族沉迷於奢侈、浮華的生活方式。文官之間相互攀比吃穿用度,相互搜刮天下珍寶,有人喜好養馬,竟不惜花費高價從波斯等地進購名馬。文官愛財,武將怕死,便是一個國家走向衰亡的開始。

就連母儀天下的太后,也忘記先祖創業之初的艱難,公然花費鉅款,在國內大興土木,建造佛寺和裝飾精美的石刻。著名的雲岡石窟便是這時候所建。

歷史上被稱為南北朝的北魏,為什麼沒能攻滅南朝,實現統一呢?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和勸誡,又有多少朝代能抵住誘惑,超越自身的侷限性?北魏不僅沒有繼續勵精圖治,反而深陷享樂主義,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邊境起義。為鎮壓起義,北魏反倒請求柔然的幫助。昔日的“大哥”淪落為難以自保的“小弟”,身份轉變令人咂舌。

細想之下,北魏終是沒能逃過自身的侷限性,沒能抵擋住安逸生活的誘惑,不思進取,導致祖宗基業毀在了自己的手裡。所以說,存在即合理,得天下之人,有得天下的原因,失天下之人也不必楚楚可憐,百口莫辯,將自己的失敗歸為“時勢”等外物,或許後世會被這一套說辭矇蔽,但終會撥開歷史的迷霧,一探究竟。

儘管北魏未能統一天下,但給隋朝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經驗。隋朝總結北魏失敗的原因,重用漢人,終於一統天下,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