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鹽業趣事:鹽場選用二八佳麗,美女如雲,相貌不佳者去曬太陽

現在,可以給鹽馬古道下個定義了。鹽,就是食鹽;馬,也可以是駱駝、毛驢和騾子等;古道,就是古代的道路。鹽馬古道就是古代用馬、駱駝、毛驢和騾子等運輸食鹽的道路。眾所周知的是,食鹽有著不同的來源,包括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等,更進一步地說,鹽馬古道應該是除了主要靠水路運輸的海鹽之外,人們在陸地之上用馬、駱駝、毛驢、和騾子等運輸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道路。

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不吃容易患甲狀腺肥大或增生,就是俗稱的大脖子病,很難活下去。甚至一些家禽、家畜在存活的過程中都需要鹽。所以,在古代誰掌握了鹽就可以發大財,富可敵國,而國家如果掌握了鹽,就能把人和經濟的命脈抓在手裡,穩固政權。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國古代從漢武帝開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成立後。

古代鹽業趣事:鹽場選用二八佳麗,美女如雲,相貌不佳者去曬太陽

古代鹽業趣事:鹽場選用二八佳麗,美女如雲,相貌不佳者去曬太陽

1。歷史上的兩個大鹽商:范蠡和猗頓

有鹽,國就富。《漢書》中說:“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齊國管仲也設鹽官專煮鹽,以漁鹽之利而興國。在實行官鹽專賣之前,我國在春秋時期出現過兩個有名的大鹽商,一個是范蠡,一個是猗頓。

范蠡因為和美女西施的故事家喻戶曉,范蠡助越滅吳後,離開越國,隱居在陶(山東定陶縣),以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范蠡做的就是鹽的生意,“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孫經營繁息,遂至鉅萬。”猗頓,山西省臨猗縣人,《史記集解》引《孔叢子》說:他原籍魯國,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耕則常飢,桑則常寒”,飢寒交迫,艱難地生活著。正當為生計一籌莫展的時候,他聽說了范蠡靠鹽發家致富的事蹟,激動加羨慕,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去請教範蠡。

范蠡十分同情猗頓,為猗頓教了一個致富的秘方,讓他去養牛,即:“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范蠡根據猗頓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的實際情況,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然後逐漸繁衍壯大,最終達到致富的目的。猗頓按照范蠡的指示,來到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區),在猗氏(今山西臨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因為這一帶當時土壤潮溼、草原廣闊,再加上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乃至“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猗頓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以牛羊發家致富後,並沒有忘記范蠡,還為范蠡修建了陶朱公廟,據說就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王寮村。很顯然的是,當時范蠡並沒有將靠鹽致富的手段傳授給猗頓,但猗頓卻在靠牛羊發家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這個地方在春秋時屬於郇國,也叫荀國,周文王第十八子姬葡的封國。郇國盛產食鹽,《左傳·成公六年》載:“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可見周初在此封國是有特殊意義的。

猗頓

最初,猗頓在販賣牛羊時,順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後來,他認識到販運池鹽是一條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成為—個手工業者兼商人。清雍正《敕修河東鹽法志》卷一說:河東池鹽為“池水澆曬之鹽,可直(接)食用。不須涑治,自成顆粒。”即將池水澆在地上,風吹日曬後即可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也正因為如此,河東池鹽的天然鹽資源,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猗頓不斷擴大池鹽的生產與銷售規模,使他成為當時中原著名的大富豪。

2。 官鹽專賣前後的那些歷史趣事

范蠡和猗頓之所以能夠靠鹽發家,發展到富可敵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政策。戰國時代,對於山林川澤之利的開發,雖然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經營,而是用抽取十分之三的稅的辦法讓“民”去經營。就是說,國家把礦藏資源承包給那些有能力開發的人去經營,從中收稅即可。而開礦不是一般的手工業者就能幹了的,能幹了的一定是有錢有勢有社會背景的人,這些人在當時被稱為“豪民”。

《鹽鐵論·禁耕》中說:“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意思是如果你不是有錢有勢有社會背景的人的話,那麼,你就很難在鹽鐵等礦業中獲得利潤,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這種開發需要大量的投資;二是這種開發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沒錢人僱不起也玩不轉。范蠡和猗頓就是這樣的豪民,范蠡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是春秋時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其歸隱成商後,社會背景依然不言而喻。猗頓完成牛羊的財富積累才有力量去開發河東池鹽,手了有了錢,就可以讓當地的貧民成為僱工和生產者,而他本人只需要坐下來收錢並給國家繳稅就可以了。

錢多了,人的愛好也就多了,《屍子·治天下篇》說:“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淮南子·氾論訓》也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一種美玉)者,唯猗頓不失其情。”猗頓對珠寶有著相當高的鑑賞能力,以致可以與伯樂相馬相提並論。由此可以推測,猗頓在經營池鹽的同時,可能還兼以販賣珠寶,並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韓非子·解老篇》中說:“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這說明猗頓之富已超過陶朱公(范蠡),並可與王勢並提。

當然,不能因為猗頓有錢後愛好變多,否定他對山西鹽業開發的貢獻。據說,為了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猗頓加快販運速度,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的運輸方式,欲以舟運,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據乾隆《臨晉縣誌》卷六記載,這條運河從河東鹽池起,通於五姓湖(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又名張揚池,位於中條山北麓,在永濟市市區東北方向,距市區最近距離不到2公里),又從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濟市)之孟明橋入黃河,長達百里左右。只是因黃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

河東鹽池

這就是說,由於猗頓的經營,不但形成了以河東鹽池為中心的鹽馬古道,也使這一帶出現了運鹽的水道——人工運河。“河東”是運城市古稱,運城是因“鹽運之城”得名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鹽湖區、永濟市、河津市、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相望,北與臨汾毗連,東與晉城接壤。這種地理的概念,於其周邊及周邊以遠的需要鹽的地方,就是歷史上以“河東”為中心的鹽馬古道了,它可能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是個細碎的存在,但卻密密麻麻,向四周擴散,讓人的生命變得有力而且康健。

漢代實行官鹽專賣後,對私產私營食鹽加大處罰,《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制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到了晉代,雖然不再有割掉腳趾的刑罰,但私制食鹽的百姓仍然會被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但這並不說,其間無生意可做,商人們仍然千方百計地想要取得食鹽的壟斷特權,而取得了特權,有了錢也就變得奢靡了,至明清兩代,江南揚州一帶的鹽商們的奢靡之風達到了頂峰。

據《清稗類鈔》記載:“有欲以萬金一時費去者,使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鎮江金山寺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緣草樹間,不可復收。又有以三千金尺買蘇州不倒翁,傾於水中,水道為之寒者。”就是說,那些有錢的鹽商錢多得沒地方花了,在寺廟裡大撒其錢或者把錢往水裡倒,以此行樂。另有一些鹽商喜歡漂亮女人,從看門人一直到女廚工,都選用二八佳麗,讓鹽場變成了一個美女如雲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上的女人不可能都是漂亮的,那些鹽商們當然也招不是十分漂亮的人來做工,這些人被招來了怎麼辦呢?答案只有這樣一句話:不惜毀其容,用醬敷之,在太陽下暴曬。(未完待續)

金山寺塔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