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廣東|“珠三角水鄉特色”——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三角麒麟舞是在當地的生活習俗和圖騰崇拜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是當地群眾正月裡的重要活動之一,誕生於清代末年,以中國傳統武術中洪家拳和莫家腿為主要動作的動物舞蹈,現主要流傳於中山市三角鎮及周邊區域。

非遺廣東|“珠三角水鄉特色”——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三角麒麟舞表演具有濃厚的珠三角水鄉特色。三角麒麟舞以麒麟的採青過程為主要套路,內容包括出場見面禮、採青、左顧右盼、上前撲擒、撲前撲後、麒麟騰躍、吞青、吐青等舞蹈環節。其採青的形式有棟頭青、井頭青(盆青)、蟹青、蜈蚣青等,均由百姓根據當地的生活勞動環境創作的舞蹈動作,在麒麟舞表象形式中獨樹一幟。其中最大特色則是“棟頭青”和“井頭青”兩種採青的形式、技巧、動作設計。“棟頭青”是把“青”高掛在高處懸下的搖擺不定的繩子上,舞者須有良好訓練、動作敏捷、技巧嫻熟才能採到。“井頭青”又稱盆青,舞步節奏舒展而又踏地有聲、剛勁有力。其基本舞步有虛步、鶴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託舉等,用以表現麒麟的各種神態;以節奏明快的廣東音樂作為伴奏,主要樂器有鑼、鼓、鈸、笛子等。

非遺廣東|“珠三角水鄉特色”——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舞麒麟的道具麒麟由麒麟頭、麒麟身、麒麟被和麒麟尾組成。麒麟頭用竹篾扎竹架,糊上兩層玉扣紙和兩層紗紙,描上淡黃的底色,再畫上麒麟面部圖案。用水松木做眼睛,並用兔絲毛裝飾頭部,使麒麟頭更加活靈活現。麒麟頭做好之後,開始做麒麟身,麒麟身一般是有4米長、內籠直徑50釐米,用竹篾扎作而成,外糊紗紙,再披麒麟被。麒麟被以白底紅面的布為被,以五色線繡上麒麟和紅藍綠白等顏色,整張麒麟被長約4米、寬1。6米。麒麟尾用藤條扎作,連線在麒麟骨架上,長約70釐米。

非遺廣東|“珠三角水鄉特色”——麒麟舞(三角麒麟舞)

三角麒麟舞寄託了當地群眾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和諧生的訴求,同時將中國傳統武術與民間舞蹈結合起來,因而具有較為寶貴的精神、文化價值。

目前三角麒麟舞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