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殺文天祥前曾對其勸降,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為何?

提到文天祥,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那首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一個民族英雄,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惜丟掉了性命,最後被忽必烈給殺了。 其實,忽必烈殺文天祥前還在對其勸降,文天祥曾提出一個要求,但是忽必烈不同意,便殺了他。那麼,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

忽必烈殺文天祥前曾對其勸降,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為何?

史料記載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偉,很有才學。二十歲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一萬多字的文章,一氣呵成,考官上疏皇帝贊文天祥忠心似鐵,是難得的人才。宋理宗親自選拔文天祥為第一名,中狀元。後因為敢於直言,遭朝中大臣屢次彈劾。公元1275年,蒙古元軍沿長江東下,朝廷號令天下兵馬勤王,抵抗蒙古軍的侵擾。文天祥見國家危難,變賣家產,徵募了5萬士兵,抗擊蒙元。然而,當他到的時候,皇帝已經出逃,於是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組織抗元鬥爭。後來,元軍攻打江西,文天祥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後來被俘虜了。

忽必烈殺文天祥前曾對其勸降,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為何?

元朝忽必烈對文天祥進行多次勸降,從高官厚祿到非人折磨,軟硬皆施,希望文天祥投降,以圖樹立典範,摧毀宋朝的文人文化精神,但文天祥寧死不屈、不為所動,決定就義,臨死依然向南叩首。

然而,在《宋史》中一段文天祥臨死前與忽必烈對話的記載,卻讓人們產生了很多疑惑。書中記載忽必烈對文天祥勸降時,文天祥雖不同意,卻說道: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應以身殉國。假如您放我,我願出家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鄉,之後以一個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為您效力,如何?忽必烈沒有同意,最終還是將文天祥殺掉。

忽必烈殺文天祥前曾對其勸降,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為何?

忽必烈沒答應文天祥的原因主要是懷疑文天祥有詐。像文天祥這樣影響很大的人物,如果放歸故土,很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繼續抗擊元朝。而且當時文天祥的作用已經小了,忽必烈犯不著冒這個險,還是殺掉省心。

忽必烈殺文天祥前曾對其勸降,文天祥提了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為何?

雖然這件事記載於《宋史》,但尚需仔細考證,因為修《宋史》是元朝人,對於這樣一位他們始終未能征服其內心,一生正氣,忠心似鐵的民族英雄很有故意抹黑的嫌疑,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便有了這樣的記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