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區劃變動,黑龍江省14個縣,為何劃入內蒙古?

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區劃變動,黑龍江省14個縣,為何劃入內蒙古?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聊了遼寧省與內蒙古之間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著名的赤峰市。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內蒙古與黑龍江省之間的區劃變遷。60年代末期,內蒙古下轄的呼倫貝爾盟的2個縣級市、12個旗,總計14個縣級區劃,劃入了黑龍江省管理。到了70年代末期,這14個縣級區劃,又還給了內蒙古。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區劃變動,黑龍江省14個縣,為何劃入內蒙古?

首先,我們聊聊黑龍江省的具體情況。黑龍江省是我國東北三省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最北方的省份之一。按照2020年七普的資料,黑龍江省的總人口3100多萬人。2021年,黑龍江省的GDP總量達到了1。48萬億。黑龍江省土地肥沃,是我國幾個糧食供應省份之一。黑龍江省的地形結構很有特點,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美譽。

黑龍江省跨越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在黑龍江的歷史上,這幾條河流的航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黑龍江省總計下轄了13個地級區劃,包括了12個地級市、1個地區,分別是: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臺河市、大慶市、黑河市、綏化市、伊春市、鶴崗市、雙鴨山市、雞西市、大興安嶺地區。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反覆迴圈的情況,那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的反覆較量。在一般情況下,中原王朝會控制遼寧等地,從而確保整個華北一線的安全。至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則是反覆拉鋸的區域。在中原王朝強盛的階段,會大舉北伐,從而控制上述部分地區,例如漢朝的九原郡等等。一旦中原王朝國力衰敗,北方的遊牧政權就會重新奪取上述地區。

從秦漢到明朝,週而復始,一直迴圈這一情況。例如明朝統治時期,修建了永寧寺,先後留有‘’敕建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石碑。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南明各個政權,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了各省的區劃,形成了18個省的區劃格局。

早在入關之前,清朝透過戰爭和聯姻,已經控制了漠北蒙古各部、漠南蒙古各地,從而出現了蒙古八旗。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礎上,清朝劃分了18個省,出現了漢地18省的說法。但是在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清朝並沒有設立行省,僅僅設立了各地的轄地將軍,例如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等等。

當時,呼倫貝爾盟等地,隸屬於清朝黑龍江將軍的轄地。由於缺乏地方官員和地方機構,清朝對東北地區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並不掌握,實際控制力很低。由於清朝嚴禁中原百姓進入東北地區,東北地區一直人口偏少,截止清朝嘉慶皇帝在位時期,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只有130餘萬人,出現了“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局面。

人口偏少不僅不利於鞏固邊疆,而且無法發揮東北地區的潛力,東北地區的大片肥沃土地無人耕種。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一敗再敗,國力衰敗,清朝的各個方向都在告急。西方列強開始染指肥沃的東北地區,尤其是沙俄和日本都垂涎三尺。1905年,雙方為了爭奪東北地區,甚至爆發了日俄戰爭。

為了鞏固東北地區,清朝想了一系列辦法,推出了三步走策略。第一,吸納流民,積極墾荒,擴大人口。第二,設立州府廳道,建立基層管理體系。第三,建立行省,確立整體框架。1907年,清朝在東北地區設立了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奉天省,這就是東北三省的出現。其中,黑龍江省就是因為黑龍江而得名。與此同時,清朝放開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

中原各省的百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東北地區,也就是俗稱的“闖關東。”東北地區的人口持續高速增長,大大刺激了東北地區的發展。截止1911年,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經接近2000萬,而且還在持續增長。不過,清朝時期的東北三省與當代的東北三省,在區劃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根本不是一回事。當時,呼倫貝爾盟等地就隸屬於黑龍江省管理。

其實,從口音、風俗、飲食等各個方面來說,呼倫貝爾盟與黑龍江省都非常接近。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階段。歷經一系列的戰爭以後,東北地區開始處於奉系軍閥的統治之下。同一時期,內蒙古等地的出現了半空白的區劃問題,北洋軍閥政權不得不設立了一系列的特別區,例如熱河特別區。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奉天省更名為遼寧省,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同一年,出於加強對內蒙古各地的管理需要,同時起到戰略緩衝的積極作用,我國設立了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等幾個省份。1931年9月,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時間裡,逐步佔領了東北地區。

在日本軍隊的控制下,為了方便統治,日本軍隊廢除了東北地區原有的區劃結構,先後把東北地區分為了14個省、19個省。當時,呼倫貝爾盟等地,隸屬於偽興安東省、偽興安北省管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東北地區從19個省縮小為9個省,東北9省的格局出現。當時,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了4000萬人。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請注意,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初期,管轄區只有現在的內蒙古東部,大體上就是呼倫貝爾盟、興安盟等地。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我國的外部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塞北四省的戰略緩衝作用已經大大降低。1952年開始,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幾個省份被陸續撤銷。

隨著塞北四省陸續撤銷,內蒙古自治區開始從東北向西延伸,最終,延伸到了西北地區,與甘肅省等地相鄰。同一時期,東北地區的區劃也歷經了一系列的變化,松江省、遼東省、遼西省等省份被撤銷。截止50年代中後期,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的框架格局已經基本形成,與現在的區劃差別非常小。這樣的區劃格局持續了10多年時間,到了60年代末期,才出現變化。

60年代末期,由於各方面的實際原因,我國北方一線的防禦壓力空前增加。內蒙古自治區的跨度太大,從東北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從戰略防禦的角度來說,防禦壓力太大了。1969年7月,內蒙古的區劃出現了很大的調整。內蒙古西部的各個盟、旗,劃入了甘肅、寧夏。內蒙古東部的各個盟旗,劃入了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在內蒙古的區劃中,盟對等於各個地級市,例如興安盟等等。旗對等於各個縣、縣級市、區,例如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等。蘇木對等於各個鄉鎮,嘎哈對等於各個村莊。出於實際需要,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劃入了黑龍江省管理。呼倫貝爾盟下轄的2個縣級市、12個旗,相當於14個縣級區劃,劃入了黑龍江省管理。

因此,在70年代的地圖上,黑龍江省的西部多了一個呼倫貝爾盟,而內蒙古的管轄區大體上只有現在的內蒙古東部。7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北方的防禦壓力開始明顯減輕了。1978年,我國經濟開始持續高速發展。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1979年7月,劃入黑龍江省管理了10年的呼倫貝爾盟,重新劃入了內蒙古管理,內蒙古的管轄區劃基本恢復。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2001年,呼倫貝爾盟被撤銷,設立了呼倫貝爾市。由於距離首府呼和浩特的距離太遠,對於呼倫貝爾各地的人們來說,外出辦事或者看病,一般會選擇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哈爾濱市或者長春市,很少去呼和浩特。尤其是呼倫貝爾的年輕人們,外出工作基本上會選擇東北四大城市或者北京市、天津市等地。

關於我國各省市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