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千佛山位於“泉城”濟南市區的南部,原名“歷山”。相傳,“堯舜禹”時代的大舜曾在這裡耕作種田。因此,後人將歷山又稱為“舜耕山”。隋朝開皇年間,隨文帝楊堅篤信佛教,鼓勵修寺造窟,招納僧眾。隨文帝楊堅的母親是山東歷城(今濟南)人,為紀念母親,文帝下令在舜耕山雕佛修窟,後來佛教徒依山就勢開鑿洞窟。建築寺院,名為“千佛寺”,舜耕山遂被稱為“千佛山”。隋末唐初,社會動盪,千佛寺遭到破壞,一直到唐朝貞觀年間才得到修葺,改稱“興國禪寺”。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宋代時,興國禪寺得到擴建,初具規模。元朝開始,每逢三月初三、九九重陽,這裡都要舉行廟會,逐漸成為香火繁盛之地。元末明初,戰亂又起,寺院被毀得蹤跡盡無。根據興國禪寺內龍泉洞壁上的石刻記載,成化四年(1468年),為積聚功德,濟南德王府內官蘇賢主持重建了興國禪寺,修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僧寮、庫房等,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至成化七年(1471年)竣工。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清嘉慶、咸豐年間,興國禪寺得到擴建,當地僧眾集資修建了觀音殿,就是當前的樣子。興國禪寺山門起於陡崖之上,青石臺階,正對西面群山,莊嚴肅穆。匾額為黑色大理石所制,上面嵌刻有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泥金石刻,遒勁有力。興國禪寺山門兩側,有一副石刻的對聯,為清末秀才楊兆慶書寫,這副對聯驚醒過無數追逐名利的世俗人。這副對聯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寺門內側,鍾、鼓二樓分列兩旁,高高聳立。進入寺內,可以看到“東廟”和“西寺”。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東廟”又名歷山院,歷史上儒道佛三家曾先後涉足此地,留下古蹟。比如:院內的舜祠,這裡供奉著舜的塑像,可見舜頭戴著冕疏,手執著鎮圭,他的左右分別配有享娥皇、女英二妃。傳說舜祠商周時期就有,《水經注》中有記載。歷山院內還有魯班祠、文昌閣、一覽亭等。西寺為興國禪寺的主體部分,正中巍然屹立著大雄寶殿,坐東朝西,面對著山門,殿內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像,兩側侍立菩薩、羅漢。南北側分別泥塑文殊、普賢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殿前分列南北配殿,南配殿是觀音殿,坐南朝北,正中供奉觀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別供奉地藏菩薩和千手觀音。北配殿是玉佛殿,坐北朝南,殿中央供奉釋迎牟尼坐像,為緬甸玉佛,西側院內泥塑地藏菩薩。院內青煙繚繞,香火鼎盛。院北側、玉佛殿西是一排廊房,為僧人講經說法之地。觀音殿的西側是洞天福地坊,建於清朝乾隆壬子仲夏 (1792年),“洞天福地”為當時的護理山東巡撫、安徽歇縣人江蘭所書。穿過洞天福地坊拾級而上,階梯盡頭、峭壁下10餘米高的平臺上有一獨院,匾額上書 “對華亭”,集於趙孟書帖。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對華亭建於明代,因北對“華不注”山而得名。過去是僧人們面壁誦經、修心坐禪的地方,1995年起改為藏經樓。該亭位置奇絕,立於高崖之巔,猶若懸空。陰雨季節,常有浮雲穿堂經過,如夢如幻。登亭遠眺,黃河如帶,群山若畫,泉城風光盡收眼底。亭內南側山崖下,有一石洞,名呂祖洞,相傳呂洞賓曾在此修行,並留下許多神話傳說。明朝時把這裡稱為“石洞絕塵”,為濟南歷下十六景之一。興國禪寺南側是陡峭山崖,崖壁上佛窟林立,即俗稱的“千佛崖”。

濟南興國禪寺是在繁華都市裡隱身的“一方淨土”!

據史料記載,隋朝開皇年間,在千佛崖上鐫刻佛像9窟130餘尊,洞窟形制不一。窟內更塑小完,佛像神態各異,在距離地面數米的峭壁上,或塑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塑釋迦多寶對坐、五立佛、一坐佛等。造像面相豐滿,線條清晰流暢,是研究隋唐時期佛窟造像的重要歷史資料。歷經歲月變遷,千佛崖現殘存造像60多尊,但仍不失為濟南地區規模較大、歷史較早的石窟造像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