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導語:數千年來,人們始終未曾放棄探索一個問題:人生應當怎樣度過,快速前進還是慢步走過?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人喜歡不停的往前奔跑,即便碰的渾身是傷也不會放棄;有的人則喜歡慢慢品味生命的味道,慢慢追尋人生中的樂趣。這裡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不過,縱觀古代歷史,人們更傾向於“慢”這種方式,“快”多數時候是“慢”的補充。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慢,不是消極,不是懶散,而是一種張弛有度的狀態,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狀態。慢,有著諸多好處,可以為個人帶來更加和順的人生,為社會帶來更加平穩的運轉,為國家帶來更為穩固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將“慢”之精神領悟的非常徹底,踐行的非常精準。亦可以說,很多歷史成就和精彩華章都是在慢狀態下造就的。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既然華夏社會數千年來都熱衷於“慢”狀態,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清楚什麼是“慢”。曾幾何時,在當今大多數人心中,慢代表不懂上進,代表消極自卑。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過快發展,人們開始反思,開始認同和嚮往“慢”生活。實際上,慢,是一種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1、慢,不等於不思進取

在過去多年間,我受到的教育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都是要求積極進取,於是在潛意識裡我把“慢狀態”視為了消極懶散的代名詞,並刻意的選擇遠離。直到近幾年,隨著社會整體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思想與閱歷的成熟,我開始欣賞“慢”狀態,開始感受到它的好。

慢,是為了追求更為良好的效果和更為健康的狀態。中華文化歷來講究“和”思想,崇尚中庸之道,即便是積極的東西也不要求走到極點,因為先人們都明白盛極必衰,頂峰亦是下坡的開始。慢,可以讓人們延長到達頂峰的時間,可以把上升之路走得更紮實,這樣可以讓自己有更大的承受力來面對下坡路上的風險與挑戰。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慢,不等於退,亦不等於遲滯不前,它只是把過程進行的更為緩慢一些,只是讓生命中可以有一些留白和有一些豐富多彩的機會。準確地講,慢,是一種舒適的狀態,而退和遲滯不前,則是一種沮喪的狀態,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2、慢,實質是恰當好處

想必朋友們很想弄明白真正的慢狀態是什麼樣子的,簡單概括就是上進但不追求急促,而是以符合規律性的態度實現恰到好處般的狀態。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古代一些文人雅士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但是他們的遊覽與當今社會人們的旅遊可謂是完全不同,他們重在遊覽過程中去慢慢感悟各種山川風物,去領悟各種人生哲理,故很多思想和文化知識都是在這種慢悠悠的過程中總結和發現出來的。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相比而言,今天人們的旅遊模式太快,且流於表面,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表演,真正的意義不大。古時的遊覽是正當其時的與大自然共情,而今天的旅遊是為了給自己逃避快生活找個理由而已。

瞭解過了何為“慢“狀態,朋友們定然希望知道古人為何喜歡這種狀態,或者說此狀態有何不凡價值。“慢”與“快”相比的可視性優勢主要有這幾點: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1、利於思考

思考,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是一個人前進的基礎。然而,思考需要合適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精力甚至恰當的狀態。若是一個人整日裡忙碌不堪,其很難達到這個條件,自然很難進行深度思考。

在快節奏的日子裡,人們看待事情更容易浮於表面,而無暇無力去進行深度探索。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科研需要沉下心來,需要安靜。因何如此?因為思考需要“慢狀態”下才能有效進行,這是客觀性的自然規律。慢通常與深度掛鉤,快則多與廣度相連。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2、利於和諧

古往今來,和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人們在為人處世過程中無時不在追求和。但是,有些朋友可以明顯感受到:越是快節奏的生活,人們越容易浮躁,越會遠離和諧。反之,慢狀態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反思時間,可以讓人們有更多的精力去重塑人生和呵護家人,因此,這更利於和諧的產生。

生命中的留白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去思考,去有精力追求更為和順的生命質量,慢狀態下人們的心境更為平和,更容易開啟思路,更願意去對生命過程進行調節。古人為何沒有今天人們這麼普遍的焦慮,為何更加平穩,這有賴於日常的修身養性,也源於其緩慢的生活節奏。

“欲速則不達”,慢,才是生命的底色,品古人為何踐行“慢”

保和學士聊典籍總結:人生在世,需要不斷前進,這是一個人世間走一回的責任。可是,這前進需要穩紮穩打,需要腳踏實地,更需要在和順的高質量生命狀態下進行。若是以浮躁不堪或者疲憊無度等不良生命狀態來換取金錢等身外之物,則實屬不明智。人,需要學會和愛上張弛有度的日子,這才是生命的最好狀態。在此,先人們是我們的榜樣。(今天主要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他日以古人實際慢生活為例進行實踐上的瞭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