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在沒有椅子之前,古人的標準坐姿是,雙膝雙腳併攏,跪在席子上,臀部坐在腳跟部位。有椅子(凳子)後,臀部坐在椅子上,雙膝併攏。可見,無論有沒有椅子,古人對坐姿的基本要求就是雙膝要併攏。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箕踞”就是敞開膝蓋,雙腿彎曲,狀如簸箕。毫無疑問,標準坐姿非常難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壓在倒扣的腳跟上,跪姿又讓雙腿血液迴圈受阻,估計坐不大一會兒,人的下肢就麻木了。而臀部著地,雙膝彎曲的坐姿則非常舒服,臀部面積大,脂肪厚,沒有大血管,天然就是為坐姿而生的。

所以,反“箕踞”,其實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也因此引出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莊子,老婆死後,他“箕踞鼓盆”,四仰八叉地在那兒敲盆唱歌。他的好友惠子氣得大罵莊子冷血。老婆死了,你應該悲痛嘛,怎麼表現得這麼無禮,甚至歡快呢?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劉邦下達招賢令後,白鬍子老頭酈食其前來應聘,劉邦衣衫不整,箕踞於床接待。酈食其生氣了,也不行長揖之禮,僅僅雙手打恭,指責劉邦對老人家傲慢無禮,這個樣子怎麼吸引人才?

陸賈當年出使南越國,南越王趙佗,也是用箕踞的姿勢接見陸賈。陸賈臉一板,指責趙佗忘了中原的祖宗,罵得趙佗一骨碌起身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在野蠻之地呆久了……

孟子有一天回家,走進內室,正好看見妻子“箕踞”,氣得當場要寫休書。虧得老媽站出來打抱不平:首先是你無禮,你進門前為何不敲門?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西漢時期有個大俠叫郭解,人人見到他都紛紛躲避,唯有一人不光不躲避,還“箕踞”直視郭解。郭解的門客連“你瞅啥”都懶得噴,直接要拔劍殺了他。

孔子有個學生叫原憲,七十二賢之一,某一天估計覺沒睡醒,懵懵懂懂地坐那兒等老師上課,一不小心“箕踞”了。孔子進來對著原憲就開噴:“幼而不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邊說便拿起柺杖,對著原憲的膝蓋就敲過去。

既然臀部著地更舒服,古人為何非要活受罪呢?還認為箕踞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呢?其有兩個原因。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首先,“箕踞”姿態導致“城門大開”,很不雅,對古人來說不光不雅,還容易走光。古人是不穿褲子的,褲子在西漢末年才發明,在此之前,褲子就是兩條獨立的褲腿,分別套在腿上。所以,古人的“褲子”是開檔的,包不住“春光”。

傳說褲子是霍光發明的,他令宮女穿上褲子,意在不讓漢昭帝親近宮女,好讓他的女兒獨寵。當然,這個說法不大靠譜,褲子究竟什麼時候發明的存在爭議,但一定經歷了從開檔到死檔的過程。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試想一下,當你跟對方見面時,對方時不時衝你亮出“武器”,你是不是恨不得甩出一把飛刀?好在古代女子很少出席公共場合,如果異性坐在一起,那場景,呃!所以,反“箕踞”即便今天,對喜歡穿裙子的女士,也是必須的!

另外,箕踞雖然舒服,但是不夠莊重,注意力容易分散。箕踞時,底盤太穩,不需要腰桿配合就能坐穩,所以人很容易佝僂著腰,軟踏踏一團肉,顯得萎靡不振。這種狀態下,給對方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既不適合工作,也顯得不尊重對方。

古人為何活受罪堅持“跪坐”,“箕踞”那麼舒服,為何被認為無禮

而跪姿狀態下,正因為不穩,為了不至於出醜,只好努力挺直腰桿,顯得精氣神十足。也因為不舒服,勢必要加快工作節奏和效率。即便後來發明了椅子,古人在接待客人時,都不能靠在椅背上,而是挺直腰桿,身體前傾,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輔助坐姿工具層出不窮,胡床(凳子)、馬叉、椅子、沙發,適應了不同場合人們坐姿舒適性的要求。如今人們對禮儀的理解,跟過去也大不一樣了,即便如此,箕踞這種行為,在正式的公眾場合,也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