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談《黃雀計劃》:細緻展現偵破過程,因為線索不是憑空而來的

刑偵題材作為懸疑小說中的一個重要類別,一直吸引了許多懸疑小說愛好者在懸疑小說。在刑偵懸疑小說中,有幾部作品非常經典,“法醫秦明”系列從法醫的視角為讀者呈現故事,《心理罪》從犯罪心理的角度剖析案件。我們今天要分享《黃雀計劃》這部刑偵題材小說,則注重呈現“審訊”,透過審訊環節的正邪交鋒展現故事。

作者談《黃雀計劃》:細緻展現偵破過程,因為線索不是憑空而來的

當然,《黃雀計劃》作為一本刑偵小說,也寫到了非常多的破案手法,有傳統技術,像物證鑑定、現場摸排,也有前沿的犯罪心理。《黃雀計劃》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刑警肖沂和心理專家丁一惟,也分別代表了傳統刑偵和犯罪心理的兩種偵探手段。為什麼想到以審訊為主線,在作者筆下的兩位主人公又有什麼樣的作用,來看看本書作者鬼庖丁的介紹。

作者鬼庖丁:

有時候我們經常在刑偵題材的電視劇裡能看見這種場景,就是主角坐在自己辦公室裡,一個下屬走進來,把一份檔案放在他面前,說,線索已經找到了。或者兩名警官說著話,旁邊一個機器嗶嗶響了一下,DNA結果就出來了。這真的太簡單了,簡單到讓觀眾覺得破案跟吃快餐一樣。

作者談《黃雀計劃》:細緻展現偵破過程,因為線索不是憑空而來的

實際上,雖然現在有很多高科技手段,但很多時候仍然是個體力活。比如看監控錄影尋找一個人的活動軌跡,異常枯燥、異常辛苦。我在《黃雀計劃》裡用了更多筆墨來展現為了尋找案件線索,同樣也是希望展現在一件案子的背後警方會為之付出多少艱辛努力,畢竟線索不是憑空而來。同樣這也是我個人的一種想法,就是展現偵破手段是如何細緻、精密、辛苦,對犯罪活動本身是有恐嚇作用的。

《黃雀計劃》主角刑警肖沂,代表的其實不算傳統的刑偵方法,因為犯罪心理已經是公安學的一門顯學了,凡是上過公安大學的都學過,不算什麼稀奇東西。真要論起來,丁一惟做的心理側寫反而是被各種影視劇神化得太厲害的一種學科。側寫是否有用,在真正的一線警員心中是有爭議的。在實際辦案過程當中,側寫只能給調查提供思路,但並不能主導調查的方向,刑偵調查仍然還是要從實質證據出發,不能僅憑推測。

作者談《黃雀計劃》:細緻展現偵破過程,因為線索不是憑空而來的

話雖如此,一線辦案人員在長年累月的偵辦過程當中,確實會因為經驗,形成一種很像直覺的感覺。所以無論是側寫還是直覺,這些都是在刑偵科學之外的一些模糊地帶,而正是這些模糊的地方,是最令人著迷的。

我在第一部“鳴蟬的殺意”當中,主要想展現的還是肖沂和心理專家丁一惟的合作,求同存異,兩人共同破案的過程,所以在這一部裡主要還是表現他們二人相同的部分。到下一部可能就會寫一些他們對立的部分了。

肖沂和丁一惟,是求同存異,也是殊途同歸。他們兩人都對犯罪這件事有一種天生的直覺,可以說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人。要詳細解釋的話,涉及劇透的就太多了。保守地來講,肖沂能夠共情兇手,而丁一惟能夠共情死者。共情兇手,是肖沂追兇的能力,而共情死者,是丁一惟追兇的動力。這就是他們二人的異與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