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他們是那些對愛情、友情和互相信任的背叛者!”這句看上去沒有邏輯、沒有語法的翻譯出自天津人民出版社“麥芒”翻譯的名著《神曲》。

這不是偶然的現象,從2016年至2018年間,天津人民出版社同一批次出版的近百本暢銷外文作品中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的’、‘地’、‘得’不分”、“完整句子中間斷句”、“一書糅雜多種經典譯本”……近日,有網友發現,這些混進名著市場的“魚目”均出自以下三人之一:麥芒、羊清露、楊風帆。這些“譯者”到底是誰?

“找不到”的譯者,“看得見”的抄襲

8月15日,微博使用者“桃花島的少年”公開了他的發現:“今天到圖書館看到一本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翻了一下,文風很熟悉,隨手抽出一本朱生豪譯本,翻到相關章節對照了一下,竟然一字不差一模一樣。在京東上搜了一下,麥芒不僅翻譯了莎士比亞的著作甚至還翻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仔細看了下,這個麥芒翻譯的作品都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發行的,這個名字顯然只是出版社用來盜版洗版的工具。翻譯者的著作權需要得到尊重!這種赤裸裸的剽竊應當被所有人唾棄!”

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桃花島的少年”這則微博激起眾網友討論

“桃花島的少年”貼出的對比圖顯示,麥芒的譯文與朱生豪所譯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除了部分語句的標點使用不同,以及個別主人公的名字表達採用了同音字,其他內容的表達完全一樣。”比如麥芒的譯文在章節標題上使用的是“維洛那。廣場”,朱生豪則是“維羅納廣場”;麥芒翻譯的山普孫話語是“生來軟弱的女人”,朱生豪則是“沒用的女人”。另外,在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麥芒”僅僅將主人公“哈姆雷特”改為“哈姆萊特”。

隨後,《英漢大詞典》現任主編朱績崧在其公號“文冤閣大學士”中發表《不能欺負人家朱生豪先生沒有微博》,透過對許多圖文的對比,指明麥芒譯本的《莎士比亞悲劇集》為“洗版”,即借用已有譯本“中譯中”複製、貼上、切割、拼湊不同的譯文,產生“新的譯本”。

隨著網友們“扒皮”深入,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麥芒”不只一個。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外國文學作品中,與“麥芒”一樣“譯著等身”的還有“羊清露”和“楊風帆”,他們一個主要負責包括高爾基、契訶夫、屠格涅夫等作者在內的俄語名著;另一個負責包括加繆、小仲馬、雨果、羅曼·羅蘭等作者在內的法語名著。

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桃花島的少年”的微博評論中,有網友這樣指出

讀者找尋“麥芒”等人的資料,一無所獲。“桃花島的少年”表示,“我是學英文的,對莎士比亞的譯作都有所瞭解,這個叫麥芒的譯者之前從未聽說過。”多位買過“麥芒”譯著的網友在網上留言表示其譯文極其劣質,機器翻譯特徵十分明顯。

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此前就有網友“投訴”這些譯本質量差,有明顯的機器翻譯痕跡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查無此人”的“譯者”所翻譯的書籍涵蓋小說、戲劇、哲學、科學以及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甚至還有長達三卷七百萬字的《戰爭論》。這讓網友懷疑,麥芒不是一個譯者,“甚至不是一個人,它是一個假名,用於洗版專用。”

洗版“很聰明”,出版“不清楚”

“洗版”並非新現象。早在2009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20多本的文學名著,這套包括英、俄、法、日、德等多種語言寫成的書籍,署名為“宋瑞芬”的譯者被網友戲稱為“中國最牛翻譯”,其語言能力和身份真實性受到質疑。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翻譯界的“影子作者”,很多作品的署名皆為同一個不存在的人,這個不存在的人的背後是整個槍手團隊在寫作。這樣的方法能使出版者省略購買版權、稽核等程式,既省資金又省時間。

維權之路並不好走。2013年,中國婦女出版社的《綠山牆上的安妮》曾因此被譯者馬愛農及人民文學社告上法庭,在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的倡議下,100位翻譯家曾聯名聲援此事,維權過程歷時8個月。“取證的過程往往比較困難,即便是最後勝訴了,獲得的賠償也是杯水車薪。”一位資深外國文學編輯解釋,抄襲者往往“很聰明”,“這一頁用的是人文社的,下一頁用的是上海譯文的,也不都使用一位名家的翻譯作品,多用幾位,在比對的時候就很難操作。”

在“麥芒”們面前,原著翻譯家多年甚至一生努力的心血被糟蹋。朱生豪先生在當時戰亂頻發的年代,嘔心瀝血完成了莎翁作品的翻譯,作品被抹去名字“重新包裝”;對讀者而言,求知若渴的心情被糟粕擾亂。

針對“麥芒”事件,朱生豪之子朱尚剛留言迴應,“父親朱生豪已去世近七十六年,按著作權法的規定,任何出版社使用其譯作都是可以的,但署名權、修改權、保持作品完整權不受時間限制,因此出版社若要出版譯作,應該不需要假冒他人的名字,或許有我所不能理解的內情。”

譯著等身卻查無此人的“麥芒”是誰?用“針尖”戳一戳

出版方目前的態度是,“之前並不清楚”“將對此事調查瞭解”。一家出版社“不清楚”“不瞭解”自己出版的書籍情況,這說得過去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