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愛情:《拜堂》——“現在真沒有臉見人……”(轉房婚)

閱讀愛情:《拜堂》——“現在真沒有臉見人……”(轉房婚)

小說《拜堂》

作者:臺靜農

黃昏的時候,汪二將藍布夾小襖託蔣大的屋裡人當了四百大錢。拿了這些錢一氣跑到吳三元的雜貨店,一屁股坐在櫃檯前破舊的大椅上,椅子被坐得格格地響。

“那裡來,老二?”吳家二掌櫃問。

“從家裡來。你給我請三股香,數二十張黃表。”

“弄什麼呢?”

“人家下書子,託我買的。”

“那麼不要蠟燭嗎?”

“他媽的,將蠟燭忘了,那麼就給我拿一對蠟燭罷。”

吳家二掌櫃將香表蠟燭裹在一起,算了賬,付了錢,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著,心裡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親,世上雖然有,總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這樣了,真有些對不住。轉而想,要不是嫂子天天催,也就可以不用磕頭,糊里糊塗地算了。不過她說得也有理: 肚子眼看一天大似一天,要是生了一男半女,到底算誰的呢?不如率性磕了頭,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話了。

走到家,將香紙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門口迎著亮上鞋。

“都齊備了麼?”她停了針向著汪二問。

“都齊備了,香,燭,黃表。”汪二蹲在地上,一面答,一面搽了火柴吸起旱菸來。

“為什麼不買炮呢?”

“你怕人家不曉得麼,還要放炮?”

“那麼你不放炮,就能將人家瞞住了!”她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既然丟了醜,總得圖個吉利,將來日子長,要過活的。我想哈要買兩張燈紅紙,將窗戶糊糊。”

“俺爹可用告訴他呢?”

“告訴他作什麼?死多活少的,他也管不了這些,他天天只曉得問人要錢灌酒。”她憤憤地說。“夜裡還少不掉牽親的,我想找趙二的家裡同田大娘,你去同她兩個說一聲。”

“我不去,不好意思的。”

“哼,”她向他重重地看了一眼。“要講意思,就不該作這樣丟臉的事!”她冷悄地說。

這時候,汪二的父親緩緩地回來了。右手提個小酒壺,左手端著一個白碗,碗裡放著小塊豆腐。他將酒壺放在供桌上,看見了那包香紙,於是不高興地說:

“媽的,買這些東西作什麼?”

汪二不理他,仍舊吸菸。

“又是許你媽的什麼願,一點本事都沒有,許願就能保佑你發財了?”

汪二還是不理他。他找了一雙筷子,慢慢地在拌豆腐,預備下酒。全室都沉默了,除了筷子搗碗聲,汪二的吸旱菸聲,和汪大嫂的上鞋聲。

鎮上已經打了二更,人家大半都睡了,全鎮歸於靜默。

她趁著夜靜,提了篾編的小燈籠,悄悄地往田大娘那裡去。才走到田家荻柴門的時候,已聽到屋裡紡線的聲音,她知道田大娘還沒有睡。

“大娘,你開開門。哈在紡線呢。”她站在門外說。

“是汪大嫂麼? 在那裡來呢,二更都打了?”田大娘早已停止了紡線,開開門,一面向她招呼。

她坐在田大娘紡線的小椅上,半晌沒有說話,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問。終於她說了:

“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說出又停住了。“真是醜事,現在同汪二這樣了。大娘,真是醜事,如今有了四個月的胎了。”她頭是深深地低著,聲音也隨之低微。“我不恨我的命該受苦,只恨汪大丟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沒有婆婆,只這一個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幾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汪大嫂你怎麼這樣說! 小家小戶守什麼? 況且又沒有個牽頭;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幾個能守得住的?”

“現在真沒有臉見人……”她的聲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想打算出門呢?本來應該出門,找個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說不如磕個頭,我想也只有這一條路。我來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牽親麼?”

“說到牽親,真丟臉,不過要拜天地,總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將來日子長,哈要過活的。”

“那麼,總得哈要找一個人,我一個也不大好。”

“是的,我想找趙二嫂。”

“對啦,她很相宜,我們一陣去。”田大娘說著,在房裡摸了一件半舊的老藍布褂穿了。

這深夜的靜寂的帷幕,將大地緊緊地包圍著,人們都酣臥在夢鄉里,誰也不知道大地上有這麼兩個女人,依著這小小的燈籠的微光,在這漆黑的帷幕中走動。

漸漸地走到了,不見趙二嫂屋裡的燈光,也聽不見房內有什麼聲音,知道她們是早巳睡了。

“趙二嫂,你睡了嗎?”田大娘悄悄地走到窗戶外說。

“是誰呀?”趙二嫂丈夫的口音。

“是田大娘麼?”趙二嫂接著問。

“是的,二嫂開開門,有話跟你說。”

趙二嫂將門開開,汪大嫂就便上前招呼:

“二嫂已經睡了,又麻煩你開門。”

“怎麼,你兩個嗎,這夜黑頭從那裡來呢?”趙二嫂很驚奇地問。“你倆請到屋裡坐,我來點燈。”

“不用,不用,你來我跟你說!”田大娘一把拉了她到門口一棵柳樹的底下,低聲地說了她們的來意。結果趙二嫂說:

“我去,我去,等我換件褂子。”

少頃,她們三個一起在這黑的路上緩緩走著了,燈籠殘燭的微光,更加闇弱。柳條迎著夜風搖擺,荻柴莎莎地響,好像幽靈出現在黑夜中的一種陰森的可怕,頓時使三個女人不禁地感覺著恐怖的侵襲。汪大嫂更是膽小,幾乎全身戰慄得要叫起來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後,燭已熄滅,只剩下燭燼上的一點火星子了。汪二將茶已煮好,正在等著; 汪大嫂端了茶敬奉這兩位來客。趙二嫂於是問:

“什麼時候拜堂呢?”

“就是半夜子時吧,我想。”田大娘說。

“你兩位看著吧,要是子時,就到了,馬上要打三更的。”汪二嫂說。

“那麼,你就淨淨手,燒香吧。”趙二嫂說著,忽然看見汪大嫂還穿著孝。“你這白鞋怎麼成,有黑鞋麼?”

“有的,今天下晚才趕著上起來的。”她說了,便到房裡換鞋去了。

“扎頭繩也要換大紅的,要是有花,哈要戴幾朵。”田大娘一面說著,一面到了房裡幫著她去打扮。

汪二將香燭都已燒著,黃表預備好了。供桌檢得乾乾淨淨的。於是輕輕地跑到東邊牆外半間破屋裡,看看他的爹爹是不是睡熟了,聽在打鼾,倒放下心。

趙二嫂因為沒有紅氈子,不得已將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鋪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藍布大褂,將過年的洋緞小帽戴上,帽上小紅結,繫了幾條水紅線;因為沒有紅絲線,就用幾條綿線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週週正正地同了田大娘走出來。

燭光映著陳舊退色的天地牌,兩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頓時顯出莊嚴和寂靜。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來燒黃表。”田大娘說著,向前將表對著燭焰燃起,又回到汪大嫂身邊。“磕吧,天地三個頭。”趙二嫂說。

汪大嫂本來是經過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聽趙二嫂說了以後,卻靜靜地和汪二磕了三個頭。

“祖宗三個頭。”

汪大嫂和汪二,仍舊靜靜地磕了三個頭。

“爹爹呢?請來,磕一個頭。”

“爹爹睡了,不要驚動吧,他的脾氣又不好。”汪二低聲說。

“好罷,那就給他老人家磕一個堆著罷。”

“再給陰間的媽媽磕一個。”

“哈有……給陰間的哥哥也磕一個。”

忽而汪大嫂的眼淚撲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顫動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著,顏色變得難看,可怕。全室中的情調,頓成了陰森慘淡。雙燭的光輝,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張皇失措了。終於田大娘說:

“總得圖個吉利,將來還要過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淚,同了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個 頭。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壺,買了一個油條,坐在茶館裡。

“給你老頭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車的吳三說。

“道他媽的喜,俺不問他媽的這些屌事!”汪二的爹爹憤然地說。“以前我叫汪二將這小寡婦賣了,湊個生意本。他媽的,他不聽,居然他倆個弄起來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裡安家去,這個年頭?”拎畫眉籠的齊二爺莊重地說。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擺花生攤的小金從後面這樣說。

汪二的爹爹沒有聽見,低著頭還是默默地喝著他的酒。

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

(錄自1927年6月10日《莽原》第2卷第11期)

【賞析】

二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曾湧現了一批著力描寫故鄉農村和小城鎮生活風貌的鄉土作家,他們的作品在對故鄉的山光水色民情風習的描畫中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臺靜農是蜚聲二十年代的鄉土作家之一,他以其故鄉安徽霍丘縣葉集鎮的生活為素材,寫出了《天二哥》、《紅燈》、《新墳》、《蚯蚓們》、《拜堂》等膾炙人口的鄉土作品,被魯迅譽為“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

由於鄉土作家們對農村和鄉鎮生活的熟悉,他們筆底常常描繪民風民習,最富有民俗意味的是對婚俗的描繪,王魯彥《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許傑《賭徒吉順》裡的典妻婚、潘漠華《冷泉巖》中的童養婚、許欽文《步上老》裡的招養婚等,都分別生動地再現了古老的鄉土社會不同的婚俗形式。臺靜農的《拜堂》描寫了轉房婚的遺俗,轉房婚又被稱為逆緣婚,它可以看作是一種古老的財產繼承轉移的變異形式,表現為兄亡嫂嫁弟、姊亡妹嫁姐夫、嫡子承繼父妾、弟亡弟婦轉嫁兄等形態,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約束下,不同輩分的轉房婚逐漸被淘汰。小說《拜堂》寫的是兄亡嫂嫁弟的轉房婚俗。哥哥汪大死後,弟弟汪二和嫂子有了關係,已有了四個月的身孕,他們決定拜堂成婚,小說以簡潔沉鬱的筆調描寫了他們半夜子時草草拜堂成親的場景,揭示了充滿了封建色彩的古老鄉鎮下層人們的窘困悲苦的生存狀態和壓抑苦痛的內心世界。

《拜堂》中展現的是一個閉塞落後的古鎮,封建的剝削制度,封建的倫理道德不僅摧殘著這病態社會中人們的肉體,而且禁錮著人們的靈魂。小說突出地從主人公內心的矛盾中揭示古老鄉鎮社會濃重的封建氣息。汪大嫂和汪二的自願拜堂雖不是祥林嫂被迫與賀老六拜堂,但女子從一而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封建禮教同樣沉潛積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成為籠罩他們拜堂時頭上的一片陰雲。“既然丟了醜,總得圖個吉利,將來日子長,要過活的。”“不如率性磕了頭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活了。”小說主人公的這兩句話真切地揭示了他們拜堂的目的,“丟了醜”和“遮遮羞”、怕人笑話和圖個吉利,成為這一對拜堂主人公內心深處難以擺脫的矛盾,這種矛盾是根植於封建禮教封建道德的規範準則之上的。在這種矛盾中,為了既要遮羞又必須讓別人知道,他們將拜堂特意安排在“人們都酣睡在夢鄉里”的半夜子時,甚至連汪二的父親都被瞞住了,只找了田大娘和趙二嫂牽親,而拜堂時“給陰間的哥哥也磕一個”加劇了人物內心的矛盾和痛楚,使這幕拜堂“頓成了陰森慘淡”。小說結尾汪二的爹爹對他們拜堂的不滿、責難,擺花生攤的小金“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挖苦、戲謔,進一步揭示烘托了這病態社會的沉悶和壓抑,小說中兩個牽親人的熱心牽親爽直助人,給這陰沉冷漠的世界裡增添了些許暖意。

臺靜農的小說創作師承魯迅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小說沒有繁複的線索,善從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揭示沒落社會的病態生活面,格調沉鬱陰冷,手法圓熟質樸。《拜堂》以其謹嚴的敘事結構、生動的人物對話、悲涼的藝術氛圍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其小說創作的獨特風格。

《拜堂》以擷取生活橫切面順時序的方法展開故事。先寫黃昏時拜堂的準備: 汪二將藍布小夾襖當了後買了拜堂用的香燭黃表,汪大嫂趕做拜堂穿的鞋子,這裡既有拜堂物件的準備,也有拜堂者心理的準備。次寫二更至深夜子時的拜堂:深夜汪大嫂叩開了田大娘、趙二嫂的門請她們去牽親,子夜他們舉行了儉樸而恭敬的拜堂禮儀。再寫翌日清晨拜堂的反響:茶館裡推車的吳三的道喜、汪二的爹爹的憤然、齊二爺的莊重、小金的戲謔。作品透過謹嚴的敘事結構極簡潔又有層次地描述了古鎮裡的悲歡故事。

《拜堂》突出地運用了富有個性的生動的人物對話展示人物心理,勾勒人物性格。汪二買香燭時與掌櫃的對話,顯露了汪二遮遮掩掩怕人取笑的心理; 汪二和汪大嫂的對話可見汪二的懦怯敦厚、汪大嫂的潑辣有心計;請牽親和拜堂時的對話,汪大嫂的能言善語、田大娘的熱心爽直、趙二嫂的老練麻利,都在寥寥數語中躍然紙上,汪二的爹爹嗜酒如命的焦躁粗俗也在其話語中可見一斑。小說中沒有去勾畫人物的肖像,但在人物生動的對話中我們似可看見人物富有個性的眉目神情,人物的對話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拜堂》以沉鬱陰冷的景色勾勒和淒冷哀婉的人物心態的描繪,形成作品悲涼的藝術氛圍。在汪二的爹爹看見那包香紙的責問中,“全室都沉默了,除了筷子搗碗聲,汪二的吸旱菸聲,和汪大嫂的上鞋聲”,這種沉悶的氣氛既揭示了父子間的矛盾,也托出了人物壓抑的內心。汪大嫂請了牽親的回家路上,燈籠殘燭的微光,“柳條迎著夜風搖擺,荻柴沙沙地響,好像幽靈出現在黑夜中的一種陰森的可怕”,這種陰森怖人的景色渲染了沉悶壓抑的氣氛;拜堂時提及陰間的哥哥引起汪大嫂的傷感、汪二的木然,“全室中情調,頓成了陰森慘淡。雙燭的光輝,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張皇失措了。”這種氛圍的描寫使拜堂充溢著悽楚悲婉。

《拜堂》以具有民俗色彩的拜堂風習的描寫和帶著地域風格的語言使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燒著香燭,燃起黃表,穿戴週週正正的汪二和汪大嫂,在牽親人的指令下,在供桌天地牌前恭敬莊嚴的拜堂禮儀的描寫,雜貨店、茶館店的景象的勾勒,都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臺靜農在小說集《地之子》後記裡說:“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鄉為題材的,還保留了鄉土的語言。”《拜堂》中“下書子”、“牽頭”、“夜黑頭”、“堆著罷”等等具有地域色彩的鄉土語言的運用,增加了作品的鄉土氣息。

香港作家劉以鬯在《臺靜農的短篇小說》中說: “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臺靜農不僅以其冷雋沉鬱的筆調剖露舊中國鄉村社會的種種病態,而且以其小說濃郁的民俗色彩獨具風格。《燭焰》中的沖喜婚、《蚯蚓們》中的買賣婚、《紅燈》中的超度鬼魂等描寫,都既揭示了鄉間的死生,又洋溢著泥土的氣息,小說《拜堂》則以其沉鬱陰冷的格調描寫轉房婚的拜堂,再現了充滿人間的酸辛與悽楚的一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