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怎樣讀《論語》

1

《論語》是本什麼樣的書?

《論語》是本聊天的書,東拉西扯,沒固定話題。誰和誰聊?孔子跟他的學生聊。怎麼聊?用當時的白話聊。

我的經驗,談話,人一定要少。兩人最好,沏壺茶,面對面,促膝談心。三人也行,頂多加一人,兩人說話,一人歇著,三人輪著說。再多,就亂了。

孔子和學生談話,就是這樣談,不像現在這樣,一坐一大屋子,光我一個人說,完全是一言堂。他的學生很多,但參加談話的人數有限。孔子常說“二三子”,登堂入室,有資格跟他在屋裡談話的人本來就不多,能真談的人更少,一般也就兩三人在座,頂多四個,像“四子言志”章,加一個彈琴的,跟崔永元《實話實說》那樣,一邊說話,一邊彈琴,絃歌一堂。他們談話很隨便,有時坐屋裡聊,有時在屋外散步,邊走邊聊。讀《論語》,大家知道,孔子散步,常去一地兒,叫舞雩臺,是個西周的古蹟。舞雩臺在曲阜魯城外,孔子從家裡出來,往南走,走不多遠就到了。

怎麼讀《論語》?

第一,最好的讀法就是尊重原書,《論語》是什麼書就當什麼書讀。這世上有倆孔子,死孔子是聖人;活孔子不是聖,只是人。我是拿他當人。孔子是個姓孔的“子”,當時的“諸子”是知識分子,我是拿他當知識分子。他的真實身份是思想家和社會批評家,不是傳教士和心理醫生。

第二,要放鬆,不必一本正經,或激動得直哆嗦。不讀就有的崇拜,最好擱一邊兒。現在,革命已經被傳統代替,孔子是傳統的代表。大家鼓革命熱情讀《論語》,是把孔子當符號——反孔子就是反傳統。我希望,大家不要用這樣的心情讀《論語》。

《論語》是語錄體、袖珍本,篇幅比較長,相當於把《周易》《老子》《孫子》三本書加一塊兒,有一萬五千多字。今天,報刊雜誌約稿,五千字只是短文,下筆萬言是常有的事,但擱古代,五千字就夠一本書了。

《論語》是怎麼編起來的?

大家可以讀一讀郭店楚簡的《語叢一》《語叢二》和《語叢三》。這些書,不但形式與《論語》相似,內容也相似,有的地方,連話都一樣。它們都是寫在古尺七寸的短簡上。

李零:怎樣讀《論語》

郭店楚簡

還有八角廊漢簡的《論語》。這是西漢晚期的《論語》,也是寫在七寸簡上。東漢,五經是用二尺四寸的大簡抄,《論語》是用八寸的短簡抄。抄《論語》用短簡,這是傳統。戰國的《論語》還沒發現,估計也是七寸簡。

《論語》是孔門談話的語錄,話說出來,怎麼記?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一種辦法是當場記。典型例子是“子張書紳”。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你們走到哪兒都別忘了。子張沒帶筆記本(竹簡或木牘),急中生智,從腿下一撩,記在紳上。錢存訓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帛書,不妥,但確實是寫在帛上。什麼是紳?鄒魯縉紳之士,是孔孟之徒的別稱,簡稱紳士。中國的紳士,系褲腰帶的方法是腰上轉一圈,下面拖一截兒,拖下來的這截兒就叫“紳”。西方不一樣。西方的紳士,是穿西服,系領帶,脖子上面繞一圈兒,下面拖一截兒。現在,莊重場合,我們穿的都是“胡服”,西服革履打領帶。我看電視,易中天說,孔子的苦惱是沒處講話,如果活到現在,他最想的怕就是上《百家講壇》。如果孔子上《百家講壇》,你沒帶筆記本,也可以記在領帶上。這是當場記。

李零:怎樣讀《論語》

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

還有一種是事後追記。顏淵好學,白天不說話,晚上一人躲屋裡悄悄複習,沒準記點什麼。別人比較懶,可能是很久以後才想起來記。記反了、記擰了,也說不定。

這些記下來的東西,不管是當場記錄,還是隔了好久才回憶起來,或者再從什麼寫好的東西里面摘出點什麼,都是《論語》的原始資料。後來,大家對對筆記本,把這些材料,挑一挑、揀一揀、整理整理,就成了《論語》。

《論語》的話,雜亂無章,分篇跟賣韭菜似的,多少錢一把那麼分,篇題也是拈篇首語為題,純粹是標籤。書既然是亂的,最好拆開來讀:縱讀之,當孔子的傳記讀;橫讀之,按主題摘錄讀。南懷瑾說,《論語》的分篇分章,處處都有埋伏,絕對不能打亂了讀,這是崇聖的心理作怪。蔡尚思說,《論語》要打亂了讀,這才是對的。

李零:怎樣讀《論語》

《喪家狗:我讀〈論語〉》目錄

《論語》中的話,不皆精粹,很多都平淡無奇,不必刻意求深,以為字字珠璣,後面必有深意。特別是有些話,就算很有深意,當時人明白,後人也讀不懂。

《論語》中的話,很多都是掐頭去尾,前言後語不知道,談話背景不清楚,硬摳是摳不出來的。我建議,讀到這種地方,不妨猜一猜,猜不出來就算了,別鑽牛角尖。

讀《論語》,最傻的讀法,就是拿它當“意識形態”。好好一孔子,不當孔子理解,非哆哆嗦嗦當聖人拜,凡有損聖人形象處,非拐彎抹角,美化之、神化之、曲解之。

比如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大家說,孔子怎麼會輕視少數民族?比如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大家說,孔子怎麼會輕視婦女?

前一段話,古人說什麼的都有,簡直像遊戲,這裡不必說。後一段話,原文沒什麼難解之處,但大家就是想不通,孔子是聖人,他怎麼會輕視婦女,把偉大之女性和缺德的小人綁一塊兒?難道他沒媽?

他們替孔子著急,非把“女子”讀為“汝子”(還有解為“豎子”的),“小人”解為小孩,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孔子也是人。人類輕視婦女,那是幾千年一貫制。孔子周圍的人,全拿婦女不當人,怎麼就他例外?

還有,我們讀《論語》,誰都不難發現,孔子很孤獨,也很苦惱。孔子晚年,不說話。子貢安慰他,“子如不言,小子何述?”他說,“天何言哉”,老天就不說話。不說話,多憋得慌。很多人非拉他當心理大夫,豈不可笑?

《論語譯註》(簡體字本)

研究《論語》,曲解叢生,主要是崇聖的心理在作怪,關鍵是文化立場問題。歷史上的漢宋之爭,義理考據之爭,是次要問題。義理派和考據派都有心理問題,前者比後者的偏見更多。現在的尊孔讀經派,光煽情,不讀書,研究水平,絕對比不上楊榮國、趙紀彬、蔡尚思。他們喜歡罵“五四”,罵魯迅。但我對“五四”和魯迅卻充滿敬意。魯迅說,“ 救救孩子”(《狂人日記》)。我說,“ 救救孔子”。大家別以為,“五四”就是罵孔子,其實它是救孔子。

歷史上捧孔子,有三種捧法,一是圍繞政治,講治統,這是漢儒;二是圍繞道德,講道統,這是宋儒;三是拿儒學當宗教,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說。三種都是意識形態,說是愛孔子,其實是害孔子。我是反其道而行之: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

知識分子講話,要去三化。研究歷史,這是大忌。這三條不去,用孔子的話說,是其愚不可及也。

老百姓想聽什麼你就講什麼,還要知識分子幹嗎?我把一句話撂這兒:

愚民者必為民愚。

2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司馬遷說,“讀其書,想見其為人”。神難畫,聖人也難畫。人和神什麼關係?也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畫得太像人,沒有神聖感;畫得太不像人,又成了妖怪。

孔子什麼樣?古人說,他腦瓜像堯,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堯的腦瓜是大腦門,舜的眼睛是兩瞳仁,禹的脖子不知什麼樣,皋陶的嘴像馬,朝前努。舊說孔子“圬頂反首”,“圬頂”據說是中間凹一塊兒,四邊高,中間低,像個盆兒似的。“反首”,我懷疑是大腦門,好像後腦勺長前邊,跟年畫上的老壽星一樣。古人說他臉盤大。荀子說,他的臉是螃蟹臉。還有人說,他是駝背。這些說法很離奇,但有一點,古人是眾口一詞,這就是孔子的個頭兒。他們都說,孔子膀大腰圓,腰圍三尺四,身高兩米二,和穆鐵柱、姚明的個頭兒差不多。

古代相面,一般是以形求神,更高是遺形取神。

孔子過鄭,獨立郭東門,有個鄭人給他相面,說他上半身像聖人(堯、舜等人),下半身像“喪家狗”。那年,孔子正好六十歲,特有涵養。別人講什麼,好聽不好聽,不重要,重要的是,話是不是真話——他要聽真話,聽人家的真實感受,這叫“耳順”。鄭人的話,不好聽,但是真話,他聽了,一點兒不生氣,說“形狀末也”,外貌不重要,但說我像“喪家狗”,很對很對。這就是遺形取神。

李零:怎樣讀《論語》

《累累說聖圖》

孔子的“神”是什麼樣?主要是無家可歸。他這一輩子,顛沛流離,精神無所託。鄭人的比喻很傳神。

孔子晚年,有所謂“七十自述”,等於他的自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誰都往自己頭上安,其實和誰都無關,只跟孔子有關。我們要注意,它的頭一字是“吾”。既然是“吾”,可見是講自己,不是講別人。他沒說別人能活多長,活到多少歲會怎麼樣,該怎麼樣。他這一輩子,活了七十三歲,比一般人長。這是事後追述,帶有回憶性質,不是什麼人生規劃。人無法按計劃生活。

孔子回顧自己的一生,他是掐整數,基本上是十年一截十年一截往下講。這個十進位制的習慣,現在也有。比如三十歲叫三張,四十歲叫四張。一張,是一張十塊錢的鈔票。這是打比方。

(一)我們先講頭兩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孔子這一輩子,三十歲以前是一段。孔子生於魯,爸爸是宋國移民(第三代移民),媽媽是魯國人。他三歲喪父,是媽媽拉扯大的,受媽媽影響更大。十五歲很重要,是古人上大學的年齡。古代只有小學和大學,沒有中學。小學學什麼?主要是認字識數。大學學什麼?主要是禮樂。他“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十五歲有志學禮樂。孔子從小好禮,玩遊戲都是演禮,但正式學是這一年。什麼叫“三十而立”?我們要看孔鯉趨庭的故事。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三十而立”是說精通禮樂才叫“立”。孔子出名是三十歲,出名就是以“知禮”名。當時,齊景公和晏嬰到魯國訪問,連這兩個大國的領導人都向他請教禮,可見他的學問不得了。

這一階段,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這一段。

李零:怎樣讀《論語》

《昭公賜鯉圖》

(二)“四十而不惑”是講什麼?

前面,我們說,孔子三十歲就在魯國得大名。他在魯國學成,開始招學生。子路等人就是他最早的學生。還有一個,也很重要,但不在七十子之中,是孟懿子,他是魯國的三大權臣(三桓)之一。我猜,孔子出山,就是靠他推薦。

孔子三四十歲,主要是教書。這一段,也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教”。讀書是自娛自樂,教書是助人為樂。教書也很快樂。

讀書、教書,共同點是什麼?是讓腦筋開竅,既使別人,也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不再犯糊塗。這就是“不惑”的意義。

孔子三十四歲,想上大地方。這一年,他去了當時最大的地方——洛陽,據說是向老子問禮。第二年,還去齊國,想在齊國找工作。工作沒找到,但在樂上有收穫。“聞韶”,是聽古典音樂,他說,“三月不知肉味”,聽音樂比吃肉都香,別提多享受。

李零:怎樣讀《論語》

孔子問道於老子,張旺繪

孔子在禮樂兩方面,真是開了眼。

(三)“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有點神秘,我來解釋一下。

孔子讀書,孔子教書,目標很明確,是要出來當官,自己當官,派學生當官。他們家是個幹部訓練班。

孔子是哪一年當官的,很清楚,是五十一歲。他在家裡摩拳擦掌二十年,就盼這一天。這一段,我也給了一個字,就是“仕”,“學而優則仕”的“仕”。

孔子說的“天命”是什麼?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出來當官。孔子讀書和教書,當時的書,主要是三大古典,一是《詩經》,二是《尚書》,三是《周易》。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是學《易》學到五十歲,自己給自己算命,我該出來當官了。

李零:怎樣讀《論語》

《孔子誕生2540週年》紀念郵票

孔子當官,先是當中都宰,給魯昭公修墓。魯昭公客死他鄉,就是歸葬於此。這個地方離孟氏的封邑很近。

第二年,他當少司空,是孟懿子的助手。孟懿子是大司空,他是少司空。這個工作,當是出於孟懿子的推薦。

孔子當大司寇,是他人生的頂峰,也是其苦惱的開始。司寇管司法,司空管工程,古代的司寇,常讓犯人造兵器、修城牆,乾土木工程,這兩個官職有關聯。

他在這個位子上幹了三年,主要政績是墮三都,不是修城牆,而是拆城牆,拆三桓的城牆。結果得罪齊國,得罪魯君,得罪三桓,不得不退出政壇。

(四)“六十而耳順”。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是五十五歲。五十五到六十歲,在衛國活動,在衛國當官。六十歲這一年,衛靈公死了,衛國有繼承人危機。孔子避亂,離開衛國,開始周遊列國。他歷經曹、宋、鄭、陳、蔡五國,到達楚國邊境的葉縣,目標是投奔楚國——南方最強大的國家。葉公嫌他老,沒轍,他又原路返回,回到了衛國。

他這一段的特點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遊”。

孔子周遊列國,是其人生最慘的一段。他在魯、衛當官很苦惱,這一段更苦惱。一是當官的全都無道,大壞蛋下面是中壞蛋,中壞蛋下面是小壞蛋,壞蛋裡面挑好蛋,已經挑不出來,用壞蛋反對壞蛋也很徒勞。二是有道德的全都跑了,路上撞著,不是冷嘲熱諷,就是瘋瘋癲癲,沒人聽他的。

他老人家倒是脾氣好,甭管人家怎麼說,一律“耳順”,什麼話都聽得進去,尤其對隱士逸民,不但不生氣,還表示理解,對他們很尊重。

因為他明白,要說冰清玉潔,還是這些人。

李零:怎樣讀《論語》

《在陳絕糧圖》

(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八歲,孔子回到魯國,他想回家,但沒有家。孔子太倔,不能忘情於政治,但政治卻忘了他。孔子的晚年,其實很淒涼,最後一個字,應該是“悲”。

他說,七十歲的他,想幹嗎幹嗎,什麼都中規中矩,好像徹底自由。但實際上呢,他生命的最後六年,年年都是“眼淚泡著心”。

六十九歲,他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他放聲大哭。

七十一歲,哀公獲麟,他“傷麟覺道窮”,也放聲大哭。

七十二歲,他最喜歡的學生顏淵死,他呼天搶地。

七十三歲,子路戰死戚城,被人剁成肉泥,他也呼天搶地。

顏淵、子路的死讓他深受刺激。他說,看來是老天成心不讓他活了。四個月後,子貢來看他,他又是老淚縱橫,最後死在家中。

李零:怎樣讀《論語》

《子貢廬墓圖》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懷抱理想的人。理想是什麼?是周公之夢。魯國有個看城門的人,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很對。他奔走呼號了一輩子,終無所遇,一直到夢不見周公。

他這一生,五個字——學、教、仕、遊、悲,最後一個字是“悲”。

他是個悲劇性的人物。

(上文節選自《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序,中華書局2022年5月出版)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李零:怎樣讀《論語》

【鈐中華書局印】《喪家狗:我讀〈論語〉》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