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讀蘇東坡

多年前客居江門市,我曾幾回到五邑城後面的羊橋路買荔枝散子吃。“散子”就是一個個離了枝的荔枝果子(荔枝本名離支,這些“散子”顯然更適合它的本名)。相對於那些有枝連著的果子來說,它們的價錢要便宜得多。如果選擇那些已賣了四五天的荔枝散子,價錢還會更便宜。我愛吃荔枝,更愛這兩種價錢優惠的荔枝。至少有兩年的夏天,我每一回都在下午或傍晚去買兩大袋的荔枝散子,每一回都有二三十斤,拎回住處,每天三頓都吃荔枝,完全不吃任何米飯或粥、粉、面、餅、包子之類的食物。每一回我都吃得眉開眼笑、心曠神怡,完全不覺得它像別人信誓旦旦說的那樣熱氣,更沒有任何不適感。

訛讀蘇東坡

後來,我偶然在書上看到一種說法:人們常說的所謂的“一個荔枝三把火”,其實是來源於人們對蘇東坡的詩句的訛讀。蘇東坡有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老人家為嶺南荔枝寫下了童叟皆知的一句精彩絕倫的“廣告語”。但是,人們卻漸漸將“日啖荔枝三百顆”訛讀成了“一啖荔枝三把火”,後來更是成了誤傳至今的“一個荔枝三把火”。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本書的名字叫《廣州話熟語大觀》,是廣州民間文藝家協會編輯出版的正規出版物。我的幾回幾天連續完全以荔枝當惟一的飯食吃而無任何上火現象的經歷,足以為這本書裡的這種說法作證。

我暗暗感嘆:人世間,確有不少真相、真話被人們誤讀了,因而祖祖輩輩相傳,最終誤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啊!譬如“無度(氣度、度量)不丈夫”,就被人們說成了“無毒不丈夫”,於是那些心腸狠毒的人渣做了壞事後,反而因此沾沾自喜:“我這是大丈夫的標誌!”1949年以前,中國文盲極多,以訛傳訛的事真是多不勝數,杜甫杜拾遺還讓民間的愚夫愚婦們訛傳成了“杜十姨”,硬給他建了“十姨廟”;儒家大功臣董仲舒的墓自漢代起被人稱為“下馬陵”,到了唐代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裡,竟然已成了“蝦蟆陵”了。蘇東坡的詩句被人訛傳,實在是大機率的事。讀書以求明理,實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唐代詩人杜牧曾寫下一首《過華清池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清代兩廣總督阮元曾作詩:“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有人開玩笑說阮元的詩句進一步印證了“楊妃帶笑嘗”的原來是高力士家鄉茂名的荔枝,杜牧的詩句完全可以改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緣是茂名荔枝來”;蘇東坡的詩句也可以改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茂名人。”我覺得這是不夠自信的表現。

訛讀蘇東坡

[宋]趙佶《寫生翎毛圖》(區域性),大英博物館藏

即使是如今,從茂名到長安送荔枝,就算是日夜換騎快馬走平坦的高速公路,到了目的地後,只怕荔枝也是“色、香、味俱變”,讓人見之聞之反胃了。一千多年前的茂名到長安的路況,較之今日,實在是地天之別。說那時從茂名送荔枝到長安給楊貴妃吃,顯然是個笑話。阮元的詩句,其實詩人的浪漫聯想,並不能作為史實的實證。

好好的茂名荔枝,何必非要攀附楊貴妃呢?許多古人讚賞的東西,其實是遠遠不如今日的物產的質量的。譬如古人讚美的那時的房屋的巍峨和衣服的華美,如何比得上今日的房屋的高聳入雲?如何比得上如今的衣服的讓人驚歎呢?連花生和蘋果甚至番薯都沒吃過的楊貴妃及其同代人,其人對食物的認知程度和今人一比,簡直就是無知的傻子。老實說,在對美食的賞鑑方面,隨便拉一個現代人,相信賞鑑水平都不在唐人之下。在某些領域,前人往往就像小學生,今人往往就像大學生,其識見差別之大真不可以道里計。我們不必非要硬拉前人來為自己撐腰。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

忽然想起坡公的那首詩的全璧:“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詩用普通話來讀是不押韻的,用粵語來讀也只有“新”和“人”押韻。用陽江、茂名、江門等地的話來讀,卻是三句詩都押韻。這些地方的人讀“春”為cen,“新”和“人”分別讀為sen和ren,韻母都是en。

訛讀蘇東坡

《蘇軾詞編年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忽然又想起王維的一首名詩《息夫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這首詩用普通人話和粵語也不能押韻,但用廣東恩平話和雲南廣南縣的話卻都是押韻的。“恩”和“言”,廣東恩平人發音為yin和ngin,雲南省廣南人發“恩”音為ngin。

廣東人、雲南省人和四川人的言中,還保留著我國古代漢語的發音密碼。多學一點中國各地的方言,有利於還原中國古代史籍中的記載的真相。我想,東坡夫子是會贊同我這個結論的。

《方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坡公平生好作滑稽言語,娛樂了許多人。我且送他一首打油詩:

昔人訛讀蘇東坡,欲其血流又頭破。

奈何今人猶誤讀,似將坡公作地拖。

(本文為第五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獲獎作品)

訛讀蘇東坡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