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引言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在春戰國時期,有一個宋國人獲得了一塊美玉,在當時可以稱的上是極品了。這個人把玉送給了他的長官,子罕。不過子罕並沒有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看不上這塊美玉,解釋說道:這塊玉已經找人鑑定過了,確認無疑是一塊頂好的美玉,您大可以放心的收下。子罕說,正因為我清楚他的價值,才會拒絕的啊。“子罕弗受玉”就這麼流傳了下來。那麼子罕作為一名官吏可以拒絕誘惑,如果一位本就生活困苦的人,會做出什麼的選擇?

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辛民山是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誰知道他竟然在一天之間從自家地裡面挖出了三次金子,專家來調查後給出瞭解釋。1958年6月,辛民山像往常一樣去自己家的地裡面勞作,一路上趕著牛,晃晃悠悠的走向幾百米外的土地,這樣的日子雖說沒有什麼盼頭,但大半輩子都這麼過來了,老人也不覺得哪裡就苦了。

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將近中午的時候,老人從地裡面挖出了一個陶罐,這時的陶罐已經破碎了,老人把裡面的東西挑了出來,仔細的看下去居然是一枚金屬硬片和一塊黃色的硬疙瘩。老人用附近的泉水洗了洗,越看這些物品越像金子做的。於是老人不怕辛苦,將這些東西送到了當地的文物站,文物站的工作人員表揚了老伯這種行為,並告訴他如果再發現金子的話也要在送過來。老人覺得自己盡了一份力,笑呵呵的答應了。

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老人從文物站離開後就繼續回到地裡面耕作,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老人挖出陶罐的不遠處,老人再次挖出來一些東西。這次不僅僅有金子,還有老人不認識的一些石頭,這些石頭還被東西包了起來。老人知道,能和這些金子放在一起,就也一定不會是普通的石頭。果然,等老人再次把這些東西送到文物站時,知道了這石頭一樣的東西是瑪瑙和綠松石,一樣價值不菲。文物站的工作人員再次表揚了辛民山的行為,同時解釋道,由於文物站裡暫時只有一個人在值班,無法立即派出人員去進行調查。不過這次他們讓老人留下了地址和發現文物的地方,並承諾很快就會派人去檢視。於是老伯將地址留下以後,便趕著牛回家吃午飯。

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吃過午飯後,老人想起來因為去了兩次文物站的緣故,導致地裡的活計還沒有完成,於是老人在下午的時候再次回到地裡勞作。讓人不敢相信的是,老人這次居然有挖出了不少的金子,還有起碼幾百串的紅瑪瑙和綠松石的手串。因為這次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老人並沒有把東西拿到文物站,而是自己去文物站報告了這情況。文物站的工作人員一聽情況,便立馬組織了專業的小組去調查。搜查過原本的地界後,工作小組還擴大了搜尋和挖掘範圍,也是挖出了很多的金子,瑪瑙等物品。這一發現讓大家振奮不已。

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是怎樣的?

據專家的研究顯示,此處並不是一處墓穴,而是一處窯藏。就是說,這本來就是放置寶藏的地方。尤其是老伯最先發現的那一枚金屬硬片,上面所雕刻的是一幅老虎銜食圖,可以說是將老虎兇猛的氣勢展現地淋漓盡致。毫無疑問,這些文物極具有收藏和研究的價值,清楚這些寶藏的歷史朝代,成了大家關心的事情。經過調查發現,這批寶藏屬於戰國晚期,樣式風格符合當時匈奴人的特徵。應該是當時部落有大的變動,連財寶都沒來得及轉移,一直到如今才被世人發現。結語

這批寶藏在地下已經沉睡了快兩千年,如果不是老伯意外發現了他,不知道又要在陰沉的地下埋藏多久。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只有瞭解好歷史我們才能更強大。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這種一心一意為國家著想的精神很是值得我們去學習。一般人看到這麼多寶物,可能連第一次上報文物站都沒有就選擇把寶物據為己有。何況老人再第一次送去文物站後,就已經知道了那些東西的價值,這就更顯示著後面的第二次,第三次的難能可貴。尤其是第三次出現了那麼多的財寶的情況下,老人依舊沒有動心,可謂讓人不得不佩服。我國已經有著不知道多少的文物因為這些原因流落民間,繼而流出國外。如果每人個都能像辛老伯這樣,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的強盛。參考文獻:

《論語·里仁》

《增廣賢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