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特別想選一些對歷史解讀不錯的文章,所以有了本系列。這個是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本來沒有文字版的,特別感謝百度貼吧和天涯網友的不斷碼字收聽整理的。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第十六集諸子百家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一個時期至關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東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均在這個時期誕生,中國、印度、希臘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終形成,其所產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人類的思想與生活。這個時代是 人的發現和覺醒的時代,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稱其為“軸心時代”,中國的軸心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戰國時代,被稱為諸子百家的各個學派,各種思想交錯碰撞,既彼此批評駁議,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為後世所稱道的,百家爭鳴,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寫下了最為燦爛的篇章。

這裡是山東省鄒城市的孟廟,廟宇里正在進行的是成年加冠禮,在集體叩首之後,老者主持加冠儀式。少年加冠之後,便正式成年,千百年來殿堂裡的亞聖孟子,注目著無數後輩少年加冠成年。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對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推崇備至,孟子遺憾自己不能親自聆聽孔子的教誨只能成為私淑弟子,但孟子卻堅定的視自己為孔子的直接繼承人。孟子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古代的啟蒙教材《三字經》開頭的這句話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礎。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74代孫,也是中華孟氏宗親會的名譽會長。

孟祥居(中華孟氏宗親會 名譽會長):孟子認為,人的呢本性來講都是善良的,他認為就是說老百姓,能享受到帝王的仁義和慈愛,他才能真心實意地擁護你,才能愛戴你,那麼你的江山才能夠坐的穩,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

旁白:這裡是位於河南開封的遊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親會在這裡舉行了一場規模不大的祭祀儀式。儀式裡有一項告祖的內容,孟氏後人準備重修遊梁祠。和孔子一樣,孟子也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他和孔子困厄陳蔡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國都受到了統治者的厚待,享有豐厚的待遇。當年孟子生平出遊第一事就是遊梁說惠王,在魏國國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對話,流傳至今,國君說“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會給我國帶來什麼利益呢?”孟子卻毫不客氣地回答“王為什麼一定要說利呢?只要有仁義就足夠了。”

在儒家歷史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世尊崇為亞聖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國之君闡述“行仁義,施王道。”後人為此專門修建遊梁祠,紀念孟子。梁惠王雖然多次向孟子請教,但他只想透過戰爭使魏國揚威於天下,與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愛民”“不嗜殺,省刑罰”,“減免賦稅”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張很難被統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終對梁惠王絕望了,生氣的說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後離開魏國。

孟氏宗親的祭奠過後,遊梁祠重歸平靜,世代在這裡看守的孟氏後人,細心地打掃著院落。實際上,遊梁祠大部分已毀,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廠廠房,祠內僅存兩方石碑,一方為康熙二十八年閻興邦《重修遊梁祠書院碑》,另一方為嘉慶年間之碑,碑上面的字跡剝落模糊遊梁祠的破落情形彷彿就是當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講仁義之說時的遭遇。離開魏國後,孟子轉赴齊國,他對齊國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盡快到達稷下學宮。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軸心時代的東方,有一所群賢聚集,思想之火無比璀璨的學術中心,它既是我國最早的官辦大學(^官家開辦私家主持)也是戰國時期政治諮詢和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這裡匯聚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他們收徒講學,交流論辯,各種思想交匯碰撞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最著名的一個場所。

韓偉東(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 局長):這是一個稷下學宮的標誌碑,稷下學宮的具體位置呢,根據史書記載,應當是在齊國都城,宮城西牆的南門,它南邊正好有稷山,那現在就湮沒在這些田地之下了。

旁白:韓偉東,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 局長,稷下學宮的興衰是生活在稷山之下的所有人,最為感慨的,對於稷下學宮,郭沫若曾高度評價說“這稷下之學的設定,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在是有劃時代的意義,發展到能夠以學術思想為自由研究的物件,這是社會的進步,不用說也是促進了學術思想的進步。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 ”

韓偉東:史學家都說稷下學宮是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和官辦的大學,不論是什麼樣的學派,只要是有能力,稷下學宮就容納他(^思想自由,相容幷包,蔡元培校長嗎)而且給他們提供非常優厚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同時呢他有提供了一個非常寬鬆的爭鳴的環境,就是在這裡稷下先生們,【不治而議論】(^就是非常高的政治待遇啦)他們可以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從政也可嗶嗶,can就up!)互相爭鳴。

旁白:匯聚在稷下學宮的學者,被後世統稱為稷下學派,事實上,稷下學宮,並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學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農、陰陽等諸家學派,稷下學士們在學宮授徒講學,著述立說,他們相互辯論,又相互汲取,成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標誌。到達齊國後,孟子受到很高的禮遇,他繼續宣傳他的仁政學說,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蔣重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因為民本,它說全了叫以民為本,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君主是民的主人,君主以民作為自己的根本,他站在民的上面,踩在民的上面,才成為君的,在利益分配,在對待國家不同人群的態度上,你要把自己放在輕的位置上,這很了不起。

旁白:在稷下學宮中,孟子和不同學派的學者展開激烈的辯論(還是個刺兒頭)他抨擊最厲害的,當時當時廣為流傳的一種學說,即墨家。孟子是鄒城人,墨子是滕州人,兩個人的家鄉離得很近,又都是師從儒家,但兩者秉承的學術思想,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甚至完全對立。

這裡是位於山東省滕州市的墨子紀念館,和百家諸子的塑像不同的是,墨子的塑像極具特立獨行之狀,完全顛覆了學者,慣常的衣冠整齊和文質彬彬,相反他身著布衣,肩背行囊,手執樹杖,跨步向前,儼然是一位風塵僕僕的行者,和塑像一樣,墨子紀念館也和其他紀念館不同,這裡幾乎就是一座展現古代發明創造和奇思妙想的科技館。

牛娜(墨子紀念館 副館長):(^這莫不是導遊幹得好當的館長叭)墨子被譽為科聖,宋健高度評價墨子為“唯物始祖,科聖墨翟”在這裡所看到的是拋石機,這是墨家利用了槓桿原理,發明的一個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好像人工講解器哈哈哈哈哈)最初是用於守城,它是把石塊或者是火球放入這裡,它透過這樣一個轆轆牽引拉下來,再透過支點的彈力把石頭丟擲城外,用來砸傷城外的敵人,墨子說“圓,一中同長也”(^她咋還沒講完不想聽了 煩躁)就是說圓一箇中心,同長也就是半徑相等,這樣旋轉一週就成了一個圓,這是古代關於圓的最早的概念,相當於現在的圓規。

旁白:戰國初年,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一個人風塵僕僕趕了十天路,來到楚國,勸說楚王放棄攻打宋國的計劃,遊說楚國國君的同時,墨子和楚王請來的能工巧匠,公輸班進行了一場模擬攻防戰,公輸班組織了九次進攻,被墨子九次擊破,公輸班的辦法用盡了,墨子的一個方法還有餘。墨子也依靠自己高超的防禦術成功化解了兩國的一場戰爭,墨子的楚國之行是貫徹他一如既往的【兼愛非攻】主張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將重躍:墨子開始學儒,學儒學了愛了,學了仁了,可是發現有問題,所以就出來了,就反對儒家這個【仁】你對人的這種愛啊,是由血緣關係決定的,一種遠近親疏的一種態度,他認為這不行,人都是一樣的,既然人都是一樣的,愛人就應該同樣的愛啊,我是 兼愛 ,都一樣的愛。

旁白:傳說,墨子曾作出一種可以在天上飛行三天三夜的木鳥,那隻傳說中飛在空中的木鳥,讓人嚮往,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思想,也是墨家的主要思想。墨子對自己的學說身體力行,他生活極其簡樸,和弟子們吃菜羹,穿粗布短衣,為了制止兼併戰爭,他們奔走在各國之間,和其他學派相比,墨子和他的弟子們,可能更像一個苦行僧團體,信奉墨子學說的人稱為【墨者】,

墨者一開始就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他們的最高領袖稱為鉅子,鉅子職位由前任傳給他所認可的賢者,墨子則是墨家第一位鉅子,墨者內部有嚴密的法規,所有的墨者都得服從鉅子的命令,他們有著最堅定的意志,為了反對戰爭為了使天下人都相親相愛可以毫不計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們以自苦為極,嚴格服從紀律,人人皆可赴湯蹈火,死不旋踵,這也是他們之所以能夠在亂世中受到尊崇的原因。然而,在儒者眼中,墨家完排斥禮樂的做法,無疑是極端的。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張慶軍(墨子研究中心 副主任):從他制度嚴密,或者紀律嚴明這方面來說,對推行他的學說有益,但是後人包括一些道教,在漢末黃巾起義,學習了墨家一些組織形式,或者我們現在說叫地下組織,因為他好多制度,和當政者和統治者理念和一些制度都是不一樣,所以說後人甚至有人說,墨子是黒社會老大(哈哈哈哈哈哈哈)這個我只能說很遺憾,他們沒有學到墨子兼愛 的思想的核心。

旁白:孟子出生比墨子晚,沒有見過墨子,但他對墨子即墨家學說非常瞭解,他抨擊墨家兼愛思想,認為不重視【禮】,不分親疏貴賤的兼愛是糊塗的。在諸子百家當中以孔子 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無疑是最講究中庸之道的,他們不走極端,講究仁義禮樂,追求天下和諧的秩序,懷有救濟蒼生的遠大理想,然而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戰爭頻仍的時代,孟子和孔子一樣,雖然周遊列國,不憚艱險以弘揚儒家,但終究不能為用,晚年時也選擇了教學著述之路。

惠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作為魏國的相國,當縱橫家張儀展開連橫行動時,惠施也在推動合縱抗秦之策,但在對抗中惠施處在了下風,他曾在張儀的逼迫下改裝易行倉皇逃出魏國,不過,在學問上,他遠勝張儀,留下了自己的聲名。

惠施知識淵博,莊子說他的書有五車之多,有一個叫黃繚的人,問惠施:天不會掉下來,地不會陷進去的原因以及風雨雷霆的發生。惠施想也不想,脫口而應,但惠施是如何回答的史書沒有記載,而惠施的著作大部分已經失傳,惠施的答案自然也不得而知(^那你說個what啊,誰關心黃繚這個跑龍套?他姑媽是編劇嗎?)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戰國時期包括惠施在內,有這樣一些學者,他們將積極於深入探討名實問題,長於辯論,他們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題,如“卵有毛(????)”“犬可以為羊”“火不熱”等等,然而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說法,包含了樸素的邏輯學和辨證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可謂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這些辯者被後人稱為【名家】。其代表人物除了宋國的惠施之外,還有後期的墨家和趙國的公孫龍。

這裡是位於河南省靈寶縣的函谷關,兩千三百多年前,當人們已經把老子乘牛過函谷關奉為一個紫氣東來的傳說時,另一個人騎著一匹白馬,來到了函谷關前,只是這位乘白馬的人並沒有受到如同老子般的禮遇,相反,他被看守城門的秦國衛士,攔在了城門之外,這個人叫 公孫龍。

公孫龍與惠施同樣好辯,當時趙國的馬匹流行疫病,為了防止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在函谷關口貼出了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這天趙國的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要入關,關吏說“你可以入關,但是你的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說“我騎的白馬不是馬,怎麼不可以入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住了,公孫龍說“白是指顏色而言,馬是指名稱,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不是馬。”

關吏被公孫龍的高談闊論(幹懵嗶了哈哈哈這一輪秀才遇到兵秀才win)攪得暈頭轉向,居然放他的馬過關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但是“白馬非馬”確實是使公孫龍名聲大噪的命題,公孫龍的理論“力圖把物體的概念和物體本身區分開來,其中包含了邏輯學方面的探索,但是他過於強調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詭辯。

蔣重躍:在我們的歷史上這一派的貢獻被大大地貶低了,最後沒有人理解了,沒人用了,我們考慮問題,怎麼才能把問題說清楚呢,重要的是我們懂不懂概念思維,能不能用概念把事物做概念式的理解,如果我們有這個本事的話我們會把事情說得更清楚,政治啊治理國家啊也是要說清楚的,所以說名家會對政治有大用的,可是當時中國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這裡是北京密雲,古為燕國漁陽郡,這裡流傳著一個關於一位稷下學者的神奇傳說,這位學者名叫鄒衍,相傳鄒衍在輔佐燕昭王時的一個春季,來到密雲,見此地依然還是冬天,寒氣太盛草木不長,百姓生活很苦,於是他便在密雲的一個山頭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連吹了三天三夜,鄒衍吹律之後,暖風隨即而來,陽光明媚冰消雪融,農民趕緊耕地下種,這邊莊稼長得特別好,五穀豐收,鄒衍又從全國找來了許多,當地缺少的良種,教給農民識別,教他們不同的耕作方法,從此這裡老百姓的日子漸漸好過起來,為了紀念鄒衍,當地老百姓曾經修築鄒子祠。

數千年過去,曾經香火繁盛的鄒子祠,早已難尋蹤跡,但黍谷山上不斷變化的光影之中,似乎依然能看到這位戰國時期可以盡言天事的【陰陽家】學派代表人物鄒衍的身影。鄒衍吹律的背後其實是利用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鄒衍就是一位主張陰陽五行,五德終始的學者,鄒衍喜歡談天事,創立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剋的理論,後來被用為王朝更迭的理論依據,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鄒衍在總結了前人對地理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驚世駭俗的假說【大九州說】他認為中國叫赤縣神州,在中國之外還有九個像赤縣神州一樣大的州,合成一個大州,而這樣的大州又有九個,周圍有大瀛海環繞,這才是八極,在那裡才有八個方面的終極之處,中國只是整個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鄒衍的“大九州說”體現了戰國時期的學者對世界的思考。

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而在曲阜孔廟的祭孔大典,最為熱烈。自漢代開始,在祭祀孔子的時候,開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後人認可的歷朝歷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們中間,有孔子知名的七十二弟子,有戰國的孟子,漢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這些陪祀者數量最為龐大的時候,有150多人,他們或者和孔子同處大成殿,或者列於大成殿東西廂房之中,一起享受後人的朝聖。然而,當人們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給萬世師表的孔子以及諸多儒家大賢的時候,更多的人卻沒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亞聖孟子的大儒【荀子 】,卻不在其中。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荀子曾經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學宮長,是當時最知名的學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沒有出現在孔廟配享的塑像中,並不是疏忽,而是因為他的主張在強調“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中,顯得非常另類,長久沒有得到認可。荀子,名荀況,是趙國人,出身法家人物輩出的三晉,荀子卻心向儒學,也是因為出身三晉,荀子的儒學有了不同尋常的法治的色彩,他也更看到了人心之惡,和孟子提出“性善論”,講究“仁愛”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惡說”。

他認為“趨利避害,追求享樂是人的天性,只有通過後天的努力才能夠使人向善”。正因為如此,所以需要【禮義】來教導民眾,需要法令來制約民眾,所以【禮法】是統治的要義,統治者要隆禮重法,以外在的法規來規範人民。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緬懷上古的做法,反對“法先王”的說法,提出“法后王”,這使他的思想帶有了因時變革、與時俱進的特點。

蔣重躍:這個儒家講什麼呢,講【天命】,天理良心,荀子正反了,天你是自然的天,天理何在,人呢,人他有性惡啊,所以他有【性惡論】,那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覺得【天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你這兩條,很難跨進孔廟的門檻了。

旁白:雖然荀子以及他的學說,沒有被孔府承認,甚至不能列於孔廟之中,但 荀子的思想卻從來沒有離開儒學的發源之地,在他靈魂深處生長的思想之樹,宛如孔廟之中蒼勁的銀杏,兩者同樣枝繁葉茂,而又相通相融,生生不息。事實上,荀子的性惡論,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廟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孔子教出的學生數千年來一直被儒家所詬病。荀子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弟子,他們聲名顯赫,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他們為此後的王朝提供了一套緣法而治的統馭之術,他們的名字是【李斯】和【韓非】。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和老師荀子一樣,韓非子的學說也融合了諸家之長,不過在取向上,韓非子拋棄了老師倡導的禮義,轉而宣傳法治,成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沒有法令,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國家,而受到法令的約束,即使是桀紂那樣的暴君,也不會把國家亂到難以收拾的地步,而且像堯舜那樣的聖君百年難遇,像桀紂那樣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見,大部分的國君,都是中人之資,一箇中等的國君守著法來治理國家,就好比一個笨拙的工匠,守著規矩尺寸來做工,怎麼也是大致不差的。韓非提倡君主的極端專制,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

蔣重躍:也算是歷史的一個弔詭(這個詞 我只能想起奇葩說)吧,你說儒家培養兩個學生,是法家的大人物,最後做了一些對於整個學術發展,包括儒家非常不利的,反對儒家反對的最激烈的,所以你像商鞅,《商君書》裡面反對六種人,叫【六蝨(shī)】六種蝨子,毒蟲、害蟲,其中儒家在裡面,到了韓非《五蠹dú》,《五蠹》儒家在裡面的,儒家成了首當其衝的要去除的一種人,法家對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怎麼說呢,或者叫終結者。

旁白:戰國法家反對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卻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對自然、人性、政治、社會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價值的理論觀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法家的政治實踐讓其學術思想,逐漸落實成為一種在當時看來行之有效的治國之術。當然,其也為隨後的統治者在治國中採用了什麼樣的理論基礎才能長治久安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明鑑。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版:諸子百家

軸心時代的中國,即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眾說融匯的時代,所謂百家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是戰國時期,學者們各執一說,既相互批評又相互交融,用百家爭鳴這樣的詞來形容並不誇張。兩千多年之後,曾經建高門大屋,有康莊之衢的稷下學宮,早已變成了眼前的一抔(póu )黃土,但這黃土孕育和見證了,那樣一個諸子蜂起,百家迭出的精彩時代,即便此後秦始皇焚書坑儒,私學被禁止;

即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成了千古絕響,但是諸子百家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遺產不僅保存於千古流傳的豐富典籍,而且綿延不絕地影響歷代文壇士林,他們一起塑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獨特風貌,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歷史以及未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