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有人問我為什麼總是反感格律至上論,其實原因很簡單啊,因為格律並不是決定詩歌優劣的關鍵因素,否則那麼多古體詩怎麼算?

所以,意境至上才是真理。

這不,逃離了體制的陶淵明身心愉悅,不僅自己暢意,所寫《歸園田居》讓讀者也可以會心一笑。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尋常不過的環境描寫,卻顯得那麼自在閒適。有關這兩句,有時候會提到另一首樂府詩“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

《雞鳴》這篇樂府詩充滿了諷刺意,而諷刺的恰恰是陶淵明厭憎的權利爭鬥。所以,假如不是巧合的話,化用這兩句詩就有了其他的意思:

各歸各位,各司其職。

繁華有何用?最後換來的是無休止的爭鬥,連親情都不值一提。而狗吠深巷,雞鳴桑樹這樣的田園之景才是自然常態。

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

自然當然美,可是順應天道便有了不確定性,比如“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從歸田園的那一刻開始,“五斗米”便掌握在了自己手裡,吃穿全靠自己“種”。可是這樣就沒有憂心的事了嗎?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

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常恐”也是“常樂”。

與天鬥其樂無窮嘛。

從一個小官吏變成一個老農民,這個過程是快樂的。因為從“歸去來”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擺脫黑暗,來到了一片淨土。這裡充滿寧靜,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呃,不對,是“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陶淵明有社交恐懼症?

呵,想啥呢。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這句詩是不是很熟?因為後世有位大詩人跟在了陶元亮後面:“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不說飛黃騰達,不說金石美玉,只有田間農事。

喂,你家地裡長草了。

喂,你家地裡缺肥了。

喂,你今年收成好不了,看那豆苗蔫的

……

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幾畝薄田雜草叢生,愈發襯得豆苗還沒雜草茂盛。

這讓我想起以前笑談的“詩詞陰謀論”:

所有尋常的描寫必含深意。

那麼這是否就理解為世上庸人(雜草)太多,有才能的人(豆苗)倍受排擠?

呃……這麼雄心勃勃的老農民……

23333,所以啊,我覺得五柳先生就是單純吐槽自家農田長草罷了。可是,這個老農民真的做的太隨便了……

是啊,得懶到什麼程度才能造成“草盛豆苗稀”的景觀?或者說雜草的生命力超乎想象?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種豆南山本就不是為了收成,僅僅只是在做切合自己身份的事罷了。

豆苗再稀也足夠我一人果腹,順其自然就好。

是啊,如果再為了“豆苗”殫精竭慮,歸田園的意義何在?

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四》

有人說哲學學到最後總是相似的,我深以為然。

陶淵明必然與佛教沒什麼淵源,但“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卻有如佛偈。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正是那塵網三十年的經驗之談吧。

世事變幻,滄海桑田,人的一生實在太短暫,太微不足道。

《西遊記》裡的“高人”不是捕魚的就是砍柴的,就連觀音菩薩都得編個竹籃。為什麼這麼安排?或許正是隱逸思想的深入人心吧。

只有貼近自然才能感悟自然,最後“悟道”,老農民陶淵明在此刻無疑是悟了。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陶淵明“歸園田居”這一天天過的……

碌碌無為嗎?

或許是的,但要看是讓誰來看了,起碼陶淵明自己之前從未覺得有這麼充實過。

歡來苦夕短。

這樣的生活怎麼都過不厭吧。

鄉風淳樸,怡然自樂,或許這就是“桃花源”的現實模型。不需要什麼“車如流水馬如龍”,更不需要“雕欄玉砌”,山水相適,花鳥相聞便已足夠。

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為了生計而做官,最後“深愧平生之志”而歸田園。這個故事有個很現實的開頭,卻是理想化的結尾。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陶淵明的“歸去來”不是窮途末路,而是掙脫桎梏。他不是一個稱職的官吏,也不是一個稱職的農民,但他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活的堂堂正正。

陶淵明的故事很長,但同時也很短。也許後人大多隻能看到他“帶月荷鋤歸”的老農民形象,或者他“採菊東籬下”的隱士風姿,卻忽略了他是如何做好一個“人”的。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的選擇從來都不是逃避,只是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罷了。而迷惘的人以固化的價值觀來評價一個清醒的人,如何又能不出錯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