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陰陽五行何以流傳?

鄒衍谷

李白

燕谷無暖氣,窮巖閉嚴陰。

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

編者按

:這首《鄒衍谷》實際上是把鄒衍在燕一事進行了發揮,以表示其思想體系能被很多人所接受,就連天地自然也都為之改變了規律。這樣的評價固然因為李白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偏高了些,但在陰陽五行學說發展史上,鄒衍確是集大成的人物。

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陰陽五行何以流傳?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六府”,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

鄒衍的生平

鄒衍,也寫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當齊湣王即位以後,國力強盛,連續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齊湣王的野心更大,不僅要稱王,還要稱帝。而鄒衍的一套學說,正是為新的統治設計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學說都受到了高度重視,被賜為上大夫,但由於遭到列國強烈反對,齊湣王被迫取消了稱帝計劃。此時,燕昭王招賢納士,各國人才爭相趨燕。在這種背景下,鄒衍離齊入燕。據說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著掃帚為他掃地,怕塵埃落到他身上。燕昭王死後,惠王繼位,他對於先朝舊臣並不那麼信任,這時燕齊戰爭局勢由於臨陣換帥和田單的努力而逆轉,加之鄒

衍又是齊人,惠王聽信讒言,把鄒衍逮捕下獄,後又釋放

。這時,齊湣王已死,繼位的齊襄王繼續經營稷下學宮。身遭大變故的鄒衍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其後他曾作為使者在趙國見到平原君,並批駁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使公孫龍失去了相國之位。鄒衍晚年又到過燕國,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趙之戰後,其活動不見記載,或許已經去世了。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秘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上面這首詩中所講述的鄒衍谷的故事就是如此。鄒衍的著作很多,但現在均已散佚。

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陰陽五行何以流傳?

鄒衍的學說

鄒衍的學說體系比較龐雜,主要是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鄒衍認為儒者所說的“中國”,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相當於赤縣神州大小的州,還有八個,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都有海環繞,大九州的四周也有瀛海環繞,再往外就是天地的邊際。鄒衍大九州說的產生,可能跟齊國商業交通的發達,尤其是便於海上交通的條件有關係。這一學說,反映了我國戰國時期人們對世界地理的推測,認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這一學說擴大了人們的眼界,在人類地理認識史上也是一個進步。當然,他只是猜測、想象,而不是科學的。

在歷史觀方面,鄒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終始說。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他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透過五行相剋和五行相生來實現的。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勝,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人類社會歷史的改朝換代與自然界一樣,也是一種客觀必然。自開天闢地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迴圈的,每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時,它對應的那個朝代就興旺發達;衰時,這個朝代就要滅亡。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進行著迴圈。

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陰陽五行何以流傳?

五德終始說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歷史趨向大統一的客觀形勢,適應了新興階級建立新的統一封建政權的需要

。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學說,認為歷代王朝不是萬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換,這對打破世襲制度有著一定作用,並對秦漢社會產生過重要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根據五德終始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就是水德。並根據五行的配列,規定了國家的政令、服色、符法、冠輿等制度,這是五行學說影響政治的具體表現。兩漢時代,五德終始說演變為讖緯之學,專講五行災異、圖讖符瑞,成為統治者爭權奪利、欺騙人民的工具,也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迷信的重要思想來源。

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陰陽五行何以流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