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唐睿宗孺人唐氏墓出土胡人牽馬圖區域性

玉皇大帝為何封孫行者

為“弼馬溫”?

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我覺得應該把古人留給我們所有的材料,

文字與非文字的材料,通通納入視野和思考

,才能較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古人想些和做些什麼。今天的正題,無非是把我前面講的,借用一個題目——玉皇大帝為什麼封孫行者為“弼馬溫”?作點說明。如果聽完,大家心中有了一個具有縱深、較為立體的孫悟空,我的努力就不算白費了。

首先,這個問題和

中原農業社會與草原遊牧民族的文化互動

有關。我將從明清時代往前追溯,談談這個大家熟悉的故事背後,會有怎樣一段長遠複雜的歷史,又如何利用文字和非文字、視覺性或者說影象的資料,去勾勒這一段歷史尚可考知的幾個方面。

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見於吳承恩的《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很傷腦筋,打算給他封個官兒,免得他再胡鬧。天庭裡有很多馬沒人管,玉皇大帝決定讓孫猴子來管馬,給個官銜叫“弼馬溫”。中國曆朝歷代從來沒有一個官叫弼馬溫,吳承恩怎麼會謅出這麼個官兒?

其實吳承恩不是瞎掰胡謅,有他的根據。“弼馬溫”是諧音字,就是“

避馬瘟

”,避免馬得瘟疫。因為在他的時代,人們普遍相信猴子能保護馬、牛等牲畜不得瘟疫。大醫家李時珍和吳承恩的時代相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一“獼猴”條下說:

養馬者廄中畜之,能闢馬病……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李時珍為證明養獼猴能避馬病,特別徵引了一部《馬經》。據《馬經》說,在馬廄中養母猴,馬吃了流有母猴經水的草,可以不生病。這部《馬經》來歷不可考,必然比李時珍的時代要早。

此外,稍晚於吳承恩,在謝肇淛《五雜俎》卷九,明確提到《西遊記》中玉皇大帝任命孫行者為“弼馬溫”的理由:

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

所謂“狙”就是猿猴。“蓋戲詞也”是說吳承恩借諧音在搞笑。吳承恩謅出“弼馬溫”一職,雖搞笑,卻非沒有道理。因為那時的人相信在養馬的地方養猴,馬就不會得病染瘟疫。《明史》卷八十二《食貨》六“上供採造”條有弘治十五年(1502)為減費,命令光祿卿:

放去乾明門虎、南海子貓、西華門鷹犬、御馬監山猴、西安門大鴿等,減省有差,存者減其食料。

由此可見,猴能防馬病不是李時珍一人一時的認識。明代朝廷裡,在養御馬的地方也養有山猴。朝廷為了減省開支,才把畜養的各種禽獸放生或減少它們的飼料。

以上舉的是文獻。再舉些實物資料。二〇〇八年我到南京博物院參觀,在進博物院前的通道右手邊有栽滿花木的庭院,其中排放著很多明清時代的拴馬石柱。柱頭上不少雕刻著猴子。

二〇一一年,我在西安碑林一個院落裡也看到大批拴馬石柱。它們都是從陝西農村收集來的。石柱上也有猴子,背後甚至刻出一條長長的尾巴,可以保證是猴子無疑。二〇一二年,我從五臺山回到太原的時候,在一家飯館——寶晉會館前看到一排拴馬石柱。柱頭都是猴子,繫著紅綢。飯店主人大概仍然相信猴子能防“寶馬”車染車瘟。古為今用一下,就將古老的拴馬柱排放在今天的停車場旁邊了。改稿期間,承侯旭東兄惠賜他前一年在廣州廣東美術館院子裡拍攝到柱頭有猴子的拴馬柱,和其他各地看到的非常類似,可見分佈之廣。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左:二〇〇八年作者攝於南京博物院

右:二〇一一年作者攝於西安碑林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左:二〇一二年作者攝於太原寶晉會館

右:廣州廣東美術館

侯旭東攝

猴子能夠防止馬得瘟疫的想法也傳到了日本。

十三世紀鎌倉時代“一遍聖繪”繪捲上就可以看到馬廄柱子旁邊有一隻猴。另一個在滋賀《石山寺緣起》繪卷第十七紙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養牛、馬的地方拴著一隻猴子。日本這方面的資料還有很多,不去多說。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小松茂美編:《日本繪卷大成》27

中央公論社一九七八年,頁269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滋賀《石山寺緣起》繪卷第十七紙

避馬瘟說溯源

何時東傳到日本,我沒多考究。但似乎應該早於明代。明以前,是否還有線索?先引三條宋代的文獻資料。北宋許洞《虎鈐經》卷十“馬忌”條說:

養獼猴於坊內,闢患並去疥癬。

北宋梅堯臣有《和楊高品馬廄猢猻》詩:

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獼猴。

南北宋之間,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死馬醫”條:

故養馬家多畜猴,為無馬疫。

如此看來李時珍《本草綱目》所引的《馬經》必早有淵源,

追到宋代都有可能

不但有文獻,還有影象資料。故宮博物院藏有唐代的《百馬圖》。圖錄中標註的是唐代繪畫。據我瞭解,藝術史家多認為所謂唐代的繪畫,實際很多是宋代的摹本。無論它是唐畫或是宋畫,這幅《百馬圖》很有趣。圖上畫有很多馬匹以及養馬的場景。請大家注意在畫面左側,餵馬的草料旁邊有個柱子,上面拴著一隻猴子。我相信以往研究《百馬圖》的學者會去注意馬,大概很少注意這只不起眼的猴子吧。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故宮博物院藏《百馬圖》

上為全圖左端,中為右端,下為區域性

一九八一年內蒙古庫倫遼墓曾出土儲存完好、規模宏大的壁畫,其中一匹由人牽著的駱駝背上載有一隻描繪清晰的猴子。遼墓中這種駱駝載猴的畫面不是孤例,可往前追到唐代。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內蒙古庫倫奈林稿公社前勿力布格村六號墓出土牽駝圖

二〇一一年九月,我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看到一件唐三彩的駱駝。這件駱駝陶俑出土於陝西醴泉縣唐麟德元年(664)鄭仁泰墓。駱駝的背上有一隻猴子,除了大眼突吻的面部特徵,還能確定它形象的是尾巴。雖然尾巴有點短,但由尾巴可以確認這是猴子無疑。看來猴子不只防馬病,猴子對牛、馬、羊、駱駝等都具有神奇的保護作用。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陝西醴泉縣唐麟德元年鄭仁泰墓出土駱駝俑

這樣的想法應該可以上溯到西漢。

一九九九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永城黃土山發掘出時代屬西漢中晚期,推定墓主為諸侯王后的二號墓。在一件陪葬雕飾極精美的銅質車蓋柄箍上,有錯金銀的各種動物及狩獵紋飾。紋飾中有一奔走中的駱駝揹負著刻畫十分明確清晰的猴子。這件車器的紋飾繁複多樣,我沒法證明猿猴和駱駝在這一紋飾脈絡裡必有什麼特定的寓意,但它們這麼早就被聯絡在一起,似乎不好說是純出偶然。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A型銅蓋柄箍及區域性紋飾駱駝及猴

河南永城黃土山二號漢墓出土

不論駱駝或馬,單說資料較多的馬。

最少唐代的文獻也指出猴可助馬消百病。

唐末五代的韓諤在《四時纂要》中說:

常系獼猴於馬坊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患疥。

再往前追,可以追到

北魏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術》曰: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至此,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貫穿唐宋明清,猴能防馬病的說法,至少可以追到北魏

。錢鍾書先生在他的《談藝錄》中說:

猴能使馬、羊無疾患,其說始載於《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第五十六》“此二事皆令馬落駒”句下有注:“《術》曰: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除百病也”;又《養羊第五十七》“羊膿鼻口頰生瘡”節下有注:“豎長竿於圈中,竿頭施橫板,令獼猴上居;數日,自然差。此獸辟惡,常安於圈內,亦好。”後世似專以猴為“弼馬溫”,而不復使主羊事。(《談藝錄增訂本·補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頁510)

錢鍾書先生是大學問家,博聞強記,擅引各種中外文獻。他說“猴能使馬、羊無疾患,其說始載於《齊民要術》”,自然有其權威性。問題是:真的就沒有更早的線索了嗎?我不甘心,繼續往前追。

在影象材料裡找到了突破口,也有少許間接的文獻。

先說文獻。傳世幹寶《搜神記》裡有一個故事,述說西晉永嘉年間將軍趙固愛馬忽死,郭璞如何利用猿猴使死馬復活。這個故事也見於《晉書·郭璞傳》。大家不難查詢故事的細節。這個故事和避馬瘟有點距離,但如果可靠,似乎西晉時已有人相信猴子和馬的生死之間有一種奇妙的關係。

再往前追,就只能找到不完整、間接性的文獻。東漢王延壽的《王孫賦》從頭到尾都在描述猿猴,它的習性、長相、生活樣態,到快結尾的地方出現“遂纓絡以縻羈,歸鎖繫於庭廄”一句。根據這句話最少可以說,漢代已有在庭或廄拴鎖猴子的事,雖然沒有明說為了什麼,是否能防馬病。

明明白白說養猴防馬病的,的確以《齊民要術》為最早。錢先生說得沒錯。可是請稍稍留意《齊民要術》的原文,就可發現《齊民要術》是引據一本名為《術》的書而後立論的。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以校注《齊民要術》著名的繆啟愉先生曾指出,《齊民要術》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術》曰”。他歸納後,認為《術》是古代一本講術數的書而為賈思勰所徵引。因此,是不是應該推定:賈思勰並非猴防馬病之說的第一人?此說早有來歷,已見於較早的著作。可惜這部著作沒能流傳下來。

影象資料補文獻的不足

如果僅僅追索文獻,我們的工作最多到漢代就該打住了。幸好近百年來考古發達,漢代及漢以前的出土資料大量湧現。不少

出土的影象資料

可以證明猴防馬病之說源遠流長。舉例來說:一九七三年,在今天甘肅金塔縣,漢代邊防要地肩水金關,出土了由三塊木板拼成的一幅木板畫。據我瞭解,這方出土已超過四十年的木板畫,迄今似乎還沒有引起注意和討論。畫面上以非常簡單的筆觸畫著一棵樹、一匹馬和一個養馬的人。請大家注意樹枝下掛了什麼?正是猴子。因為其旁並沒有文字題記,有人硬要說它是別的東西,我也無可反駁。因為無字為證,大家各執己見,誰也難以咬死論定。這正是利用影象材料常會面臨的困局。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肩水金關出土木板畫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但是,如果將這方木板畫放在我們

前面一路追索的脈絡裡

,說它是猴子,豈不相當理直氣壯?三隻用細線條畫成的猴子,有圓點形的頭,線狀的身體、雙手和雙腳,雙手攀著樹枝。關鍵是:

這樣的畫為什麼會出現在漢代邊塞的肩水金關?

有什麼存在的理由?

金關位於甘肅金塔縣東北約一百二十公里的黑河北口東岸,即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額濟納河流經的地方,過去是漢代烽燧線上的一個邊關,曾出土上萬枚漢簡,也曾有不少步、騎戍守。為了對抗擅長騎射的匈奴,邊關不但要有兵,還需要馬。漢朝從漢文帝開始就在邊郡廣設馬苑三十六座,大量養馬,又接納歸服的胡人協助養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武帝時,委任來降的匈奴王子金日磾為馬監。馬監就是監管養馬的官。

古代醫術往往醫、巫不分,例如以符、咒醫病。今天看來荒唐,古人卻信之不疑。猴防馬瘟,不是符咒,大概可歸入以一物剋一物,所謂厭勝類的巫術,不必有什麼醫學上的道理。為了防止馬生病,有猴的地方可養只猴,沒猴的地方就畫只猴。這正如同家門口貼的門神,雖然是畫的,古人相信畫的同樣有辟邪鎮宅的作用。這方木板畫,應作如是觀。草原遊牧民擅長騎射,也長於養馬。漢朝利用他們養馬,正是古代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遊牧民的養馬技術因此流入中原,而防馬病的一些相關醫術和觀念也不免隨之進入中土。

我相信猴防馬病之類的說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流傳進來的。

金關木板畫當屬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其他的證據多見於東漢畫像石磚和壁畫。在河南密縣打虎亭一號東漢墓南耳室西壁上,畫有牛、羊、馬廄,廄中牛馬等正在草料槽就食,各槽前的柱子上,最少拴有兩隻清晰的猴子。在四川成都曾家包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頗為寫實的生活場景。畫面上層左側有卸下車的馬和馬料槽。槽上一柱,柱上有猴。不可思議的是在四川新津出土的三號石棺擋頭上竟然也出現類似的拴馬和立柱上的猴子。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河南密縣打虎亭畫像石線描圖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左:四川成都曾家包畫像石

右:四川新津三號石棺後擋畫像

再看看陝西旬邑百子村東漢至三國墓壁畫。雖然兩匹馬之間柱子頂部的畫面已經殘損模糊,黃色的殘跡為何物無法明確分辨,但揣摩黃色殘跡的大小和位置,順著先前的理路,似乎只可能是猴子。迄今我們在這樣的柱頭上還不曾看見任何其他的動物。右側馬的下方還有一隻卷著尾巴的豬。這些畫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漢代在養牲畜的地方養猴的習慣。這背後應該有一個共通的想法:猴子能防牲畜得病,不僅僅防馬病而已。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陝西旬邑百子村東漢至三國墓壁畫

我相信,故事還可以往前追,最少追到戰國。這裡必須強調的是,越往前,資料越少,越不明晰。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聽之。也許不是全有道理,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

……

“猴防馬病”與“馬上封侯”多義並存

我們仍然回到猴與馬這個問題上來說。前面提到在北方的草原地帶曾經出土或收集到很多猴子騎在馬上帶環扣的銅飾。日人石田英一郎的《新版河童駒引考》收集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江上波夫等日本學者在赤峰、熱河等當時的內蒙古地區做調查時所收集。後來鄂爾多斯一帶也發現不少(圖44)。這些小型銅掛飾到底做什麼用?騎在上面的是猴還是人?不少中國學者過去認為騎在馬背上的是人,吉林大學林沄先生認為是猴。我十分贊成林先生之說。但它的意涵和功能是什麼?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林先生認為有“馬上封侯”的意思。就中原地區來說,我很贊成。但對草原遊牧民族來講,也是這樣嗎?這就需要更多的考慮和論證。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鄂爾多斯出土及收集的猴馬銅飾

前面我們談過,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很早就相信猴能讓馬不生病,也提到可能因為這種信仰,而有了猴騎馬、猴帶鉤這類猴形佩飾或佩件。這種想法傳入中土,在傳世文獻和影象材料中都留下了痕跡。

但這一個猴與馬組合的母題,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裡,卻似乎衍生出了新的內涵。

這裡我要特別強調,即使有了新的意涵,舊的寓意不見得消失或被取代。這是我說的寓意多重化。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猴、馬銅飾,對某些人而言,它具有猴防馬病的意義,對其他某些人,具有祈佑馬上封侯的作用;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件小銅飾又可能同時具有防馬病、求封侯的意義。這些作用和意義不必相互排斥。

中國人從古到今,不可否認最喜歡的就是升官發財。升官就能發財,發財就能升官。“馬上封侯”這個成語,和升官發財的期望密切相關。它出現得很早。我目前能找到最早的例子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次韻胡彥明同年羈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一章道》中的一句:“原無馬上封侯骨,安用人間使鬼錢。”

不過,這一句中的“馬上封侯”跟我們今天所講的“馬上封侯”意思稍有些不同。關鍵在“馬上”二字的意思,在語言習慣上有些不一樣。

在今天,馬上是“立刻”的意思,“馬上封侯”也就是立刻、即刻封侯。古代的“馬上”原指馬背之上。黃庭堅詩句的意思就是這樣。而較早較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漢初,陸賈規勸劉邦,從馬上得天下,卻不應從馬上治天下。這裡的“馬上”也是指在馬背上立軍功,甚至建王朝。

如果要把“馬上封侯”這樣較為抽象的意思轉變成影象,怎麼辦呢?古人很聰明,利用諧音。

漢朝人很擅長利用諧音轉換意象。例如大家都熟悉,司馬遷寫《史記》,就以“逐鹿”比喻“逐祿”。漢代的銅洗銘文以“羊”諧“祥”,石刻、壁畫榜題以“桂”諧“貴”,以“雀”諧“爵”。如此一來,一些不容易以影象表現的抽象概念如“祿”“祥”“貴”“爵”等,就被轉換成可以具體影象呈現的“羊”“鹿”“桂樹”和“鳥雀”。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談漢畫像石中的“射爵射猴”圖。為什麼要把樹上的雀射下來?因為雀就是“爵”。漢宣帝曾以“神爵”為年號,因為他即位頭幾年有很多鳥雀飛集長安,被認為是吉兆,因此改年號為“神爵”。“射雀”“射猴”都是博取功名富貴的意思。利用同樣的原理,“馬上封侯”不就可用“馬背上騎只猴子”來表示了嗎?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和林格爾漢墓“立官桂樹”壁畫

幾年前我到河南博物院,恰逢河南考古五十週年特展,他們把南陽新發現漢墓中的文物拿出來展覽。我看到了這件小陶器,馬上真的騎著一個猴子,這是一件明確的出土品,先前我們看到的都是些收集品,不那麼可靠。這件南陽市出土的陶器相當可靠,但只有這一件材料,說服力還不夠。幸好二〇〇七年陸續刊佈了好幾件新材料,終於可以擺脫孤證的危險。其中一件是西安繆家寨出土的釉陶騎馬俑,馬背上也騎著大眼突吻的猴。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左:河南南陽漢墓出土

右:陝西西安繆家寨出土

這兩件和北方草原出土或收集的銅掛飾在造型上有類似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猴騎在馬上。它們看起來似乎都可解釋成具有猴防馬病的意義。但再一想,這兩件都是陶製,沒有可供吊掛的環扣,可知它們原本應不是供吊掛用的護身符。那麼應該可能是什麼呢?

我感覺比較像是寓意“馬上封侯”的吉祥物。這從以下三件畫像可以看得更清楚。第一件是我十五年前在山東滕州博物館看見,二〇一一年再去看,已移置滕州漢畫像石館的一方畫像石。這一石上右側有一人正彎弓射樹上的鳥雀,左側有一人立在馬背上,也像是要捉捕樹上的鳥雀。二〇〇七年《考古》第三期上發表了山東東阿鄧廟一號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畫面中有樹有鳥,樹下有人站立在馬背上,樹幹旁正有一猴企圖攀幹而上,但其後一人並沒有弓箭在手。第三件是河南新密市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其下方右側有筆觸極簡的樹鳥,其下有人彎弓射鳥,其左有一猴在奔馬的背上。從這幾幅圖,可以看出工匠們試圖更準確地表現出“馬上封侯”的意義,但又沒能完全擺脫“猴騎馬”的舊格套。一個辦法就是讓它們並存。一邊有人立在馬背上,一邊有攀樹的猴,如此豈不意味著“馬上逢(封)猴(侯)”!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左:山東滕州漢畫像石館藏

中:山東東阿鄧廟一號漢墓出土畫像拓本區域性

右:河南新密市出土漢畫像磚區域性拓本

由於這些影象資料的出土,我膽敢下個結論:在漢代雖然找不到“馬上封侯”的文字成語,這樣的想法在漢代必然已經存在。

因此除了猴子可以治馬病的想法以外,實際上,在中國人的思維裡面,將猴、馬的形象與現實中的期望結合起來,利用同樣的藝術造型,又

賦予了它具有在地化的新意義

二〇一二年四月九日我在北大演講,講同樣的題目。臺下有同學做北京舊宅門前石礅的研究,聽到我的演講後,就把他所收集的很多門前石礅子照片給我。這些石礅子當然是清代甚至是民國初期的,所刻的畫面叫作“封侯掛印”。

邢義田|“影象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

北京舊宅門前石礅

樹下猴子正在設法攫取樹上的蜂巢或掛個印在樹上。這些一看就十分明白,都是取諧音,討“封侯掛印”的吉利。封侯掛印的石礅子放在大門口,正是祈求進出大門的人不是升官就是發財。在北京這地方,有這樣的石刻,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不限於北京,我在網上找到不少當代繪畫和工藝品,仍然以“馬上封侯”“封侯掛印”為主題。前不久,我在網上還發現山東嘉祥某石雕廠的廣告,竟然有一排拴馬柱,說明現在還有很多人家喜歡這種東西,仍然有人大量複製。要說中國人的心理需求在某些方面千年不變,似乎沒什麼大錯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