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丐幫,乃金庸先生武俠世界中的“第一大幫”,是江湖中一股極為重要的力量。從北宋時期的《天龍八部》,南宋時期的《射鵰英雄傳》,一直到清朝《雪山飛狐》中的“興漢丐幫”,始終有丐幫的勢力存在。

雖然丐幫勢力強大,但並不是“鐵板一塊”,總有一些不安分的人存在。典型的代表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全冠清,和《倚天屠龍記》裡的陳友諒。相對於其他幫派來說,丐幫不安分的現象更突出一些。這是為什麼呢?

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全冠清

這是由丐幫的幫派性質所決定

丐幫不同於其他幫派,比如少林、武當,這些幫派都有明顯的師徒傳承關係。因此,在這些幫派裡,還多了一層約束關係,那就是師承輩分,輩分低的嚴格服從輩分高者。當然,有時這種約束會使得一些青年才俊不能得到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但它無疑增加了幫派的凝聚力,使得不安分之人不得不有所收斂。

但是,丐幫這樣的一個組織,並沒有師承關係,幫眾來自各門各派,五湖四海。他們之所以聚在一起,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即所謂“意氣相投”。雖然丐幫也制定了嚴格的幫規,各位弟子都透過布袋的多少,來劃分了嚴格的等級,但這種約束只是對安分的人起作用。

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陳友諒

而丐幫的這種等級,往往是以武功的高低,或者對丐幫貢獻的大小來進行劃分。這無疑給了那些不安分的人以“可乘之機”,如果能夠“建功立業”,是不是就可以很快地爬到高層去了?因此,像全冠清、陳友諒這樣的人,便一心想著“立下奇功”。

全冠清希望透過揭穿喬峰契丹人的身份,來增加自己在丐幫中的威望。當這條路徑行不通的時候,他又找來武功奇高的遊坦之,讓自己成為實際的掌權者。陳友諒的方法“如出一轍”,他首先是希望找到屠龍刀,奪得奇功一件。然後,找來一個“傀儡”,冒充失蹤的幫主史火龍,使得自己成了實際的幫主。

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全冠清

丐幫這些“不安分之人”,其實還有《射鵰英雄傳》中的彭長老,《神鵰俠侶》裡裝扮成“何師我”的霍都。這些“層出不窮”的不安分之人,說明丐幫的組織存在著漏洞,給了他們以可乘之機。

丐幫當然也不會“坐視不管”,“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成了幫主的獨家武功,打狗棒是幫主的象徵,這其實都是要樹立丐幫的權威性。但這顯然還不夠,洪七公所在時期,丐幫出現了“汙衣派”和“淨衣派”之分,他也無能為力。

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洪七公

像丐幫這樣的組織並非他獨此一家,與丐幫類似的還有明教、日月神教、神龍教等,幫眾也沒有師承關係。他們為了對付那些“不安分之人”,採用了“非常規手段”,就是藥物控制。比如《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有“三尸腦神丹”,《鹿鼎記》裡的神龍教有“豹胎易筋丸”。

當然,再嚴密的組織,也無法保證沒有人“不安分”,比如東方不敗取代任我行。即使是師承關係明確的幫派,也有出現“叛逆”的時候。所以,一個集體,要平穩有序地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僅靠強壓政策不行,光憑懷柔政策似乎也行不通。

金庸筆下丐幫,從全冠清到陳友諒,為何總有不安分之人?

全冠清

武俠江湖,本來都是桀驁不馴之人的世界,要管理他們就更加困難。丐幫的全冠清、陳友諒,其實只是一些“不安分之人”典型的代表。在以武力決定一切的江湖,武力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金庸先生在《鴛鴦刀》中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仁者無敵”,但這仁者也必須要有高出一大截的武功,否則“仁者”就變成了死者,也就不用談什麼“無敵”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