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遠去的地排車

文/喬顯德

當代散文||遠去的地排車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閒下來的時候大腦始終不閒著,總愛胡思亂想,漫無目的,無頭無緒。究竟想些什麼呢?想自己所接觸、交往過的人,想自己所經歷過的一些物事。想過後,就不一定什麼時候再會想起,有些或永遠再不會想起,也許這也是寫作者至關重要的一條條線索。我就是在這樣閒時隨想中想起了地排車,勾起了我的一段段往事,歷歷在目。我要趕緊把它的頭緒扯住,別讓它把車軲轆甩跑了,讓它隨我的筆觸走進字裡行間。

說起地排車,現在幾乎絕跡了,如今的年輕人大都不知地排車為何物,有的即便知道名字,估計也對不上號。

地排車,也叫小大車、大車。不知興起於哪個年代,應該年代不會太久遠。它是一個時期很常見的運輸工具。起初的地排車車體是用木頭製作而成,分車廂、車把、兩個輪子(大都是膠輪)等組成。它的發明,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地排車適合於短途運輸,主要運輸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等莊稼,也可運輸它們的秸、蔓、幹,還可拉日常貨物、拉人。耕種時,還常把犁、耙、耮、肥等放到車上,拉倒田間地頭。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又用鐵件製作出了地排車,用於拉磚瓦、澆地用的機器、管子等。

說起地排車來,它與我天生有緣。記得是在大集體年代,我那時正上初中,到了“三夏大忙”和秋收秋種時節,學校裡都要放假,幫助生產隊裡幹活。這時候,生產隊長剛讓本隊裡的一木工師傅製作了一個地排車,一看很秀氣,說是當作牛車使用,就安上了車閘、牛套什麼的,便可以套牛拉車了。這輛地排車看著不大起眼,卻能頂幾個甚至更多的壯勞力運輸莊稼。

生產隊長給我派活時,讓我跟著一個年輕的叔輩社員學著趕車、裝卸莊稼之類的。從此,我與這地排車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小小年紀卻大模大樣地坐在地排車上,左手扯韁繩,右手揮舞著趕牛鞭,看似悠哉悠哉走過了割長溝、階埠、吼虎窩子、南埠前、簸萁掌、石砬子等熟悉的生產隊裡的地名,幾乎走遍了地排車能通行的生產隊裡的地塊,不知走過了多少田間路,爬過多少大小坡,也曾翻過幾次車。用地排車拉過生產隊裡的各種莊稼,堆到場院的角角落落,一堆堆、一嶺嶺,像一座座小山丘似的,這些都是我與地排車配合的結果。現在想來,地排車把上不知留下了我多少掌印和汗水,地排車廂裡不知留下了我坐過的多少痕跡,都變成了我腦海裡刻骨銘心的印記,都是十分難得的人生經歷,成為我今生的美好回憶,那也是少年之我與地排車所結交的特殊情誼。

當代散文||遠去的地排車

改革開放之初,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地排車“一窩蜂”興起,車輪滾滾,越來越多。那時候,離村子不足五里路的荊家村成立了一個磚瓦廠,周遭村裡許多青年蜂擁般進了磚瓦廠。他們在用地排車來往如梭般地拉著磚瓦坯、成品磚瓦,都堆成了一條條長龍似的,十分壯觀。然後,需要把廠裡生產的成品磚瓦運往建築工地、企業、單位、學校甚至家庭。那時候,因汽車、拖拉機很少,根本拉不完,就派臨時工或僱工用地排車拉。那時常見人們拉著一輛接一輛的地排車,艱難地行走在沙子路上,累得“哼哧、哼哧”的直喘氣,臉上道道汗水並流,不停地“叭嗒、叭嗒”往下滴,浸潤在沙土裡。拉車人就會走一段路將地排車一抬手支起來,歇一歇,從肩膀頭抽下那汗水浸透了的黑乎乎的毛巾,擦把汗,直直腰,又架起車,趕艱難的路。那時的地排車不知拉過磚瓦廠的多少磚瓦,拉車人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汗水灑下一路又一路。從另一個側面講,那時拉著磚瓦走在沙子路上的地排車,也成了城鄉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改革開放加快了農業種植結構節奏,老家村子裡大多家庭購置了“170”、“175”等型號的柴油機和塑膠管子,用於澆果樹和大姜。經常用小鐵車推著上溝爬坡的很不方便,往往一個小鐵車還推不了機器和過多的管子,感到很彆扭。這時候,村裡在磚瓦廠裡當電焊工,曾焊接製作過地排車的一個小夥子,覺得如果焊接起地排車,把機器、管子就可全放到車上,用牛或人拉著既省力又方便。於是,他就辭職回家了,購買了電焊機和鐵件,把房子直接改通到大街上,專為鄉親們焊接、製作地排車,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真紅火了好一陣子,常常供不應求,他晚上挑燈夜戰,使鄉民們大都有了地排車,標誌著地排車在老家真正走進了家庭。當時的鄉間小路上,只要地排車能透過的地方,就常會見到它的影子。

記得那時因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幾戶分到一頭牛,輪流著用牛拉著裝著機器、管子的地排車澆果樹、澆大姜,真方便。即便牛用起來不方便,用人拉著地排車也比用小推車方便多了。把機器、管子直接裝到地排車上不用卸,想澆哪裡的地就直接拉過去,澆完後,卷卷管子拉回家就行了,放家裡也不用動,下次再澆還省事。地排車就是當年鄉民發家致富的不會說話的功臣。那時候的鐵製地排車也用過了好多年,偌大個村子裡的地排車,真是一個不小的車隊,也成了鄉村裡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當代散文||遠去的地排車

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不久,單位裡委派我到沂蒙山區參加培訓。期間,我聽說過當地有一個拉地排車暴富的人。後經打聽,這人叫王廷江,是臨沂市羅莊區沈泉莊村人。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是靠拉著地排車賣陶瓷產品積攢了第一桶金。後來,將個人資產全部捐獻給村集體。村民們看他真行,就選他當書記,王廷江不負眾望,帶領全村父老鄉親共同致富,使集體資產達數十億,旗下擁有幾家實力雄厚的公司。聽到這個喜人的訊息,我感到精神為之一振,就動了採訪他的念頭。培訓學習之餘,我專程趕到王廷江所在的公司,決意採訪這位受到幾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名人。結果一進公司就吃了“閉門羹”,保安層層站崗把關,我向他們解釋來訪的目的,不為別的,就為採訪,他們還是以領導開會為由,將我拒之門外。

後來,我又有一次到臨沂的機會,想順便採訪王廷江。還是如上次幾乎一樣的方式被拒。不過,我這次又聽到了王廷江發展的新訊息:說是王廷江低於一億資金的專案不投。真是做大了,大氣!

此後我想,一個拉地排車的人竟能發展到這種地步,這麼厲害?我雖說沒有見過這個曾經拉地排車的人,但我到過他的公司,有過這段採訪未成的經歷,我也永遠記住了王廷江拉過地排車的那段經歷,這就足矣!從此,地排車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一樣了,漸漸高大、寬闊起來,地排車也可以走向輝煌之路。

當代散文||遠去的地排車

地排車是時代的產物。如今,地排車已被拖拉機、三輪車等取代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遠去了。而地排車曾為人們所做的貢獻,人們不會忘記;用地排車發家致富的那段不尋常的經歷,一直留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

(圖片源自網路)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投稿郵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點號當代散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