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卜工

1986年三星堆兩座祭祀坑的驚天發現,揭開長江文明數千年積澱的冰山一角,驚醒巴山蜀水,驚豔中華大地,吸引全球目光。35年過去,古蜀王國的文治武功、歷史作為和制度特色已然是新的增長點,成為三星堆上冉冉升起的蓬勃蜀光。

看點一:銅人頭像大有文章

龐大的祭司集團是古蜀王朝的鮮明特色。銅人頭像作為替身反覆在祭祀坑中亮相。K1、K2共出土銅人頭像57件,出土時一些人像的口縫、鼻孔、耳孔塗有硃砂,眼眶眉毛和頭髮繪有黑彩,可能有七竅流血的寓意。顯然它們是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場面,也表達內容。過去,銅人頭像的“祖先說”曾主導古蜀文明研究。可是,為什麼不同的祖先要弄成千人一面的固定樣式?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圖1,三星堆二號坑銅人頭像

K2的玉璋(K2(3):201_4)記錄了兩種不同的人物造型,其頭飾、耳飾等完全不同,極具啟發意義(圖1:1、2)。頭飾在中國古代歷來是男女不同的標識,此器無疑是解讀銅人頭像的直接證物。其一是平頭平冠者,耳飾為鈴鐺,穿尖頭鞋,位置始終在上;其二是尖帽頭者,耳飾為套環,似為裸足,地位處於平頭平冠之下。頭飾的差別與圖中位置的疊加,可說明尖帽頭是女性,平頂平冠是男性。K2的44件銅人頭像,39件是平頭,1件是盤頭,4件為圓頭,後者頂部的痕跡表明原來另有裝飾,現已被焚燬,估計其形狀當與玉璋所示尖帽頭相仿。鑑此,可以確定平圓之分是銅人頭像的第一級分類標準。其意義是男女性別的劃分。

然後,才是探索平頭與圓頭各自的排序,以及級別的劃分。例如,戴冠的、金面罩的、素顏的,兩個序列是否具有對稱性很重要。以平頭者為例,戴冠者只1件,但與銅大立人雙層冠比較後,便可知其級別較高,邏輯順序是:雙層冠、單層冠到無冠。所以此器當位列平頭銅人頭像之首,2件金面罩者次之,多件素顏者再次,最後是1例盤頭者。圓頭系列數量雖少,但1件戴髮簪者與眾不同,故排在首位,2件金面罩者次之,最後是1件椎髻者。椎髻與盤頭者相同,其頭頂的特點可能與頂尊一類的活動關係密切。此外,戴角冠的也有平頭圓頭之分。K1:5與K2的三件跪坐銅人的角冠平頭相映成趣(圖1:4、3)。由此可見,平頭與圓頭區別,及其各自的分級相得益彰,符合邏輯,可以合理解釋銅人頭像的各種現象。

男性平頭平冠,女性圓頭尖頂的認識與徐中舒引《黔書》“男子帽而長襟,婦人笄而短襟”的記載吻合。半坡文化魚紋人面紋飾中那些有尖頂頭飾者都是女性;安徽凌家灘玉人平頭平冠是男性特徵(圖1:6、5)。所以,平頂、盤頭表示男性;圓頭、髮簪、椎髻皆指女性。在中國古代的祖先崇拜中一般不包括女性。祭司則有男女之分,在女曰巫,在男曰覡。這就是銅人頭像暗藏的玄機。

由此可見,銅人頭像是祭司集團的特殊表現手法,其組織龐大,等級森嚴,似有分工,折射出古蜀祭典的組織規模與陣容強大。

看點二:銅人面具佇列很靚

比銅人頭像更耐人尋味的是銅人面具。K2出土20件,其列器特點非常明確。一是可按由小而大的順序排成很長的佇列。二是這個序列的器物長寬之比例、形體重量均呈規律性遞嬗演進的特徵,首尾的差別極大,氣派截然不同。三是K2的銅人面具序列還不盡完整,存在明顯的缺環。最大的一件出自K3,此器高居銅人面具排序的頂端就是旁證。四是這種器物巨大的形體顯然不是用來佩戴的護具,象徵性的意義格外突出(圖2)。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圖2,三星堆二號坑列器——銅人面具

列器是社會等級的物質承擔者,是等級制度的見證。在距今5000年前長江流域很多地點都有發現。周代列鼎制度是其更晚的後繼者。列器的表現方式種類繁多,取材因文化而異。除器物形體的大小外,安徽潛山薛家崗文化是用多孔石刀表達級別,孔數越多級別越高,已有1、3、5、7、9、11、13孔石刀出土,均奇數。安徽含山凌家灘的玉人是用手環的數量顯示。良渚文化的高體玉琮用節數表示。已知節數最多的為19節,英國大英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各藏有一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17節,江蘇武進寺墩M3有15、13、12、11、9、8、7、6、5、3、節高體玉琮。《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卜工,科學出版社2007年,北京)推測高體多節玉琮是軍功爵位序列的物化擔當者,是春秋戰國時期20級軍功制度的源頭所在。在古蜀王國的社會生活中,面具應是男子成人後的標配,是值得驕傲和尊敬的榮耀。敢於戰鬥、善於戰鬥是古蜀彪悍的民風。所以,用面具作為軍功等級的物質擔當合乎情理,是古蜀王朝獨具一格的發明創造。

為什麼要把軍功等級的序列加入其中呢?顯然是為展示王權。什麼是王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王權,是王者的權責、榮耀與理念。這種理念在商代已然形成。有鑑於此,K2中實有兩套人馬存在。一支是銅人頭像代表的祭司集團,另一支是銅人面具代表軍功序列。他們與青銅大立人的絕妙搭配,組成豪華的王權陣容;後者與神樹和神壇等諸多禮器組成的則是祭司大典的鮮活場景。頭像與面具皆銅大立人下屬,既是祭祀大典的有生力量;也是保家衛國的戰士,拯救危機重建家園的主力部隊。若然,銅大立人還真不是大祭司那樣簡單。

看點三,組合板塊乾坤內藏

K2坑口長5。3、寬2。2、深1。5米左右,出土珍貴文物竟達1300件,琳琅滿目,熠熠生輝,令人歎為觀止。這些器物的埋藏是按程式進入還是隨意亂葬?其組合關係又具有何種意義?這顯然是其定位和定性研究必須考察的問題。《三星堆祭祀坑》說:“坑內堆放的遺物又有一定的先後順序,根據出土時的堆積疊壓情況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坑的中間一層堆放的全部為青銅器,主要有青銅立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罍、尊、太陽形器、眼形器、大型神樹等。……坑最上層是60餘根象牙散亂地堆置在青銅器上”。

顯然,K2的下中上三層分別集結著三群不同的器物。埋在最下層的器物顯示,它們是可以被概括為祭祀物件的;埋在中層則可以被概括為祭祀主體;最上層是疑雲密佈的象牙團隊。《三星堆祭祀坑》非常專業的分層考察,意在指示祭祀坑不是隨意形成的自然堆積,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設計的特殊安排。大量器物集中於K2中層。如何將其歸納分類,區別親疏,重新組合,是認識該坑遺存結構的關鍵。在質地、器型、用途等多種選項中,用途可能最為重要。用下層的器物確定排頭,上層的象牙作為排尾,中層的器物面臨著拆分和重構兩個問題。

所謂拆分就是器物用途的解析;將其重新組合乃重構之謂也。於是,中層的器物便能夠區分開三個組合板塊:首先是銅立人、跪坐銅人、銅獸面和青銅禮器尊罍組成的“銅人獻祭”板塊。其次是牙璋、玉戈、青銅戈、石戈組成的“儀仗干戈”板塊。再次是銅人頭像、銅人面具、銅獸面組成的“銅頭銅腦”板塊。

如此,K2記憶體在五大器物組合板塊就比較清楚了。其前後順序為:殿壇神樹、銅人獻祭、儀仗干戈、銅頭銅腦、象牙團隊。這支隊伍的組合具有功能明確,前因後果,位置固定的顯著特點,是精心設計的場面和景觀。看來,K2暗藏的玄機就要浮出水面。

看點四:古蜀方陣如此模樣

五大板塊怎樣展來是確定這支隊伍陣容與隊形的關鍵。K2最上層的67根象牙給人以靈感和啟發。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三星堆祭祀坑裡象牙習見,幾乎坑坑都出。所以,研究者多注重它們來自何方,卻往往忽略其是否具有其他的含義。如果從67根象牙中拿出3根作為前導,餘下64根就可以擺成八縱八橫的隊形,倘若每根象牙後面都站立著身著靚裝的舞者,或體格健碩或婀娜多姿,正翹首以待鼓樂號令,那麼,這陣勢便與先秦文獻“八佾舞”的記載毫無二致,是中國古代頂級祭祀舞蹈陣容。K2的象牙團隊果真是特殊的隱喻嗎?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無獨有偶,在銅頭銅腦板塊中,44個銅人頭象、20個銅人面具剛好也是奇妙數字64,加上3個銅獸面具作前導,與象牙團隊如出一轍,這恐怕就不是用偶然的了。在銅獸面具引導下,此板塊突出攻防能力。因為他們的武裝是從頭開始,抗擊打能力顯著提高,更加專業,戰力更強。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可是,問題還不止於此。牙璋17、玉戈21、青銅戈17、石戈10組成的儀仗干戈板塊,其數量相加是64+1,依然離不開64。所以,K2中層的三個器物組合板塊只能選擇八縱八橫的隊形。於是,冰冷的器物組合板塊就變成熱鬧的行進陣容,“三星堆二號坑古蜀方陣示意圖”就從考古報告的字裡行間走了出來(圖3)。那1300件珍貴文物看似凌亂,卻編排有序,左右有致,前後對應,營盤壁壘,各司其職。古蜀的綜合實力能力也就躍然紙上了。戰爭雖然不是巡遊隊伍的主題,但國之大事文武兼備,三個能夠用於戰鬥攻擊的方陣,令人產生不盡的遐想。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圖3,三星堆二號古蜀方陣示意圖

看點五:銅大立人何方神聖

現在該輪到這位三星堆裡最搶眼的超級明星了。整個“古蜀方陣”實際上以他的活動為中心而展開的。他攜青銅禮器與殿壇神樹相呼應,呈現出祭祀大典的獻祭場景;他攜銅獸面、跪坐銅人與儀仗干戈、銅頭銅腦組合,則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經典再現。銅大立人居中指揮,前後照應,鶴立雞群,地位顯赫。需要說明,9件銅獸面並非面具,而是身上佩戴的護具,功能相當於護心鏡。這種高階防護鎧甲並非普通戰士都有資格佩戴,當是特別能戰鬥的勇士所佩戴,或許就是文獻所言虎賁氏的標誌物件。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銅頭銅腦的陣容釋放出兩條重要資訊。一是以銅人頭像為主體的祭祀集團,除儀式、驅疫、歌舞、醫者之外還有參戰的任務。否則,就不會被編入這個陣容。二是此時的方陣建制、軍功爵位制度已然成型,可以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研究表明,晚商的軍隊是兵農合一的體制,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而古蜀很可能是農兵儺三位一體。

綜上所述,K2掩埋著古蜀特色的祭祀場景,珍藏著鮮為人知的輝煌歷史,濃縮著古蜀文明之光,生動地再現出古蜀王朝巡遊展示的創意,以及獨領風騷的特色陣容,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祭祀坑的本身,是探索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重要資料。那位被九名虎賁高手護衛的青銅巨人,再次被推到研究的風口浪尖。他的高大形象、他的舉手投足、他的華冠麗服、他的打造出爐,令無數觀眾浮想聯翩、思如泉湧。他究竟是何方神聖?

看點六:珠聯璧合有啥主張

三星堆八座祭祀坑朝向一致、間距適當、排列有序,佈局清晰。那麼,埋藏的器物又有哪些特點?每座祭祀坑的主題又是什麼?

K1告示坑。與K4在同一直線上,但其位置很像遠離中心,獨處一地的告示牌,十分耐人尋味。指標性重器是那件金箔捲成的金杖,其特殊紋飾猶如“圖說證件”,是圈地的證明。八座祭坑姓字名誰全靠這神來之筆。

K4探路坑。3個扭頭跪坐銅人是本坑的主題。用“普通三件套”表達探路者是一級組織。他們一步三回頭的姿態,活靈活現地表達出探路先鋒對大部隊的依戀,和不知路在何方的憂慮。

K3級別坑。器物形體碩大,指明等級高度。巨型銅人面具排在K2同類器頂端。至尊列器,鎮國之寶。

K2權力坑。五大板塊,兩套人馬,既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巡遊陣容,又有“前歌後舞”的古蜀特色,是祭祀坑暗藏玄機的傑出代表。

K7祭神坑。其神器的詳情有待資料的公佈。

K8出行坑。青銅龍形器最為醒目,讓人想到《山海經》有關夏後啟、西方蓐收、南方祝融“乘兩龍”的記載。顯然,這些人物在中國古史上都不是一般的方國領袖,至少是多國聯盟的盟主。所以,“乘兩龍”是等級待遇的規格。龍不僅活躍在藝術作品和崇拜意識之中,也是方國級別象徵的標誌物。

K6細軟坑。木箱內除玉刀外,可能還有服飾、羽毛、仙草等裝飾化妝品,有待進一步科學分析和檢測。

K5衣冠坑。出金燦燦的面罩,斗篷或披肩類編織衣物,皆魚鳧衣裝。後兩者年代最晚,規模與其他不成比例,屬追祭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三星堆的考古發掘仍在進行,還有不確定因素隨時可能出現。但已知資料雄辯地說明:第一、八座祭坑排列有序,成雙結對,兩兩相配的特點十分搶眼。第二、每座祭坑都有自己的使命,或埋藏著國家重器,或一代蜀王生前至愛,主導性的領軍器物各有主題,絕不重複。第三、不同單位的器物彼此呼應,完全是為同一個目標所安排,堪稱八位一體,珠聯璧合。這些現象應是某種配享制度的固定規則。值得重視的是,八座祭坑是統一規劃,短期內分三次完成。先是1、4坑,然後是3、2、7、8坑,最後是6、5兩坑,與一些地區的先秦墓葬掩埋後,再於墓上挖坑坎置器物的追祭意義相同。

至此,一個佈局緊湊,目的清楚、八位一體的遺蹟群落便展現在世人面前。對此,再讀K1的“圖說證件”,體會其文明體量與底蘊,便可以斷言:此人——銅大立人正是“開國何茫然”提到中的魚鳧;此景——八座祭祀坑當是衣冠冢群,此地——應直呼為魚鳧冢地。

看點七:王城都城衛星之城

如果上述推測不誤,那麼,三星堆古城顯然就應該是魚鳧王城了。魚鳧既是一代蜀王的名稱,又是一個王朝的統稱,包含幾代或十幾代魚鳧君王完全可能,對此《蜀王本紀》說得十分清楚。所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經歷了數百年的興與衰,卻絲毫不見其他蜀王的蛛絲馬跡,因為它們只是魚鳧王朝的領地,“圖說證件”在自己的領地頻繁出現不足為怪。

文化面貌基本相同是討論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前提。兩者都屬於古蜀文明,但規模上卻有大小或主次之別,發展階段上也有先後和高低之分。都城與衛星城的定位是兩者關係的正解。三星堆遺址面積超大,城池矗立,大型建築,特色祭典,超凡禮器,無愧於都城的氣派。而金沙遺址則缺少必要的防衛設施,祭祀區雖是井井有條,卻不見國之重器,王者霸氣不足,應屬於低於都城級別的衛星城邑。倘若以三星堆為中心畫圓,成都金沙在其南,彭縣竹瓦街在其西北,德陽什邡在其北,互為掎角,圍拱京師的戰略態勢便躍然紙上。

認識

1、巡遊方陣是古蜀祭祀大典的獨特創造。強烈的儀式感和沉浸式體驗與中原地區固定場所的崇拜儀式風格迥異。其特點與長江以南地區儺禮的巡遊方式非常相似,其淵源關係值得研究。

2、衣冠王冢是特殊人物的特殊祭奠行為。銅大立人在K2中是主人的角色,他是古蜀方陣的設計者、指揮者、組織者,是王權的化身,“是劇中人又是劇作者”。所以,他定是大權在握的王者,而絕非呼風喚雨的祭司。但是,在衣冠冢群的大環境中,銅大立人率領的一彪人馬則成為永久的陪伴。他的設計創造又用來祭奠他本人,從而達到兩次創造的高峰。K2的古蜀方陣是演繹魚鳧王歷史作為的模型,K3送走的是生活實用器物,可見,“視死如生”是衣冠冢群的基本出發點,也是獨具一格的古蜀魅力。

3、古蜀文明在長江與黃河的懷抱中成長起來,長期受這兩條大系古禮的滋潤。古蜀方陣表達的王權思想、燔柴瘞埋的祭法、列器套件制度、視死如生的理念都根植於中華文明的傳統,因之,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系列中的燦爛一元。

(感謝吉林省文保科技有限公司顏威先生為本文製圖,唐飛先生提供照片,許偉先生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

卜工解析三星堆7大看點:古蜀祭祀坑暗藏玄機

▲卜工教授 圖據受訪者

作者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暨南大學客座教授 卜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