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對於是否將收留魯達留在五臺山文殊寺出家為僧,寺中的大部分和尚是不同意的。《水滸傳》第四回提到,當趙員外將魯達的經歷告訴文殊院主持智真長老後,智真長老便將此事告訴了寺中的首座、維那等人,結果遭到眾人的反對。首座的意見很明確:“卻才這個要出家的人,形容醜惡,貌相兇頑,不可剃度他,恐久後累及山門。”而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首座可謂一語成讖。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不過,眾人的反對並沒有改變智真長老的決定。最終,智真長老不但親自主持了魯達的剃度儀式,還公然違反了寺廟的基本規矩,將魯達與自己同輩,賜法號為“智深”。至此,魯達總算離開了遭官府通緝、東藏西躲的日子,在五臺山安定了下來。這也是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的第一件大事。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智真長老為何如此厚待魯智深。他在與眾僧的對話中道出了其中的端倪。智真長老的理由一共有兩個,首先是還人情。智真長老是這樣說的:“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 如何撇得他的麵皮?”由此可見,趙員外平日對文殊寺的資助數額巨大,是該寺金主之一,即便是智真長老也不便駁了趙員外的面子。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還有一個原因也非常關鍵。智真長老表示:“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從這番話來看,智真長老的確是一位世外高人,與書中的張天師及羅真人一樣,知道過去和未來之事。故此,他才會力排眾議收留了魯智深,這是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的第一件大事。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關心和愛護,幾乎到了溺愛的地步。魯智深呆在文殊院期間,可謂是劣跡斑斑。說話無禮、沒有規矩不說,甚至還在莊嚴的佛殿內隨意大小便。眾僧對其深惡痛絕,紛紛要求將其趕走,但卻遭到智真長老的拒絕。在智真長老的袒護下,魯智深的行徑越來越放肆。他不但在半山亭搶酒喝,還將人打傷。此後,他又毆打其他僧人、喝酒吃肉、打爛佛像。可即便如此,智真長老也沒有將其除名,反而安排魯智深前往東京大相國寺,這又讓魯智深再一次有了容身之地。這是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的第二件大事。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與這兩件眾所周知的事情相比,智真長老還為魯智深做過一件大事。只不過書中沒有過多的著墨,故此被很多讀者所忽略。下面我就來談談這第三件大事。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雖然貴為經略府的提轄,但魯智深卻是個文盲,大字不識一個。關於這一點,在小說的第三回有一個明顯的例子。當時,魯智深從渭州逃到了代州雁門縣,在十字街口看到有一群人在看榜文,魯智深也湊了過去。書中是這樣描述的:“魯達看見眾人看榜,捱滿在十字路口,也鑽在人叢裡聽時,魯達卻不識字, 只聽得眾人讀道……魯提轄正聽到那裡。”這段描述足以證明,魯智深是不識字的。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不過,到了小說第一百一十九回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圓寂之前,卻出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面。書中描述到:“(魯智深)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了一篇頌子,去法堂上捉把禪椅,當中坐了。焚起一爐好香,放了那張紙在禪床上,自迭起兩隻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從這個情節來看,此時的魯智深能夠在圓寂前寫下一篇頌子,證明他不僅識字,而且寫出來。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對於後面的這個情節,有部分人認為這是小說作者的一個忽略。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在小說當中,作者其實安排了一個事件讓魯智深有機會識文斷字。那麼,魯智深是在什麼時候學得的文化呢?從書中魯智深的經歷來看,從來到東京大相國寺開始一直到在六和寺圓寂為止,魯智深根本沒有時間來學習。唯一的可能就出在他身處五臺山文殊寺期間。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那麼,魯智深在文殊院一共呆了多少時間呢?書中有兩處有交代。一處是在第四回魯智深第一次打傷賣酒人搶酒喝之前。書中描述道:“魯智深在五臺山寺中,不覺攪了四五個月。時遇初冬天氣, 智深久靜思動。”

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過三件大事:兩件眾所周知,一件鮮為人知

另外一處也是在第四回中,發生在醉酒後破壞了佛殿之後。書中的描述是這樣:“這魯智深自從吃酒醉鬧了這一場一連三四個月,不敢出寺門去。”這就意味著魯智深在文殊院的時間十個月左右,這個時間也足夠魯智深學習文化了。那麼,是誰來教魯智深學文化呢?除了智真長老,也再無他人了,這便是智真長老為魯智深做的第三件大事。

參考書籍:《水滸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