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道德經》通解·章四三

43

《道德經》通解·章四三

原文以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為主。紅色字型為原本殘缺、後人校補。

原文:

天下之至柔

騁於天下之致堅

;無有入於無間

;五是以知無為

之有

益也

。不

言之

,無為之益,

下希能及之矣

註釋:

天下之至柔:至柔,最柔軟的東西;最柔軟的客觀存在就是

電磁

。電磁就是精神。☆宇宙中的精神。

馳騁於天下之致堅:電磁以“光速”在宇宙中“馳騁”;

至柔的電磁其實非常剛強

。例如,兩塊磁鐵N極相對,不管用多大的力都不能把它們按在一起,剛強無比;而異極相對的兩塊磁鐵會自動吸引在一起。☆在宇宙中馳騁產生了堅固。

無有入於無間:無,電磁,精神。有,物質、物體。間,間隙,空間。☆精神和物質都融入在精神之中。

五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五,是“吾”的錯別字。無為,精神作用、精神所做的事。有,物、物體。益,增強、增加。☆我因此知道物體增強是精神所為。

不言之教:☆不用語言的教育。

無為之益:☆用精神作用的增強。

天下希能及之矣:希,很少。☆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通解:

天下之至柔,

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五是以知無為

之有

益也

至柔的精神在宇宙中馳騁產生了堅硬的物體;精神和物質都融入在精神之中;我因此知道物體增強是精神所為。

可以明確告訴人們,精神和物質是同生共存的客觀存在。

精神無處不在,充滿了宇宙;精神不佔據空間可以混合在一起,物質佔據空間而被精神包圍;因此精神和物質都融入在精神之中。

精神就是電磁,是使物與物之間產生作用力的原因

精神有兩種,一種是“有根精神”(靜電磁場),有根精神能使物堅硬,即使物質聚集在一起;一種是“無根精神”(電磁波),無根精神能使物柔軟,即能使聚集在一起的物質分解開來。例如把陽光(電磁波)聚集在一起能點燃樹葉,鐳射(電磁波)能熔化堅硬的鋼鐵。“有根精神”和“無根精神”的特性截然不同(詳見《道理與智慧》),宇宙就是這麼有趣。

當人們能明白電磁就是精神的時候,就能看懂《道德經》了。

言之

教,無為之益,

下希能及之矣。

不用語言教導別人,用精神作用增強別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教學需要透過語言交流資訊。“聽”和“看”是兩回事;“聽”是耳朵把感知到的“物質運動”

轉換

成精神資訊,不能感知無聲的運動變化;“看”是眼睛

直接感知

精神資訊,既能感知有聲的運動變化,又能感知無聲的運動變化。因為看是直接感知、聽是間接感知,故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之說。

教育是為了增強人的本領。透過精神作用(無聲的)教育顯然比用語言(有聲的)教育更直接、更全面。簡單地說,

“行動”給人看比“說教”給人聽更有效。

為什麼?因為行動是在精神驅動下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必然有結果;而說教只能引起“空氣振動”,不會產生什麼明顯的結果。

人們普遍是看到結果才會相信,否則不信。因此,“良醫治未病,聖人治未患”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

譯文:

至柔的精神在宇宙中馳騁產生了堅硬的物體;精神和物質都融入在精神之中;我因此知道物體增強是精神所為。

不用語言教導別人,用精神作用增強別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主旨:

精神所為即“無為”。精神就是電磁,充滿了宇宙。

精神是產生力的原因。萬物之所以是“這樣”或“那樣”都是精神引起的物質運動使然。

《道德經》第一章已經明確定義“無和有”,可惜後人沒理解,不知“無”是指精神、“有”是指物質;因此無法理解《道德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