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發達,文人墨客雲遊四方,是怎樣實現的?

古代交通不發達,文人墨客雲遊四方,是怎樣實現的?

古代人學習知識主要依賴兩種方式,一種是看書,一種就是到各處遊歷,和各種人交流。在印刷術沒有普及之前,依賴手抄版的書籍學習顯然是不夠的,而且成本也高,知識更新也不及時。但這種方式在古代依然是主流,在家苦讀十年,然後考取功名依然是“正途”。

不過世界這麼大,總有人想去看看,那麼這些人是透過什麼方式“走出去”的呢?

古代的陸上交通方式無非人力、畜力兩種。人力就是靠走路,畜力就是騎牛、騎馬、騎驢、亦或是牛車、馬車等。古代的交通雖然不如今天便利,但也不是我們平時印象中的那麼不便。拿速度居中的馬車舉例,馬車的行進速度大約在20公里每小時,什麼概念呢?從南京到北京走的慢一點十幾天也到了。

如果古人要從北京去南京旅遊,這個時間可能無法接受,如果是雲遊四方,拿遊歷當做職業來對待,這個速度其實完全可以接受。

古代交通不發達,文人墨客雲遊四方,是怎樣實現的?

不過既然是“雲遊四方”,一來目的地不是那麼明確,二來並不趕時間,也不一定那麼有錢,所以馬車這種交通方式並不常見。

古代文人四處遊歷多半是一個人,帶個車伕到處走顯然有點炫富嫌疑。孔子在這方面是個例外,孔子周遊列國帶了一大幫弟子,做馬車享受一下也不足為奇。

最常見的雲遊方式還是走路,雲遊四方的文人墨客多數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記載,這一部分人可以說是“走路派”的主力。

雖說有實力出門遊歷的讀書人,家境一般都非常殷實,但出門在外總不能太過鋪張。也有人自己一個人出遊,也沒有什麼盤纏,只能靠自己兩條腿趕路。“雲遊四方”這個詞多數也是指僧人和道士,這些人更不會坐著馬車到處雲遊了。

春秋戰國時期墨子聽說楚國準備攻打宋國(也不知道誰報的信),步行十天十夜,從家鄉專門趕到楚國國都,說服楚王。這可以說是走出了古代文人用腳趕路的極限,一般雲遊之人都是走走停停,現在看來很是瀟灑。

古代交通不發達,文人墨客雲遊四方,是怎樣實現的?

在古代想要雲遊四方,無論用那種方式都是要吃苦的,風餐露宿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後來這一局面出現了改變,京杭大運河出現了,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出現,這些雲遊四方的文人墨客多了一種更為便捷和舒適的出行方式,那便是坐船。

最後,外出遊歷畢竟不是大多數古代人選擇的學習知識的方式,雲遊四方的人多半有著其他原因,因為有著這些原因,他們雲遊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走路雖然看上去最慢,卻最省錢,也可以隨時改變行程。騎馬雖然是最快的方式之一,但部分文人墨客還真不一定掌握這項技能。

綜上所述,古代文人墨客雲遊四方的方式很多,過程也很精彩,交通不便並不是這些人“雲遊”路上最大的阻礙,還有更多我們今天想象不到的艱難險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