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聆聽天地蓬勃的聲音

文|矯發

今年的二月二,恰逢公曆三月三日。

此時,南雁北歸,草色青青柳色黃,綠肥紅淺梨花飛。“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穿越時空,少年白居易在此時衣輕裘,牽駿馬,呼朋引伴,踔厲奮發,風流倜儻;春往深處進發,那兒有至聖先師的理想田園:“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二月二,聆聽天地蓬勃的聲音

濟南趵突泉公園春景 攝影:李鋒

二月二,又稱農事節、春耕節、龍耕節、春龍節。天上龍抬頭,行雲播雨;人間驚蟄至,萬物復甦。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傳說三皇之首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北京天壇有祈谷壇,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是皇帝舉行祈谷大典的場所。

春耕春播之時,田疇沃野之上,農人披星戴月,播種綠色,播種希望。高密老家在此日的習俗是祭土地老爺。大人用草木灰在天井裡灑出一個又一個糧食囤,中心放置五穀雜糧,邊上灑一個攀爬的梯子。小孩則圍著糧囤拍手而歌:“二月二,打春牛。大囤滿,小囤流。”

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美食薈萃,膾炙人口,大快朵頤。每個節日都有標誌性美食,真乃“舌尖上的中國”。除夕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二月二的炒豆,清明的單餅卷雞蛋,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數不勝數。

二月二,聆聽天地蓬勃的聲音

遊客在青島阿朵花嶼遊玩 阿朵花嶼供圖

二月二前後,十字路口嘭嘭炸響的爆米花,浮蕩白花花的香氣,直往鼻孔裡鑽。家家戶戶炒燎豆,炸棋子,炒地瓜柔(煮熟的地瓜,切成長條,晾乾。炒後咀嚼,香脆勁道)。為了防止糊鍋,母親用北大灣灰黃的矸垢土炒,食後嘴唇沾滿黃土沫子仍樂此不疲。“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二月二的美食美味,均配以響噹噹的美名:麵條叫“龍鬚麵”,餃子叫“龍耳”,豬頭肉叫“龍頭”。

二月二還叫“挑菜節”“菜”與“財”諧音。此風俗始於唐代,盛於宋代,並由民間傳入宮廷。李淖《秦中歲時記》載:“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宋朝的張耒有《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詩:“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詩人說,每年二月二這天,他都要採來青菜燒一鍋肉菜湯。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裡生長旺盛的蔬菜,彷彿又聽到引來春水的轆轤的聲音。

二月二,是求學拜師之日。過去講究的私塾先生在這一天開門收徒,謂之“佔鰲頭”。孩子們搖頭晃腦,唸唸有詞:“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小孩謂之“剃喜頭”,希望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謂之“剃龍頭”,希望辭舊迎新,“抬頭見喜”,一年好運,從“頭”開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