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論|《西遊記》的中式幽默與英文翻譯

本文來源:《尋根》2017年第2期

轉自:xungen_magazine

原標題:《南瓜和椰酒:的幽默感》

作者:周巖壁(鄭州師範學院)

《西遊記》第十一回:十殿閻王同意放唐太宗還陽,太宗非常感激,說,我回陽世,無物可酬謝,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說,我一回去即送來。於是,招募到劉全,讓他“頭頂一對南瓜,袖帶黃錢,口噙藥物”,到陰司給閻王送南瓜。閻王非常高興,收下南瓜。漪子在回前批雲:“一對南瓜,能值幾文?”(黃周星點評本《西遊記》,中華書局,2009年)嫌送的禮太便宜。張書紳說,太宗用兩個南瓜,換了二十年陽壽——真是划算。所以,他就瞎猜說:廣東有菠蘿蜜,類似南瓜,其重有數十斤,結自樹上,又甜又美;此卷南瓜大概就是。(張書紳點評:《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就是說,張書紳認為劉全送南瓜,太不可思議,應該是比較貴重的瓜果,於是就想到菠蘿蜜——實際上他對菠蘿蜜也所知不多。為什麼讓太宗給陰司送南瓜,確實是耐人尋味的事兒。

劉全是“頭頂一對南瓜”,它只可能是兩個南瓜摞在一起,南瓜是扁圓形的才好頂著。由此形狀,我們知道這個品種的南瓜是美洲南瓜,就是萬聖節經常被美國小孩用作道具,在上面挖幾個洞當眼鼻口的圓瓜。

我們大致考查一下南瓜從外夷進入中國的歷史。1578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完成。該書第二十八卷菜部有南瓜,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等處都有種植。結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稜如甜瓜。一本可結數十顆,瓜的顏色有綠、有黃、有紅。經霜後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天。南瓜子像冬瓜子。南瓜肉厚色黃,不能生吃。吃時要去皮、瓤,煮熟,味如山藥。

李時珍還說,元代王禎《農書》中說到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面板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懷疑這陰瓜,就是南瓜。李時珍說的陰瓜見王禎《農書》之《百穀譜集》之三屬“甜瓜”條下,沒說不能生吃,是甜瓜變種,不是南瓜。成書於1273年的《農桑輯要》比《農書》時代稍早,有西瓜、冬瓜,無南瓜。成書於1330年的《飲膳正要》,也有冬瓜、西瓜,無南瓜。活了106歲的老壽星賈銘,本是元人,入明後尚在,著有《飲食須知》,其中有“南瓜”條:“味甘,性溫。多食髮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似乎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南瓜。

可以說,對南瓜最早著錄,且有詳細的形態描繪、效能說明的是《本草綱目》。但此後的相關書籍,並未步武《本草綱目》。1621年刊印的王象晉的《群芳譜》“西瓜”條下,附有“北瓜”,說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1639年刊行的《農政全書》,是在徐光啟逝後,由陳子龍整理而成,它也未著錄南瓜。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王象晉我們不去說他,徐光啟是個關心農事、風氣開通的人,理應注意到當時的學術風向,接觸得到《本草綱目》,也應該關注到南瓜這種外來的物種在中國由南向北的蔓延推廣,而且是肯定看過《西遊記》的——在《闢釋氏諸妄》一文中,他提到“孫行者毫毛變化”。(《徐光啟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遺憾的是,《農政全書》中南瓜的空缺表明徐光啟似乎對此視而不見。我們真不知道當他讀到《西遊記》中劉全送南瓜的段落時,心中有何感想!

譯論|《西遊記》的中式幽默與英文翻譯

1708年成書的《廣群芳譜》,是對《群芳譜》的增補。該書卷十七,加入南瓜,基本上是移錄《本草綱目》。此後南瓜就成為植物學著作裡的常客,並對其效能、功用不斷加以充實。如1765年刊行的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第八卷:“《(本草)綱目》南瓜主治,只言其補中益氣而已。至其子食之脫髮,今人以為疏,多食反壅氣滯膈,昔人皆未知也。”又引人言“南瓜瓜蒂堅牢不可脫,昔人曾用以入保胎藥中,大妙。”《慈航活人書》言南瓜瓤治燙火傷。1848年刊印的吳其《植物名實考》卷六:《本草綱目》始以南瓜入菜部,如今處處種之,南瓜能發百病。北省志書列東西南北四瓜,東蓋冬瓜之訛。北瓜有水、面兩種,形色各異。“《曹縣誌》雲:‘近多種此,宜禁之。’番物入中國多矣,有益於民間則植之。”吳其看到的大概是康熙時的《曹縣誌》。地方官禁止種南瓜,可見南瓜在17世紀中國的有些地方尚是新異物種,一些人不識不知,不放心它,不信任它。這種膽怯和保守,實是數見不鮮!甚至1936年版的《辭海》還說:南瓜,結實頗大,其形不一,普遍作扁圓形,有稜成數縱溝,其色或黃或紅,供陳設用;普遍使用者為番南瓜。就是說,在20世紀30年代,那種劉全所送的南瓜,多還是作為賞玩之物,像潘金蓮說的花木瓜一樣,空好看。(《水滸傳》第24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豫西南鄉下外婆家,我們那裡吃的南瓜都是青黑色、帶花紋,長而圓,一頭彎曲,叫作bian瓜,正好印證《辭海》所言。

假如我們把劉全進瓜的時間定在《西遊記》定本出現的時間——1595年,那時南瓜剛從美洲大陸,經過南洋,進入中國不久,只有《本草綱目》曾經著錄。它是那麼新異,以致陰間的閻王欽點此物叫陽世君王進奉。行文間充滿遊戲精神,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不是說對南瓜問題沒有這麼深入的瞭解,我們就無法感受《西遊記》的幽默。阿瑟·威利(1889-1966)這個英國人就捕捉到那一絲縹緲的情緒(humour)。閻王說的那句話“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威利在英文版Monkey中是這樣處理的:“We have plenty of western melons and eastern melons,but we are very badly off for southern melons。”(Arthur Waley:Monkey, Penguin Classics,1993年)威利覺察到南和東、西都是方位名詞,幽默情緒由此滋生,在英文中也完全給傳達出來了。

有時,即使不理解文字的幽默,威利也能敏感地覺察出其中的蘊含。《西遊記》第四十八回,通天河冰層破裂,唐僧沉到河底。八戒大呼小叫,掩飾不住他自作聰明的調皮,說:“師父姓陳,名到底了”。“改名叫做陳到底”,八戒用姓陳的“陳”和“沉”諧音來調侃。威利譯作:“Down among the dead men is his ticket now。”(Arthur Waley:Monkey,307)他把“陳”理解成古樂府詩中“下有陳死人”的“陳”,沒有捕捉到它和下沉的“沉”諧音。所以,他翻的這句英文讓我們難以理解。——以其昏昏,無法使人昭昭!不過這個約翰牛(John Bull)還是誠實的,他在這句話下加了一條注:“此處可能有雙關;但我不明白。”(There is probably a pun here;but I cannot see it。)深得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精髓。

這對自學成才的阿瑟·威利來說,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包括老前輩黃周星、張書紳,都無法領略《西遊記》在南瓜問題上表現出的幽默精神,對作者在文字背後頑皮地擠眉弄眼視而不見,可謂明珠暗投。在這一點上,威利卻能對作者不遠萬里送來的秋波,都能有所領悟。

幽默問題,只是一個方面,並不表明阿瑟·威利精通中國文化。錢鍾書曾論及威利翻譯的《一百七十首中國詩》(170 Chinese Poems),認為這個英國漢學家對中國詩歌“多暗中摸索語”,此書“可入群盲評古圖”。(錢鍾書:《談藝錄》,三聯版,2008年)《一百七十首中國詩》是1918年面世的,英文版《西遊記》(Monkey),則完成於1942年。他對中國文化的瞭解,應該有進步,不至於完全是盲人摸象。但這本列入企鵝經典的譯著,還是存在問題,我們略加列舉。

像前揭把東瓜、西瓜、南瓜按字面義譯出來,使其中的遊戲意韻得以儲存,但也僅此而已。因為英文中melon是指甜瓜,西瓜是水瓜(water melon),東(冬)瓜是wax gourd 或white gourd,已經是葫蘆科植物;而南瓜是pumpkin。但這些差異,英文中表現不出。

《西遊記》第四十六回,

車遲國王讚揚“那中華人多有義氣”

,威利將之翻成“Chinese are great sticklers for ceremony”(Arthur Waley:Monkey,281),

卻是中國人好講虛禮

第四十七回,悟空說:五十兩銀子,可買一個童男;一百兩銀子,可買一個童女。李贄評本《西遊記》此處有批語:“雌價倍雄價一半,亦可思。”(李贄評本《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就是說,他認為女孩的價格是男孩的一倍,沒有問題,現實就是這樣。威利將之翻成:“By spending fifty pieces of silver,you could buy a girl,and for a hundred pieces you could buy a boy!” (Arthur Waley:Monkey,293)卻成了男孩價格是女孩的一倍!他大概是考慮到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特意把這個價格給反過來了。但他沒有考慮,人口買賣中,童女作為色情商品,價值是童男望塵莫及的。

這表明威利對中國文化中一些獨特、幽深的東西缺乏認識。

譯論|《西遊記》的中式幽默與英文翻譯

阿瑟·威利翻譯的英文版《西遊記》封面

不光如此,威利對大量的漢語詞義和字義缺乏基本的知解,往往理解錯誤,使譯文形同猜謎,離原意甚遠。前面的“陳到底”是一個例子。我們再拈出幾條:第六回,“夜貓驚宿鳥”譯成“a cat at night disturbs birds” (Arthur Waley:Monkey,75)。夜貓,是貓頭鷹,不是夜裡的貓!第十四回,劉太保來到壓在山下的孫悟空面前,“與他拔去了鬢邊草,頷下莎”譯成“removing the grasses from Monkey’s hair and brushing away the grit from under his chin” (Arthur Waley:Monkey,144)。把莎翻成grit,grit是沙礫的意思。就是說,他把莎與沙、砂弄混了。同樣是本回,“耳朵裡拔出一個針兒,迎著風,晃一晃,原來是個碗來粗細一條鐵棒”,威利翻成:“He took a needle from behind his ear and turning his face to the wind,made a few magic passes,and instantly it became a huge iron cudgel。”(Arthur Waley:Monkey,147)我們知道,孫悟空的金箍棒,是可以變成繡花針大小,塞在耳朵眼裡的。從耳後取出金箍棒——大概像耳朵後面的一根雪茄,並且還得念幾句咒語,然後才能變成大棒。如果還得唸咒語,程式紛繁,不能隨心所欲,那還叫什麼如意金箍棒!

花果山的椰酒,清涼好喝,在威利的筆下也變了味,成了date-wine! (Arthur Waley:Monkey,64)date是什麼?是阿拉伯半島產的椰棗,並非花果山的物產。椰酒,就是椰子殼裡的液體。宋代人已經把椰子漿稱作椰子酒。(周密:《齊東野語》卷十)李時珍說:“椰子殼內有白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內空處,有漿數合,鑽蒂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則渾濁不佳矣。”(《本草綱目》卷三十一)所以,花果山的椰酒本來沒有什麼歧義。但威利從遙遠的西方遠眺東方,誤把近東(Near East)的物產投射到我們遠東(Far East)的土地上。

阿瑟·威利在翻譯《西遊記》上所犯的錯誤非常多,上文所舉這少數的例子足以表明他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貼切的瞭解,證明錢鍾書對他的“暗中摸索”的論斷雖然嚴厲,卻也是事實。由此,說他對《西遊記》的幽默精神真能做到菩提達摩在靈山上那樣拈花微笑,妙契於心,怕也未必。撒克遜民族性中的幽默精神,固然會對威利識別、鑑賞《西遊記》中的幽默有所幫助,但它不是本質的。因為幽默精神實質上是以主體對客體的充分把握、透徹理解為基礎,主體清醒地意識到自家對客體認識把握達到的境界、高度;此一過程中,主體並非筋疲力盡,顯得無能為力;相反地,他還存有過剩的精力、充分的自信,流露出來就表現為幽默精神、遊戲態度。那是一種拈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輕倩,是主體能力的優雅彰顯。

回過頭來看,

我們之所以無法欣賞《西遊記》在南瓜問題上表現出的微妙幽默,就是因為我們對南瓜進入中國的歷史缺乏認識。

說我們中國人缺乏幽默精神,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也只是就現象式描繪這一意義上而言。

我們對理解自家經典缺乏充分的知識,以致無法很好地賞析它,充分消費它,就像佛教所謂貧子衣中珠,自家有寶卻不知;那是時間的河流,汩汩滔滔,把我們和經典隔開,使它成了在水一方的美人,令我們望而興嘆。對阿瑟·威利這樣的漢學家,問題則是空間上的阻隔造成的。一個是時間問題,一個是空間問題,截然不同。然而,這兩個問題說到底,就是對文字缺乏深入透徹的探索與瞭解。

維特根斯坦說大多數哲學問題,實際上是語言的問題。關於《西遊記》所存在的這些問題,也可以做如是概括,都是因為我們和他們對經典中的字詞過於浮皮潦草,一目十行,走馬觀花,不求甚解。

筆者認為“經典有認真的品性”,我們對經典保持一種認真的精神,這只是進入經典的門檻或臺階。

如果沒有對經典的熱愛和執著,那就無法完全解決、避免上面提到的那些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