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

如果……回到宋朝

清明節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多少人知道

宋朝人的清明節

其實是一個動靜皆宜的黃金週

蹴鞠、鬥茶、放風箏……

那些數百年的詩意與美好

有多少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vid”:“l3330o4vtej”,“img”:“http://puui。qpic。cn/vpic/0/l3330o4vtej。png/0”,“desc”:“”})

清明也是黃金週

宋朝的清明節,其實是一個歡快的日子。因為,清明節又叫踏青節。當然,這個節日,首先是祭祀祖先,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但是,宋人掃完墓會放鬆心情,遊樂一番,“芳樹之下,園圃之內,羅列杯盤,互相酬勸”。

清明節,由三個節日——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融合而來。這三個節日時間靠得很近,慢慢地,上巳節和寒食節併入清明節,民間三節並舉相沿成習。在宋代,清明節成為一個盛大節日,放假七天,“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這不就是我們現代的黃金週嗎?

南宋的杭州,清明的踏青盛況如下,《夢粱錄》裡描述:“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於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殢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尚猶未絕。”

一口青春正及笄

古代漢族男子成年禮為冠禮,女子則為笄禮。《禮記·曲禮》說:“女子許嫁,笄而字。”

女子行笄禮,古代多稱“上頭”。梁簡文帝蕭綱《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唐李何《觀妓》詩:“向晚小乘遊,朝來新上頭。”又花蕊夫人《宮詞》詩云:“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這些詩句中的“上頭”,均為女子參加笄禮。

宋代,女子上頭多安排在清明前兩日舉行。吳自牧《夢粱錄》記:清明交三日,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

忙趁東風放紙鳶

到了宋朝,風箏已經成為了一項比較受歡迎的戶外活動,清明時節,人們出去踏青已經不忘帶一個風箏出門了。

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

為什麼宋朝會興起放風箏呢,其實有多個原因。首先風箏製作簡單,只有被放飛到空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其通訊資訊功能和軍事功能作用有限,而且發展了多個朝代,大家都知道風箏的作用,已經不具有太強的功能了。

其二,造紙術的進步。在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後造紙技術不斷髮展,到了唐朝經濟發達,人民喜好享受,娛樂活動豐富,紙張可以普遍用於風箏,發展至宋朝,經濟穩定,製作風箏的技術也日益精進。而且宋朝人也喜歡多樣的娛樂方式,不管從環境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風箏都會被髮展。

其三,風箏具有極強的新奇性和娛樂性,一般情況下,民間的娛樂工具一般都僅限於地上,能飛到空中的基本沒有,風箏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風箏的製作工藝簡單,所用的紙張也不多,材料好找,也推動了風箏的發展。

另外在古代,女子一般都在閨閣中,很少外出,尤其是高門大戶的女子,貴女們渴望出門,放風箏既可以打發時間,還寄託了女子們也想走出四方牆院的情懷。可以說是,宋朝興起風箏,既是順應歷史,也是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

柳條折盡花飛盡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

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

清明節插柳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有傳說這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從歷史上來說,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鞦韆蹴鞠趁清明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大約在漢代有了蹴鞠的專著《蹴鞠經》。唐宋時出現蹴鞠的專門組織球會“圓社”。杜甫“十年蹴鞠將雛運,萬里鞦韆習俗同”的詩句說明在唐朝時,清明蹴鞠已十分興盛。

唐人仲無顏在《氣球賦》中描寫了時人足球賽的情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弛突喧鬧,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圓”。當時的球賽有兩人對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樣和次數多少決定勝負;亦有三人踢的“官場”。到了宋代,開始使用球門,同時有了評判勝負的裁判員,此為現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僅在民間十分流行,在宮內亦然。韋莊在《長安清明》中說:“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王建在《宮詞》中亦說:“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

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

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中“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的詩句,說明除了民間和宮延,軍隊中亦開展踢球活動。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石鼎鬥茶浮乳白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清明節竟是“黃金週”?宋朝人是這樣過節的……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