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讀《美諾篇》 學習蘇格拉底的善和“知識即美德”(二)

真正能夠決定一個人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

——坤鵬論

坤鵬論:讀《美諾篇》 學習蘇格拉底的善和“知識即美德”(二)

從時代精神上看,蘇格拉底很像智者派:

同樣輕視形而下學、數學、自然科學等(希臘已經發達的自然科學,因為智者派的興起而一度中斷);

同樣贊同“哲學應當是人學”,以研究人生與公民責任為教育的中心;

同樣重心靈陶冶而輕物質知識;

……

他是“集中於對物質與自然現象之理則的確定,轉入人生事務、道德問題及人倫問題研究的哲學家”。

他重修養而輕純粹知識,這很像孔子。

蘇格拉底雖然說自己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他一無所知(無知之知)。

但是,在人生道德上,他是肯定的,他說有一件事可知,而且絕對可知,那就是——人。

而德爾斐阿波羅神殿柱上鐫刻之字“認識你自己”,是對的。

世界之性質、起源、終極……短暫而渺小的我們永遠不會確切知道,但是,我們自己行為應當如何,什麼是人生意義與目的,什麼是最高的善,卻是我們唯一可能的知識,可靠而且有用。

所以,倫理學之外,可說無哲學,這話並非妄言。

這與孔子不輕方性與天道,以及“未知生,焉知死”,有一種道德的、人間的、現世的異曲同工。

一、考證:何為善?

首先,我們要明確善和德性的含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後面的內容。

古希臘語中的善並不包含道德含義,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另一方面,惡這個詞語也有“無好處”的意義,所以,英文的善也是good。

而且,善這個漢字的字源,其最初本義也是好、良;從字的結構上講,蘊含有“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它還有“馴善”、像羊一樣說話的意思,有吉祥美好之義,顯然,善字包含了品性。

羊大為美,羊一般說話善,羊在咱們祖先那裡有多麼重要,成了美好的象徵。

這可能是因為羊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畜,在中國主要用於食用,那時還有什麼比吃飽穿暖更美好的事呢!

後來,從社會關係的角度,從利他性上,善又被引申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等義。

所以,善字同時含有:美好、品性、關係等特徵,比好字更適合道德等精神層面、社會關係等領域。

坤鵬論:讀《美諾篇》 學習蘇格拉底的善和“知識即美德”(二)

既然不管是西方的善,還是中國的善,其實都是好,那麼,當我們再看《美諾篇》以及包含有關於美德、善等的對話錄時,可以將出現這兩個字的地方用另一個字替換理解,坤鵬論發現,效果相當不錯。

比如:將下面的“能夠理性判斷善與惡的知。”替換成“能夠理性判斷有好處與沒好處的知”。

另外,在《讀《美諾篇》 學習蘇格拉底的善和“知識即美德”(一)》中,坤鵬論講到美德在中國古代的含義:美指美的事物,德指的是得(到),故美德的意思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而在《美諾篇》中,美諾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在我看來,蘇格拉底啊,美德就在於像詩人說的那樣,欣賞美的東西而且能夠取得它。我把美德稱為能夠追求並且取得美的東西。”

從修辭學角度看,坤鵬論認為,good、好、善等原本都是非常單純的詞語,它們所代表的語義既主觀,又很純粹,但是,隨時間發展、人類社會與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這些單純的詞語便被不斷地層層賦予新的含義,甚至還提綱挈領了一整套的道德體系,而這些也是統治階層的最為重要修辭以及思想工作之一。

所以,思想史的研究中,對於詞語發展的考察是非常有道理的,畢竟語言是思想的最直接的符號。

二、考證:何為德性?

而中文的德性,出自《禮記·中庸》,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即人的本性。

古希臘語的德性原指事物本來的能力、卓越性,有特性、品格、特長、功能的含義,也就是一個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本性。

蘇格拉底所說的德性就是事物各自固有的、最重要、最優秀的性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德性專指事物最卓越的、最美好的、最優秀的、最根基的性質,正是它才使得某事物成為該事物。

比如:鞋雖然具有各種各樣的性質,但供人穿在腳上的性質始終是最重要的,因此,穿在腳上就是鞋的德性。

這與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說”非常類似,但是,“種子”是物質的,德性則是抽象的,是思想意識的。

三、人的德性是什麼?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的德性,也就是使人成為人的最根基的性質是:能夠理性判斷善與惡的知。

這個“知”並不是簡單的知道,它是要正確理解最重要之事的普遍概念,比如:何為善惡、何為美醜等。

也就是前面講過的第二層知識、真正的知識:是基於對事實的解釋;是特殊事物之中永恆不變的要素;是相;是世界運轉的秩序、規則和目的。

而這樣的知識又被稱為真理。

具體到這裡,就是關於善的普遍概念,有人為了區別,則將它稱為至善。

顯然,這個“知+理性”就是100%的哲學之知——智慧。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是人,因為具有能夠理性判斷善與惡的智慧,人與人的區別只是智慧多少的不同,我們的倫理價值是與智慧成正比的——美德的高低由智慧多少決定。

其實,蘇格拉底這個觀念與佛教所說相似。

對於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為什麼會虛偽、兇惡、醜陋?佛教的答案是:因為“無明”。

通俗講,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

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

而且,像基於事實的觀察的第一層知識,我們日常的知識,它們其實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德性與知識的關係不大。

德性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性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只是單靠修養造就,至少是盲目的,更可能是功利和偽善的。

綜上,坤鵬論認為,德性=智慧。

哲學界,將蘇格拉底這種認為“知”是最重要之事的思想,稱為唯智論。

如果一個人有一個可定義的本質,也就是說某種行為是適合於他或她的本質的。

人類的德性(本質)是“能夠理性判斷善與惡的知”,那麼人的主要功能、適合他本質的行為便是:理性地行善。

這差不多也就等於在說,人們應該理性地行善。

四、知德合一——知識(智慧)即美德

蘇格拉底認為,只有財富、健康、名譽,並不能帶來內心的平靜和幸福,只有以優秀的靈魂來正確地運用這些要素,人才能獲得幸福。

可惜當時的雅典人並不注重最為重要的靈魂,執著於財富、健康和名譽,他稱之為“關照靈魂不足”。

蘇格拉底相信,優秀的靈魂是善的,所以要想獲得幸福,每個人都應該“使靈魂儘可能地善”。

而“使靈魂儘可能地善”首先必須知道善的本質是什麼、什麼使靈魂善等知識。

顯然善與知識密切相關。

而誰擁有些知識呢?

前面講了,是我們的德性,我們的智慧。

所以,德性與智慧的高低決定了對善理解的程度,也決定了靈魂善的程度。

由此,蘇格拉底倡導,人們只要學習何為善惡等關於德性的正確知識並付諸實踐,就可以獲得幸福。

顯然,對於他來說,知識和德性就是同一個東西。

什麼是德性的正確知識?

其實就是“一”的邏各斯——善。

所以,實際上他是將善和知識等同起來,他說:認識善就是行善,知識就是德性。

蘇格拉底的等式為:知識=德性=善。

根據前面的理解,坤鵬論要補充的是,知識=真理,德性=智慧。

至此,蘇格拉底的千古名句也就躍然紙上:知識(智慧)即美德。

也就是所謂的知德合一。

蘇格拉底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因為每個人都分有了“一”,這是本善,同時每個人還分有了“一”的邏各斯,這是知善,他們的“一”有著要與整體“一”統一的必然性,這是向善,所以人本來就是本善、知善、且向善的道德性生物。

到這裡,我們可以再補充說:知識=真理=德性=美德=“一”邏各斯=善。

蘇格拉底認為,善、美德不論有多少種,不論如何不同,具體的善之上存在著一般的普遍的善,這個善是整體的。而不是,“……化一為多,像人們開玩笑說的那樣‘打破砂鍋成碎片’,而是讓它完完整整的,新鮮活躍的……”

比如:一個人勇敢,就不會不公正或無節制,勇敢、公正、節制都是善的具體表現,只是以善的一部分進行的,它們都是善。

善,就是每個人內在的自在自為的普遍,是人類的共相,它“在自身中規定自身、現實自身、並且一定要現實的共相——作為世界和個人的目的的善”,黑格爾如是說。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坤鵬論

請您關注坤鵬論微信公眾號:kunpenglun。坤鵬論自2015年底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