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時空】嚴豔 | 《香山寶卷》在越南的傳播及流變

嚴豔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教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及域外漢文學整理與研究。已在《東南亞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暨南學報》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專案1項、廣東省哲社科“十三五”規劃特別委託項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2項、廣西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計劃專案1項。

《香山寶卷》流傳至越南後,主要有漢字重印本、喃字改譯本、越南語改寫本三種流通方式。安南本《香山寶卷》刊刻於後黎朝景興三十三年壬辰(1772),比現知存世最早的中國乾隆三十八年(1773)版本還要早。相較於中國刊本,安南本《香山寶卷》在刊刻主持者、刊本流通參與者、捐資人上獨具特徵。《香山寶卷》在越南傳播過程中迅速本土化,在形式體例上出現喃改譯本、越南語改寫本,其故事內容也被改編在越南境內發生。這些傳播及流變,既緣於觀音信仰在越南的長期流傳及佛教僧侶的積極推動,也在於寶卷類通俗文學作品更易於被越南普通民眾所接受,而越南女性地位、女性神祇信仰也一定程度上利於《香山寶卷》的傳播。

關鍵詞

:《香山寶卷》;越南;傳播;流變

寶卷是中國宗教說唱文學文字,集信仰、娛樂、教化為一體,是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在中國俗文學史上,《香山寶卷》作為早期寶卷,帶著變文向寶卷過渡中的重要痕跡。《香山寶卷》在中國有廣泛刻印、傳抄,據車錫倫編《中國寶卷總目》中《香山寶卷》條下列抄、印本有二十八種,最早版本為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古杭昭慶大字經坊刊行,原書為日本學者吉岡義豐收藏;另列河記憶體清刊本一種,但未交待任何版本資訊。筆者據實地考察發現越南所存《香山寶卷》刊印時間為1772年,但並不是中國刊本,而是據中國楞嚴寺底本在越南的重印本。由於《香山寶卷》在寶卷乃至俗文學中佔有重要一席,它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不僅車錫倫、李世瑜、馬西沙等前輩學者在著述中多有提及,韓秉方進一步指出《香山寶卷》誕生於宋代,李永平從人類學角度探究其產生根源,白若思則從常熟地區《香山寶卷》作具體研究。雖然近年來中國傳播至域外的俗文學成為研究界關注熱點之一,但寶卷在海外的傳播關注者很少,且多以歐美地區留存寶卷為重點,如崔蘊華曾就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中國寶卷30種進行介紹。越南作為漢文化圈中重要成員,曾長期流傳著中國寶卷,學界卻知者寥寥。本文擬就《香山寶卷》作為切入點,探討越南漢喃院存1772安南本《香山寶卷》的版本價值,同時探究《香山寶卷》在越南本土化中喃字改譯本與越南語改寫本的特徵。以祈君子大家指教。

一、

重印:

安南本《香山寶卷》的刊本特徵

在漢文化圈中,日、朝、越三國受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中國有許多古籍透過人員交流傳播至這三個國家。它們還積極翻刻中國典籍,現有大量早已散佚的中國古籍藉此得以儲存。為了與中國刻本相區別,學界稱之為“和刻本”、“高麗本”、“安南本”。越南地處南方,溼熱多蟲,外加連年兵火頻仍,許多書籍湮滅無存。越南留存古籍多為十九世紀抄本,且有許多抄本重複謄抄。在域外三類刻本中,由於“安南本”存世量少、精刻者稀見,因而猶為凸顯價值。

據現有研究看,《香山寶卷》傳入越南早期主要以漢字重印本形式傳播。越南存1772年版《香山寶卷》即為報恩寺主持,眾多寺廟中僧侶參與印製。此外還存一本《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重印本,為陳智成重印於河內玉山三聖廟,題中國“咸豐九年(1859)新鐫原板”,“惟誠堂刊於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孟冬”。書前有東陽主人董沐敬跋。據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所題其編撰者廣野山人月魄氏,為清代道光年間青蓮教首彭德源。越南書籍印刷中佔比較多的形式有官刻、坊刻、寺院刻三種,不同刻印機構各有側重:越南官刻由中央政府把持,主要刊印正史、儒書、御製書;越南坊刻由眾多書坊組成,主要刊印通俗文學、舉業書、醫藥書;寺院刻書主要以佛經及與佛教人物相關的書籍。寺廟是越南書籍刊刻的重要基地,據劉玉珺考證至少有139座以上。中國寶卷中很多內容都直接與宗教相關,因而也成為寺廟刊印選材之一。除此之外,越南還有一些村社、宗祠乃至家宅也是書籍刊印的一種形式。村社是越南基層社會中重要的一種社會形式,宗祠成為連線越南家族形式的重要方式,它們常是越南基層民眾集體活動的基本社會組織。這些村社組織及個人也常因信仰的需要及實際能力刊印一些與宗教相關的書籍,但現存並未見有村社及家族刊印的《香山寶卷》流傳。

《香山寶卷》何時傳至越南因囿於資料無從考證。越南河內漢喃院現存安南本《香山寶卷》一種,藏書編號VHc。346。136頁,高28公分,寬16公分。單邊框,正文八欄,每欄十八字,板心題“香山寶卷”及頁碼。封面題《香山寶卷》,文內正文題《大悲觀世音菩薩香山寶卷》。書中收錄序文三篇,前兩篇為景興三十三年(1772)年再版序文:《御製刊刻香山寶卷序》、洞宗本來和尚《重刊大悲菩薩香山寶卷序》。第三篇序文亦題為《重刊大悲菩薩香山寶卷序》,但未題撰寫人及撰寫時間。該書由報恩寺僧正毗丘海闊督刻,越南著名刊刻中心柳幢社刊刻,板留報恩寺中。其卷末處有“嘉興府楞嚴寺重刻《香山寶卷》,寓金陵聚寶門裡東廊下,陳龍山經房印請流通諸經。”以一雙邊黑方框重點標識,方框上飾荷葉下繪蓮花點綴。從中可知其所據刊刻底本為嘉興府楞嚴寺的刻印本。雖然未知其底本的具體刊刻年代,但從嘉興府楞嚴寺在明代刊印有多本經書來看,安南本所據的底本可能也是明代刊刻。楞嚴寺現存明刊本有萬曆十四年(1586)辯機撰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崇禎七年(1634)的《神僧傳》等。安南本《香山寶卷》,字型工整,文字精美,是越南刊刻中難得的精品。

安南本《香山寶卷》不題撰寫人,《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題為“宋·蔣之奇撰”,此處有明顯失誤之處。其錯錄作者原因在於誤讀該本序文。安南本《香山寶卷》序三中稱:

宋間開國公蔣之奇撰《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昔有終南山宣律師行道之時,日夜精進,感得天神侍衛。律師問雲:“我聞觀音大士而於此土有大因緣,未知菩薩靈蹤,發於何地。”天神答曰:“菩薩靈異於此,功不可思,欲人人而獲福,令個個免災殃。”粵中有貴官某嘗聞此經,深蒙感應。遂捐己資及募眾緣,命工浸梓,以廣流傳。而請餘言席之。

序二洞宗本來和尚在文中亦稱:“造像、刊經留傳,自大宋至茲,無方不有。”然該書序中所提蔣之奇所撰《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雖與《香山寶卷》淵源極深,但並不是《香山寶卷》。蔣之奇所撰《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後經蔡京所書,題名《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俗稱“蔡京碑”),立於“汝州香山寺”(現為河南平頂山市香山普門禪寺)中。該碑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所立,現仍存,碑文中稱:

道宣律師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行道。律師宿植德本,淨修梵行。感致天神給侍左右。師一日問天神曰:“我聞觀音大士於此土有緣,不審靈蹤?發何地最勝?”天神曰:“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惟香山因緣最為勝妙。”師曰:“香山今在何所?”天神曰:“嵩嶽之南二百餘里,有三山並列,其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

中國有關觀音的寶卷存世者眾,現存安南本《香山寶卷》據中國刻本為底本,在文獻刊刻形式上與中國相似。安南本《香山寶卷》的主要刊刻地柳幢所學的印刷技術就來自於中國。越南後黎朝使臣梁如鵠在越南被尊稱為刻字業的“祖師爺”。他於1443年與1459年兩次出使明朝時期,學習中國雕板刻印技術並帶回家鄉海陽嘉祿縣的紅蓼,很快這一技術就傳播至同縣柳幢。紅蓼、柳幢也成為越南的刻印中心。然越南現存安南本《香山寶卷》作為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版本,相較於中國刊本,它仍有自己的特徵與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刊刻者身份上看,安南本《香山寶卷》由越南皇帝親自參與主持。中國寶卷多在民間流通,雖出現一部分刊刻者依附於官府背景現象,如明正德初年羅清所著《五部六冊》,在清代刊本上也常在卷首出現一碑圖畫,上書“御製”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字樣,但實多為避免官府追查而託偽粉飾。寶卷因與民間宗教聯絡密切,因而在印刷時常受阻擾且常受官府查處,如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中載明成化年間查處多部“邪書”且稱“妖書圖本,舉皆妄誕不經之言……傳習者必有刑誅。”清政府查辦“邪教“檔案載的民間宗教經卷中也有多部寶卷,如《伏魔寶卷》、《龍牌寶卷》、《皇極寶卷真經》、《九蓮寶卷》、《普賢菩薩度華亭寶卷》等。由於佛教在越南獨特的地位,李、陳朝時期被列為“國教”,黎、阮朝雖尊奉儒教,但依然是“儒、道、釋三教統一”的局面,因而寶卷在越南流通中從未出現被抑制現象。景興三十三年,黎朝顯宗皇帝在《御製刊刻香山寶卷序》中對《香山寶卷》有高度評價,其言:

朕覽普門品寔,能利人濟物。如 日當天,迷雲頓淨;如清鐘響夜,幻夢於消。來龍象於無窮,垂浩劫而不泯用。是採輯校刊,昭示宇內,俾知敬仰大法。朕念釋教東來,閱三千載,著書行世,莫匪至人本一性之圓通,作萬年之寔語,即此經卷可信為真,古德之所顯言。當來之所默印。是以序而傳之。非曰朕之序句,可與從上大善知識比肩也。觀者切莫哂焉。

除了皇帝親自參與,還有多位高官參與刊印,如丁未科(1727)進士尚書義方侯阮曎、輔國上將軍都督府少保嚴郡公鄭等。可見,《香山寶卷》在越南受重視程度。

從刊刻流通者人員看,越南有眾多寺廟僧侶參與安南本《香山寶卷》的刊刻、流通。中國現存《香山寶卷》多由某一寺廟承印,如在光緒四年(1878)南海普陀山常明禪院、光緒十二年(1886)萬松經房印七;或由個人主持刊於書坊,如智公禪師重修刊於光緒十九年(1893)東甌郭文元堂等。與中國《香山寶卷》中列出較少的參與者相比,安南本《香山寶卷》雖由報恩寺督刻卻有眾多的寺廟也參與其中。在該本卷首列出眾多寺廟的僧侶,既有與統治者密切相關者,如王府奉頒主持仙蹟寺準應和尚、王府正法事蓮宗和尚、王府正法事統宗大和尚護國僧等,也有一些地方村舍的僧侶前來參加,如來自定香社崇寧寺、光覽社市村福林寺等寺廟。

從捐資人身份上看,安南本《香山寶卷》有眾多捐贈者,尤其是女性。中國現存觀音寶卷多由個人或僧侶募捐刊刻,如惟誠堂刊於光緒十二年《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中東陽主人董沐敬跋稱“思欲刻施流佈,有志未逮。藏諸笥中已數十年於茲矣。因思善與人同。遂出此書以告同志,皆大讚嘆,踴躍樂為剞劂。因捐囊共襄力盛舉。”中國清刊本上列捐資者寥寥,安南本《香山寶卷》卻有眾多的捐資者,書末附功德板列捐資人三類:一是以全家名義捐贈,如阮偉、阮名熒、阮登勞、高得璠等人;二是寺廟僧尼,如鎮國寺、含龍寺、延福寺等僧尼;三是眾多的女信徒,包括職官太太、儒生之妻甚至有公主黎氏玉琰、宮嬪阮氏堯等。

從上述內容可見,安南本《香山寶卷》以中國刻本為底本,在刊本的形式體制方面直承於中國。但它在刊刻主持者、刊本流通參與者、捐資人等方面與中國寶卷刻本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安南本《香山寶卷》作為現知最早的《香山寶卷》刊本,其在版本價值、中越文化流通中都佔有重要價值。

二、流傳:

現存《香山寶卷》的喃譯本

寶卷作為一種說唱文字,在中國的傳播方式有文字、口頭兩種形式。口頭傳播即按照一定的儀軌說唱寶卷內容,俗稱“念卷”、“宣卷”。 由安南本《香山寶卷》在景興三十三年(1772)刊印可知《香山寶卷》在十八世紀越南民間已有廣泛流傳。但這部以漢字為基礎的說唱類作品,如何在與發音方式上與漢字迥異的民族語境裡流通傳播呢?

越南佛教主要是北傳佛教,很多佛家經典都來源於中國,如《大越史記全書·黎臥朝紀》載丁未十四年“黃成雅獻白犀於宋,乞大藏經文”,《李太祖紀》丁巳八年,“遣員外郎阮道清、範鶴如宋,乞三藏經”,廣南阮氏在重修天姥寺時“遣人如清,購《大藏經》與《律論》千餘部置寺院”。漢字一直是越南文人科舉、文學作品書寫的基礎。自丁部領脫離宋朝自治至1919年阮朝官方正式廢除,漢字一直是越南的官方文字。科舉作為越南選官制度,在科考中也是使用漢字。由此,越南文人、僧侶都熟知漢字,可以通讀漢文書籍。這才出現《香山寶卷》在越南的重刊重印。

但越南建立獨立政權之後,漢字與越南地方口語差別越來越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在越南最終脫離了人們日常生活。這給越南民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一些有識之士就藉助漢字構造出符合越南人口語的新字即喃字,被民眾稱為Ch N m(字喃)。雖然喃字產生後,越南官方並不重視, 甚至於嚴厲打壓。但喃字因為貼近口語卻被老百姓普遍接受。喃字產生之後,越南人的口頭文學被記錄成文,大量的中國戲劇、小說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蒙學、醫學等書籍都被翻譯成喃字形式。在一些普通百姓中如鄉約、碑文、家譜等都用喃字書寫,可以說喃字成為記錄民間文化的重要形式。《香山寶卷》主要流通於民間,也必然需要喃字譯本的出現以適應普通百姓的需求。

隨著《香山寶卷》的流傳,越南文人本土喃譯隨之出現,《香山寶卷》的喃譯本主要有以下兩種流通方式:

其一,透過改譯,以喃譯印本形式傳播。《香山寶卷》在越南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喃譯本,目前存世印本有四種:六八體喃詩傳《觀音真經演義》又名《德佛婆傳·南海觀音事蹟歌》,存印本七種,啟定元年(1916)嘉柳堂印本,106頁;《觀世音聖象真經》,印本一種,54頁,收錄漢文《高王觀世音真經》、六八體喃文《德佛婆傳·南海觀音事蹟歌》,前者講述觀世音菩薩求度眾生脫苦海及一些報應故事等內容,後者講述婆主(即為三公主)於香山寺修行成佛故事;《南海觀音本行國語》存印本一種,86頁。觀音佛本行故事,有插圖;另有《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喃譯本《南海觀音本行國語妙譯重刊》。《香山寶卷》的喃譯者有僧侶和文人兩類人,喃譯後的體裁主要是六八體喃詩傳形式。喃詩傳採用上六下八句韻文體制,模仿於漢文律詩音韻格律,但篇幅與韻律都很靈活。喃詩傳既有詩歌的韻味又適合敷衍故事,因為成為越南文人廣泛用於喃譯中國敘事文學作品。

其二,透過抄寫,以喃字抄本形式傳播。佛教宣揚抄、頌、藏佛教典籍是一種積德行善的功德,受此影響,一些信徒請人抄錄或自己親自抄寫。由於喃詩傳富有一定的文學性,尤其是經過知名文人潤色過的作品還有一些文人抄錄收藏。現存喃字抄本三種:《香山觀世音真經新譯》,抄本一種,為越南知名文人喬瑩懋喃譯於維新己酉年(1909),並附有《題香山詩》;六八體喃詩傳《觀音真經演義》抄本兩種,98頁。雖然目前所知抄本有限,但考慮到越南民間古籍的大量散佚,不排除有更多抄本存世的可能。

從以上兩種書面傳播方式可見,《香山寶卷》流傳至越南後除少量據中國原書的重印以外,主要以喃字改譯的方式傳播。漢字印本主要流傳在僧侶及文人中,因為他們是漢字讀本的受眾。同時,這些僧侶、文人接受漢文字的《香山寶卷》後又進行喃譯,將之傳播到普通民眾中。

《香山寶卷》在越南流傳中也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它促進觀音信仰在越南傳播。觀音在越南被稱為“佛婆”、“觀音佛婆”,《香山寶卷》中三公主名“妙善”之名也影響到女性信仰者,越南眾多女尼及女信徒都以“妙”字為起。如賴德公主號“妙蓮”,並將個人詩文集題為《妙蓮集》。觀音類書籍也大量傳播,據陳文玾《北書南印板書目》、《南書目錄》中收錄有眾多觀音經傳及觀音故事,如《觀音註解》、《觀音送子》、《觀世音聖像》、《觀音註解傳》、《香山觀世音真經新譯》、《觀音佛事蹟演音》等。另一方面,《香山寶卷》還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越南文人創作,在越南文壇中出現有關觀音的喃詩傳、漢喃字小說乃至越南語作品。《香山寶卷》本土化後的“香跡山”也成為越南文人詩賦、散文遊記題寫物件,如《遊香跡山筆記》、《香跡峒日程》等。

越南有沒有《香山寶卷》的口傳形式呢?越南除少數華裔背景的文人能寫漢字說漢語外,許多熟練運用漢字的文人都只能書寫,卻口不能言。如越南出使中國使節多出身科舉,精漢詩詞賦,但出使中國期間與中國文人只能透過“筆談”形式交流。漢字口頭交流的缺乏由此可見一斑。但考慮到喃字作為越南口語的文字記錄方式,口傳亦有本可據。這還需要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作支撐。

三、流變:

《香山寶卷》的越南語

改寫

《香山寶卷》在越南重印、喃譯後進一步在普通民眾中流傳。它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出現本土化現象。越南文人對《香山寶卷》也由最初形式體制上的喃譯發展到內容上的改編。在這些故事流變中,以《觀音鄉跡》、《氏敬觀音》流傳最廣。現代越南語隨著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推廣,漢、喃兩種文字也隨之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逐漸沒落。隨著拼音化越南語在民眾中的普及,越南文人也用越南語大量翻譯改寫漢、喃兩種文字記載中廣為流傳的作品,《觀音鄉跡》、《氏敬觀音》也得以廣泛傳播。

Quan mHu o ng Tích(《觀音鄉跡》)故事內容主要本於《香山寶卷》,提到妙莊王三公主妙善修行得道之事。但文中有關觀音的故事卻出現一些越南本地化的改編:

一是將《香山寶卷》中所描述觀音故事的發生地改為越南境內。《香山寶卷》中所所稱“香山寺”源自北宋時觀世音信仰的聖地的汝州香山寺,但隨著觀音故事的流傳,越南文人卻將這一“香山寺”被搬在越南境內,越南香跡山成為《香山寶卷》中的故事發源地。越南學者稱越南香跡山發源於十五世紀:“香跡區的寺廟修建,開始於公元十五世紀”。中國觀音形象很早就傳到越南並對越南民眾有很深影響。李太祖已醜六年(1049)建延祐寺(即現在越南河內知名的獨柱寺(chu a M t C t)便是觀音信仰在越南的體現,“初,帝夢觀音佛坐蓮花臺,引帝登臺。及覺,語群臣,或以為不祥。有僧禪慧者,勸帝造寺,立石柱於地中,構觀音蓮花臺於其上,如夢中所見。僧徒施繞,誦經求延壽,故名延祐。”越南李聖宗(1054-1072年在位)時期,觀音已在越南有較廣流傳。李聖宗徵佔城,皇妃倚蘭夫人輔政時“民心化洽,境內按堵,尊奉佛教,人稱‘觀音女’。”

二是將《香山寶卷》中故事情節與越南歷史人物產生關聯。安南本《香山寶卷》中有一段情節“於是,老人引定公主,不覺到了香山。果然好景。公主告曰:‘我三朝二日無飯,如何忍飢。’老人懷中取出一顆仙桃,遞與公主吃了。即時身輕體快。”《觀音鄉跡》中稱“香跡山有得道修行人並救度了無數眾生的傳言從河東省傳到了京城,李太宗聞此,便前往香跡山祭拜,李太宗便是十世佛瑪轉世前給觀音指路前往香山洞修行的人,他帶了很多白色的荷花前來祭拜,這一年是丁巳年。”李太宗(1028-1054年在位)原名李佛瑪,李朝第二任皇帝,越南歷史上有名的英主。李太宗在位期間推崇禪宗佛教,建立“無言通派”,還把佛教定為國教。故事中提到李太宗為觀音前往香山洞指路,並於丁巳年(1017)持白荷花前往香山洞祭拜。故事還提到李太宗在香山洞親聽妙善觀音弘揚佛法,並賜觀音封號為“大德”“傳言皇帝在香山洞裡看到了妙善觀音並聽其弘揚佛法,對她的德行,智慧身為佩服。皇帝回朝後便香天下頒佈詔書曰觀音菩薩已經在大越國修成正果,為其賜號‘觀音大德’。”

Quan mTh Kính(《氏敬觀音傳》)原為六八體喃詩傳,該書通行版本為越南現代學者韶繇註解本,在越南流傳較廣。該書內容中講述氏敬在生活中忍辱、慈悲,終於得道,並以自身經歷事蹟打動親人歸皈佛門的故事。但將《氏敬觀音傳》與中國《香山寶卷》相比較,即可明顯看出兩者因襲關係:

一是女主人公性格中都能忍辱修行、慈悲為懷。《氏敬觀音傳》中的主人公氏敬在生活中屢受猜忌,她先是受丈夫善士的懷疑。因某日善士睡覺時,氏敬看他臉上有一撮鬍子,便拿剪刀來剪。孰料卻驚醒善士,以為她想謀害於他,便把氏敬趕出家門。隨後又被疑忌,氏敬離開家化身男子到廟裡阪依佛門,師父賜一法名“敬心”。寺院附近村舍有一位叫氏牟的女子愛上敬心,但表時心跡後卻屢被敬心拒絕。後來氏牟因與人私通懷孕,她謊說是與敬心私通所致。於是敬心遭村民鞭罰一百。在這兩次因疑忌所受之辱中,氏敬始終沒作任何解釋,對施暴者毫無怨言。不僅如此,她還不顧眾人笑罵,將氏牟所生的男嬰後獨自撫養長大。《香山寶卷》中妙善因信佛先被貶後花園受苦,又被關在白雀寺受火燒,最後還遭受死刑的命運。但即便如此,妙善始終未對施暴者莊王有任何怨言,還施捨自己手、眼治莊王惡疾。

二是情節上曲折與結局的相通。《氏敬觀音》中氏敬得道前的人生曲折,直至某日敬心重病,她臨去世前寫下兩封信,一封給父母,一封給善士,說明事情始末。其後世人才知她原來為女身,被她的隱忍和慈善所打動。於是給她舉行超度法會,這時天空出現五色祥雲,雲中端坐如來佛祖法身,授她“觀音菩薩”法號。氏敬的父母和山士在讀信後,也動身去找氏敬,並親見氏敬成為觀音菩薩。《香山寶卷》中妙善終於以施手、眼求莊王的善行感化了莊王,於是莊王、王后眾人開始信佛也修成正果。兩書主人公在得道前艱難的修行之路,尤其是受家人的無端迫害後卻又感化家人信佛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

三是人物造型設計上存在因承關係。在《氏敬觀音》的結尾處,善士看了氏敬的信後很後悔,發願出家。三年後,善士也修成正果,化身一隻嘴裡含串珠子的八哥。這一觀音伴著八哥的造像也成為越南經典觀音菩薩造像之一,有越南研究者稱“越南佛教的觀音菩薩造像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就是觀音的身旁始終伴隨著一隻八哥”。而這一被越南學者視為越南獨有的觀音造像卻可從《香山寶卷》的許多版本上找到相同造像。中國“咸豐癸丑年(1853)重鐫”的《觀音濟度本願真經》及“西湖瑪瑙明臺經房印造流通”的《香山寶卷》刻本中卷首有觀音法像一幅,觀音法像右上角即有一隻嘴中叼一串佛珠的鳥。從人物形象、情節設定,《氏敬觀音》都體現出《香山寶卷》中儒家仁、孝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碰撞與共生。

越南《觀音鄉跡》中對觀音事蹟進行改編,《氏敬觀音傳》中將人物故事的進行轉化,這都體現出《香山寶卷》在越南民眾傳播本土化中被接受的程序。一些研究者認為《氏敬觀音傳》一書約成書十七世紀。但從筆者將其與《香山寶卷》中的文字關係比對中可見,該書中故事是《香山寶卷》妙善故事在越南的本土化,應當在安南本《香山寶卷》廣泛傳播被出現眾多改寫後成書。

安南本《香山寶卷》是中越文化交流中的結晶。《香山寶卷》在越南的流傳與本土化也是中越文化同源的一則例證。《香山寶卷》傳播至越南後,出現以“漢文原文—喃文改譯—喃文改編—越南語改寫”的傳播軌跡。《香山寶卷》在越南流傳廣泛,有眾多的改寫本。這一方面是觀音信仰在越南民眾中的傳播。由於越南佛教中觀音信仰源遠流長,《香山寶卷》在民間有廣泛的信仰基礎。安南本《香山寶卷》文首《御製刊刻香山寶卷序》中也稱:“我朝夙(素)有崇佛之習而然也。”另一方面,相較於宗教類寶卷,越南民眾中更易於接受通俗故事類寶卷。《香山寶卷》情節曲折動人,相較於其它宗教書籍更易於被越南普通民眾所接受。此外,越南母道信仰利於觀音寶卷的傳播。越南民間信仰中有眾多的女性神,且地位較高,如被稱為四不朽之一的“柳杏公主”,還有仙容公主、潘神娘、丁聖母、雲葛神女、武氏烈女等越南對女性神祇崇拜及其事蹟記載的傳統,也利於《香山寶卷》在民眾中被迅速接受。中國流傳到越南的寶卷還有很多種,如“目連寶卷”《佛說目連救母經演音》、《佛說正教血盆經》及《佛說因果本行》等。中國其它寶卷在越南的傳播還有待於有識之士進一步開拓。

【注】原文載於《國際漢學》2020年第1期。

責編:魏超

聲 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絡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