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現代人的印象裡,古代的詩人都能喝酒,其中酒量最高的當屬“詩仙”李白,這從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及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會喝酒的,但是李白的酒量是不是很大呢?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這得先從“鬥”說起。“鬥”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工具。我們曾經見過的鬥,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4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釀酒用的也是鬥,但是跟稱糧食的鬥並不是一回事。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公羊傳》:“熊一不熟,公怒,以鬥擊而殺之。”這鬥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一定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可以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子,這種鬥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鬥一定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鬥來看,也就是現在家裡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麼;“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一般認為,中國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中國酒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所以,早期的酒在釀製方法和口感上更接近於今天的米酒。目前流行的白酒的釀製技術到元朝才漸漸成熟,在明清時代,白酒才逐漸取代了米酒和黃酒,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力。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唐朝的詩人和宋朝的土匪都可以大碗喝酒。雖然米酒喝多了照樣也不好受,但是它的口感、酒精度數和對腸胃的刺激程度卻與白酒完全不同。因為米酒的酒精度數低(不會超過今天的啤酒),所以,不論土匪抑或文人來了興致都可以肆無忌憚地狂飲一番。《水滸》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誇張,並不為過。

而歷史上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所以推測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鬥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鬥開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麼一杯啤酒,就上了事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並不大。

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量並不好

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裡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