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之前的文章聊了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今天聊什麼是碑學,什麼是帖學。

碑學和帖學是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朝。

其中,帖學源遠流長,碑學是後起之秀。

當然,碑學興起之前,帖學並不自稱帖學,因為它用不著什麼自稱。

自我總是憑藉他者得以確立,這就像外國人來以前,中國並沒有“國學”這種說法。

那什麼叫碑學、什麼叫帖學呢?

是不是刻在碑上的就屬於碑學,寫在紙上的就叫帖學?

要這麼簡單就好了,

碑學、帖學是一種人為建構,不是一件書法作品的自然屬性。

要搞明白它們的具體內容,得梳理一下歷史。

當然,梳理完,你可能覺得更亂了,因為碑學陣營裡的幾個大佬,觀點也不是完全一致。

說到碑學大佬,主要有三位:

阮元、包世臣和康有為。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01、阮元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書法遷變,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於古?

蓋由隸字變為正書、行書,其轉移皆在漢末、魏晉之間。

而正書、行草之分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

南派由鍾繇、衛瓘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鍾繇、衛瓘、索靖及崔悅、盧湛、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褚遂良。

——《南北書派論》

阮元

(1764-1849),清朝中期官員,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曾任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

他的代表作是《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

按阮元的觀點,書法本來是一條線發展的,

但到了魏晉,政治上分裂成南北朝,書法也分為南北兩派。

南派,政治上是東晉、宋齊梁陳,書法上是王羲之、智永、虞世南等人;北派,政治上是北魏、北齊、北周、隋,書法上是鍾繇、歐陽詢、褚遂良等人。

至於鍾繇、衛瓘,是兩派共同的祖師。

到了《北碑南帖論》,阮元明確把北派稱為碑派,南派稱為帖派。

按阮元的說法,北派書法家繼承了篆隸筆法,而篆隸總是刻在石頭上,所以北派更擅長把字寫到碑上。

而南派書法家比較有創新精神,在王羲之的帶領下,他們更擅長把字寫在紙上,更擅長行草書。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02、包世臣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問:自來論具書以不失篆分遺意為上,前人實之以筆畫近似者,而先生駁之,信矣。究竟篆分遺意寓於具書從何處見?

答: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於畫中也;分書之駿發滿足,以毫平鋪於紙上也。

真書能斂墨入毫,使鋒不側者,篆意也;能以鋒攝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有漲墨而篆意湮,有側筆而分意漓。誠懸、景度以後遂滔滔不可止矣。

——《藝舟雙楫》

包世臣

(1775一1855),清代學者、書法家,曾隨鄧石如學習書法。

他的代表作是《藝舟雙楫》,這本書對清朝中後期書風變革影響很大。

《藝舟雙楫》,分上、下兩篇,上篇論文,下篇論書,故謂之雙楫。

論書部分分為“述書上、中、下”“歷下筆譚”“國朝書品”“答熙載九問”“答三子問”“自跋草書答十二問”“與吳熙載書”“記兩筆工語”“記兩棒師語”“論書絕句”等。

在包世臣的審美體系裡,唐代書法家,比如虞世南、歐陽詢等人是很牛的,因為他們繼承了六朝筆法,寫起字來有“篆分遺意”,也就是篆書、隸書的味道。

之後的宋、元、明書家,包世臣基本都持否定態度,只有蘇東坡算是例外。

包世臣批判最狠的可能就是趙孟頫了

,他說“子昂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趙孟頫就是個愛勾搭人的綠茶婊。

他覺得趙孟頫用筆平順、結字勻淨,沒有能領會王羲之的矯變之勢,沒有“篆分遺意”。

“篆分遺意”在包世臣的理論體系裡很重要,有必要解釋一下。

《藝舟雙楫》裡說:“能斂墨入毫,使鋒不側者,篆意也;能以鋒攝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翻譯一下,篆意其實就是中鋒用筆,分意其實就是鋪毫。

中鋒用筆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包世臣認為鋪毫也很重要,他覺得鋪毫是古法。

和鋪毫相對的是裹筆,包世臣說是褚遂良開始的裹筆,徐浩、顏真卿沿襲了這種做法,後世就越來越嚴重,於是就離古法越來越遠。

所以包世臣認為想要尋找古法,就應該舍帖而求碑,這個碑主要就是魏碑,魏碑在唐以前嘛,不失篆分遺意。

說到這,還有個很滑稽的事,照理說包世臣那麼看重篆分遺意,應該在篆書、隸書上多下點功夫,但他沒有。

他說“餘性嗜篆分,頗知其意,而未嘗致力”,我們今天看他的篆書,實在是不怎麼樣啊。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03、康有為

【雅德馨香】碑、碑、帖、書法裡的兩個派別,這種門派之分確立於清

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筆法舒長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

有是五者,不亦宜於尊乎?

——《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

(1858—1927),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他在書法理論上推出了《廣藝舟雙楫》,這本書幫碑學登上了新的理論高度。

在康有為看來,書法可分兩個體系:

一個是以前流行的帖學,取法物件是“晉帖唐碑”;一個是他倡導的碑學,取法物件是“北碑漢篆”。

康有為有個很有見地的觀點“美惡工拙,只可於本界較之”,就是這兩個體系都是合理的,它們之間沒什麼好比的。

評價一件書法作品的好壞,得先看它在哪個系統,然後在這個系統內說它好還是不好。

既然如此,為什麼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一邊倒地推廣碑學呢?

因為康有為覺得變是天理,人們已經沿帖學這條路走了上千年了,這條路已經腐朽停滯了,很難有新的活力。

其實,康有為在書法上做的事和他在政治上做的事很像。

首先,都主張變法,覺得不能再按老路走下去了;然後,都是託古改制,重新解釋古代的資源,然後往前發展。

看到這,有沒有一點頭暈?

如果以上都記不住,請記住最後的一句話總結:

所謂帖學,就是學王羲之;

至於碑學,狹義上是學魏碑,廣義上也包括金石學,就是取法篆隸。

想學習書法或想了解關於書法的更多知識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凝書房」 或直接加教務長為好友,

諮詢相關事宜教務長3(大凝愛書法的全拼小寫:daningaishufa)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