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節”就是“立春”,你知道嗎?

從先秦開始,一直到明清,在3000多年的時間裡,

我們國家的春節,一直都是“立春”這一天

一直到了

民國時期

,春節才變成了我們現在過得“正月初一”這一天。

和我們現代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一樣。在古代,人們對“立春”這個節日的慶祝,也十分隆重。

古代的“春節”就是“立春”,你知道嗎?

國家祭祀活動——籍田。

據史料記載,古代“立春”這天,有隆重的皇家慶典——“籍田”。

所謂“籍田”,就是指,皇帝去祭拜天地,並親自下地耕種的儀式。

這種活動,既包含著祈禱風調雨順的意思,也表達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立春時的皇家“籍田”活動,

最早可追溯至西周。

古代的“春節”就是“立春”,你知道嗎?

記載最詳細的莫過於明清了。這時期,籍田活動已經形成了完善而隆重的一套禮儀,是一項重大的國家祭祀典禮。

明朝時,大明皇帝“聖駕躬耕籍田於地壇”,順天府管轄下的宛平、大興兩縣,在活動前一個月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在清朝時,每年立春,皇帝都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然後,皇帝到觀耕臺前拿著鋤頭翻翻地,再象徵性地牽著牛走一走。以此展示,雖然貴為天子,但依然注重農耕。

民間“立春”慶祝習俗

一個如此重要的節日,“立春”當然少不了很多好玩的習俗。其中最有趣的,就要數“

咬春”和“打春牛”

流傳最廣了。

在立春這一天,大家要

吃春餅

春餅,就是用麵餅包裹蘿蔔、姜、蔥、韭菜、薺菜等等有辛辣味的蔬菜。吃春餅,俗稱“

咬春

”,或者是

咬春餅

食用這些春天“辛味”的新鮮蔬菜,既有發散疾病的意思,又有迎接春天的意思,一舉兩得。

“打春牛”的習俗,也非常的有意思。

在古代,官府在立春這一天,會舉行“鞭打春牛”的儀式。意思是,牛經過一冬的休息後,人們怕它懶散,便“引春牛而擊之”,要打去耕牛的懶惰,表示要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了。

古代的“春節”就是“立春”,你知道嗎?

打春牛的牛,

一開始是用泥土做的,後來又換成了紙牛

這春牛的做法可是有著

嚴格的標準

。最標準的春牛是這樣的:

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

牛尾巴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

四蹄象徵四季。

打春牛要用柳條做的鞭子。這根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

春牛肚子裡還會裝上五穀。當春牛肚子被打破時,五穀就會流出來,象徵著五穀豐登的意思。

在鞭打的同時,官吏們還會喊一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祝福的話語。

有一首詩流傳至今,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的情形。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花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因為有了打春牛這個習俗,立春在有些地方也被叫做“

打春

”。

那,有沒有可能,立春和春節(正月初一)是同一天呢?

還真的有可能哦,

在2038年,春節和立春就將會相遇

,敬請期待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