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蛋殼陶

不足0。2毫米的精緻,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罄硬如瓷……大家對薄有著怎樣的理解,是薄如錢唇?薄如蟬翼?它甚至不足0。2毫米。

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技術,出土的數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千古絕唱。

千古絕唱·蛋殼陶

黑陶蛋殼鏤孔高柄杯(簡稱蛋殼陶)

年代: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 年)

出土時間:1973年4月

出土地:臨沂大範莊遺址(現存於市博物館二樓、三樓)

規格:高14。2cm,口徑12。0cm

材質:黑陶特

緣起:地球早期文明,古人傑作蛋殼陶

地球早期的文明,正是被陶器散發出的質樸光澤所照耀著,龍山時代的黑色陶杯在彩陶世界中則更加與眾不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件陶器。

它的器壁非常薄,口沿最薄之處不足0。2毫米,高約20釐米,它的重量僅為50克,鏤空處的眼兒超級細小,這真是古人的傑作!

蛋殼陶中最為漂亮的黑陶蛋殼鏤孔高柄杯,因重量輕如蛋殼,故簡稱“蛋殼陶”。誕生於四千多年前的蛋殼陶杯,造型各不相同,薄胎成型,是世界最早使用快輪技術的典範,稱得上是四千多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的製作……這是世界考古學界對龍山時代黑陶杯的讚譽。

在市博物館內,蛋殼陶器的館藏量佔到了全國的60%左右,僅1973年河東大範莊遺址就一次性出土了30件之多,它的分佈在臨沂是最多的,每一件都製作精緻、顏色黑亮、光潔如新,輕盈得好像沒有重量,再配上漆黑髮亮的外表以及纖細均勻的弦紋裝飾,堪稱完美。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臨沂市博物館現存館藏中,有13件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極致的工藝,使得黑陶杯獨步天下。人們曾試圖用現代的技術手段還原其原始的工藝,但要再達到如此極致的薄度,卻依然是難以企及,所以將之稱為“陶器史上登峰造極的藝術品”並不是過譽之詞。僅這一點,就值得每一位臨沂人驕傲與自豪。

用途:特定階層壟斷,屬“禮器”(祭祀酒器)

如此極致,想必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究竟是出於怎樣的目的來加以製造的呢?如此精湛工藝的陶器,究竟是藝術品還是實用品呢?或許只有“禮器”才能合理地解釋其神奇的存在。用規範化的系統與工藝水準達到極致的器物,來表現祭祀中的禮儀,這是權利與等級的訴求。

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蛋殼陶”是一種祭祀盛酒的高階禮器。龍山文化時代,陶器製作從隨性走向嚴格的工藝程式,預示著人類社會新的秩序逐漸形成。

在龍山文化的墓葬中,屬於蛋殼陶的隨葬品非常豐富,作為一種飲酒器具,它並不代表墓主人就是一位嗜酒的人,而是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的財富和地位。酒在龍山文化時期絕對是一種奢侈品,在已經產生貧富分化、出現了特權階級以後,產量稀少且造價昂貴的酒就成為特權階級的專享品。

據《後漢書·東夷傳》載:“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回到四千多年前,“蛋殼陶”作為一種酒具,黑亮的高柄杯似乎也在證明著龍山文化時期的釀酒業或許已不再是初創階段,此前應該還有著一段漫長的發明、發展過程。

酒,其中蘊藏著創意的靈火,氤氳著智慧的芬芳,善飲的人自會從中得其真諦。從蛋殼高柄杯,我們已然看到了臨沂史前酒文化的濫觴。

工藝:件件包含信仰與尊崇

蛋殼黑陶杯的神奇之處不在於它的用途,而在於它的製作。走近陶器,從陶器底部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快輪製作的痕跡,也恰好顯示了它輪制的痕跡。黑陶蛋殼杯的質料全部是細泥質黑陶土,無任何雜質。它要用沉澱的細泥粉作坯,經過快速的輪制和手工分部位製作等若干程式,以高超的燒窯技術和火候控制,最終造出這杯小壁薄、結構複雜、表面拋光、黑亮細膩、造型美觀的“蛋殼陶”。試想,如此薄壁的陶胎,製作時快速旋轉,非常容易破碎,所以這類小型器皿,對製作裝置的精密性與旋轉時的穩定性,要求非常嚴格。由於至今並沒有發現窯址,四千多年前這些動力裝置,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呢?我們目前只能止步於想象。蛋殼陶質樸的材質是那個遠古時期所能達到的極致了,器物的拉坯塑形,與成型之後的細密堅硬,窯爐的溫度與燒製時間的把握……這所有的因素都決定著陶器的最終命運。

“蛋殼陶”是我們先祖在遠古制陶業中的代表作,可謂曲中之《大韶》,被譽為“四千年地球文明最精美的代表”。遺憾的是,或因工藝過高、技術太難,或因青銅器的興起,或因歷史未能明示的其他原因,“蛋殼陶”在龍山文化時閃亮登場,獨領風騷1000年,至嶽石文化時卻倏忽不見了。

臨報融媒記者 劉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