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怎麼才算“心理非正常”呢?

關注點家庭幸福服務者(FamilyWarmLove)↑↑↑

改變心理,改變生活!

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怎麼才算“心理非正常”呢?

活動現場

昨天參加活動,主題是精神衛生健康。

1

有討論心理與精神疾病患者或者曾經的患者所遭遇到哪些社會惡意。

1、個小夥伴提到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如果檔案中出現曾患精神類疾病比如抑鬱”,那麼招聘方一般會拒絕錄用的。即使對方各方面都很符合招聘需求和要求。

2、一個小夥伴提到患病輕微精神心理類疾病,在社交交往過程中,如果被別人知道就會被標記為“有病”,因此獲得額外的特殊照顧,或者被人群主動隔離。一般情況下,結果反而當事人會很不舒服和憤怒。

3、我提到性少數群體受到的惡意。

性少數群體被接受的時間僅僅不過近20年。即使在很多研究中表明這不是一種心理精神類疾病,但是依舊會遭遇到很多的惡意被罵有病,時常也會發生攻擊少數群體的案件。

還有精神病院裡護工對病人對待。。。。當然還說到了其他的例子,在這不贅述了。

2

大家就在想『為什麼大家會有惡意』?想到了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為避免麻煩。

因為與這部分人群互動是潛藏著風險。會說並沒有惡意,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

這種說法貌似有道理,但是一種謬論。實際上,只要跟別人打交道都是有風險的比如突發疾病意外。這種可能性存在的,畢竟在沒有發生之前,誰也不知道。

那為何會將精神心理提到一個更高的警示位置呢?憑什麼認為發生過了以後,就一定比他人更容易發呢?

就像投擲硬幣,第一次出現正面就能夠據此判定第二次投擲的時候,正面會出現的機率更大。實際上第二結果跟第一次是無關的。

雖說理是這個理,但人的這種負面認知偏差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進化留下來的保命的警示系統。

但你可以看到專業人員為什麼不會這種惡意,當然是因為他們瞭解。因此瞭解是可以消除這些恐懼!

就像一對父母如何面對孩子出櫃,讓父母去了解性少數相關知識資訊,當然父母要願意去做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怎麼才算“心理非正常”呢?

二種解釋是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標準認識模糊且陳舊!

實話實說,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們的權益真正開始被重視和尊重的時間相對於人類存在幾千年時間裡是極其短暫的。

在西方不過100年(佛洛依德等人之後才開始重視),在中國更短,可能就近20年吧。

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精神心理類疾病患者可能都被當成瘋子對待,當成家庭或者家族的累贅或者帶來罪惡的魔鬼。

也正因為此,即使到了現在,大多數人提到精神心理疾病,都會非常厭惡,生怕跟自己扯上邊。你看罵人的話“你心裡有病”或“你是個神經病”。。。。

現在我是很尊重他們不會懷著惡意,但我在小時候目睹參與過對這些人群的惡意,比如對他們扔石頭吐口水。

印象深刻的是高中時期,學校有一位同性戀男生。但是看著他的時候,我心裡面都充滿了鄙夷。在他被其他同學欺負的時候,我是鼓掌的,心中沒有憐憫。

直到我上大學閱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以後,我才開始慢慢的學會了尊重這部分人群。後面專業學習後有了更多的瞭解,更不會了。

說回來,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是想要告訴正在閱讀的各位:如果你對精神心理疾病有有些不好的印象,請你對它們多瞭解一下。

3

如果你不想去了解,那麼記住最重要的精神心理疾病判定標準:

社會化功能是否完備

社會化功能就是具備自我照顧、人際互動以及完成必要事項的能力。

我經常舉例子網癮,有的人就會判定為心理疾病,但有的卻不是。一個網癮的人

如果能夠自理自己;

能跟人正常的互動交流,不會出現持續的交流障礙以及攻擊他人行為;

能夠完成該ta完成的事情。比如這裡必須要ta出面處理,ta也能放下游戲;

就說明他的社會功能是完善的就不是什麼病,只是一種偏好而已。ta只是不符合某些人的期待想象而已。

比如父母期待孩子應該花費時間學習而不是打遊戲,比如期待伴侶應該是陪自己或者成長自己而不是打遊戲。

同樣的情況,同性戀也是如此,已經治癒過的曾經患病者也是此。

4

一個人在你身邊能夠呈現出來完整的社會功能的時候,無論他被(曾經)診斷為什麼就把他當成正常人對待即可。

只是跟你不同而已,保持尊重。

世界是多元的,也因為多元而精彩紛呈!

改變心理,改變生活!

八爺

家庭治療師,敘事治療師

擅長領域:親密關係、家庭婚姻、以及親子問題。

我願意與你分享人生故事、生活感悟和諮詢經驗,

也願意傾聽你的故事,探討你的人生困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