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今年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

最佳女配角獎被授予《西區故事》中扮演安妮塔的阿里亞娜·德博斯。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無獨有偶,1962年,老版電影中同一角色的扮演者

麗塔·莫雷諾

也獲得了這個獎項。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麗塔·莫雷諾在1961年《西區故事》中

當她們唱起那首

“America”(美國)

,跳著曼巴舞,一切都是那麼渾然天成。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這一段歌舞簡直是全片最佳

從《西區故事》現身舞臺到兩次被搬上銀幕,半個世紀裡,各國觀眾從中一窺生活在曼哈頓上西區的波多黎各移民們的樂與怒。

《西區故事》原本是1957年在百老匯公演的音樂劇,1961 年被羅伯特·懷斯搬上銀幕,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配角在內的10項奧斯卡獎。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1957年音樂劇《西區故事》

這個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靈感的故事,講述了 50 年代曼哈頓兩個不同種族背景的街頭幫派之間的衝突。

來自波多黎各的“鯊魚幫”受到白人團伙“噴氣機幫”的嘲弄,年輕的主人公託尼是噴氣機幫的前成員,他與鯊魚幫首領的妹妹瑪麗婭相愛,引爆了兩個幫派本就緊張的關係。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1961年電影版《西區故事》

黑暗的主題、精緻的音樂、宏大的舞蹈場景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令《西區故事》成為美國音樂劇電影的里程碑。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1961年電影版《西區故事》

在1957年的音樂劇《西區故事》中,“America”就是重要唱段,展現了“鯊魚幫”成員和他們的妻子在天台上觀點不合的爭吵。波多黎各移民們載歌載舞,用詼諧的對唱展現了來自底層的焦慮。

歌詞點出了他們的困境——在美國生活條件的確比家鄉更好,但必須面對嚴重的種族歧視。

“信用支付真方便。(Buying on credit is so nice。)”妻子們唱道。“可那人看我們一眼就把價格翻倍。(One look at us and they charge twice。)”在外討生活的丈夫們卻很憤怒。

歌詞中不斷穿插的矛盾,彷彿這個大都會光明和黑暗的兩面。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上世紀50年代,音樂劇《西區故事》醞釀階段,主創之—阿瑟·勞倫茨曾認為“America”的歌詞對於人物來說“太過詼諧”,但它最終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並在接下來的六十年裡屢受肯定,成為觀眾的最愛。

1961年的電影版《西區故事》延續了音樂劇的場景設定,女士們身著鮮豔的大裙襬連衣裙,火辣而明快的舞蹈在昏暗的樓頂掀起一陣熱浪。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扮演安妮塔的麗塔·莫雷諾就是波多黎各裔,在出演《西區故事》之前,她總是被要求出演各個其他族裔的有色人種。

當安妮塔這個角色出現在她眼前,她終於感覺找回了自己。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但是,看到音樂劇中《美國》的歌詞後,她又有點想拒演。

“波羅黎各,醜陋的小島。這充滿熱帶疾病的島嶼。(Puerto Rico, you ugly island, island of tropic diseases。)”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當她忐忑地出現在片場時,看到的是主創們為電影版新改的歌詞:“

波多黎各,我一生的摯愛。還是讓她沉入海洋吧。

(Puerto Rico, My heart‘s devotion。 Let it sink back in the ocean。)”

那一瞬間,她感覺自己被拯救了。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在2021年版《西區故事》中,麗塔·莫雷諾迴歸出演了波多黎各裔老闆娘瓦倫媞娜

2021年的《西區故事》中,鯊魚幫不再採用清一色黑黝黝的化妝,波多黎各人在六十年後終於恢復了本來的膚色。

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理念是“尋找自己的身份”,“America”這首歌再度唱響:“生活在美國完全可以無憂無慮,只要你是個純種白人。(Life is all right in America, if you’re all white in America。)”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在美國,移民的自我身份認同在任何年代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議題。這一次,移民們不再藏在樓頂天台訴說美國的兩面,而是走上曼哈頓街頭,大聲唱出他們的境遇,各色的裙襬在紐約豔陽高照的道路上吸引了眾多目光。

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時代反覆上演,關於抗爭不平等、用愛戰勝仇恨的主題永遠都不會過時。

一首歌折射出時代變遷,幕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