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羨林之子季承

2009年7月11日,是一個令整個中國文壇都暗無天日的日子。因為就在這天,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的季羨林大師仙逝了。

而就在2010年5月,距離季羨林大師離去未滿一週年的時間。他的長子季承發表了一本新作——《我的父親季羨林》。

就在人們認為這是一本寄託著兒子對父親的緬懷與追悼的書作,從而懷著這種心情開啟此書時,卻震驚得發現書籍的封面赫然寫著:

“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說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父親的心是冷的,是廖寂的。”

人們常說“橫看成嶺側成峰”,每一件事情的發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呈現。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生活中的季承

人們眼中的季羨林是站在學術頂端的人,是小學課本中如沐春風、和藹慈祥的學者。

而在季羨林之子季承的眼中,父親則是一位廖寂無情的文人。也正是因為父親的無情最終導致季承與父親決裂長達十三年之久。

季羨林作為一位父親確實算不上稱職。

1935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的季承從記事開始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

因為季羨林在季承出生不久就離開了妻子和襁褓中的季承前往德國留學。

父親這個詞對於年幼的季承來說只不過是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概念。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承從小接受的認知體系中,完整的家庭並不存在“父親”這一概念。父親只不過是家中長輩口中的話題,只不過是牆上的一張照片。

童年季承父愛的缺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季承。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懂事的季承開始豔羨那些有父親在身邊的孩子。

季承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偷偷地幻想父親的形象、父親的聲音還有父親掌心的溫度。

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十二年,就在季承十二歲的一天,父親終於回來了。

季承至今還清楚記得,那天家中上下都在熱熱鬧鬧得為迎接季羨林的回來作準備。

母親的臉上也一直掛著笑容,他從未見過母親如此開心。

已經忘了具體是什麼時間,一個文質彬彬的男子推開了家中的大門。季承被家人拉著一起來到院子裡迎接離家十二年的父親。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一家合照

望著這個十分“陌生”的男人,季承有些不知所措。他本能地躲在母親的身後,但是內心卻緊張又歡喜。

緊張自己的生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角色,而歡喜自己終於和別人一樣有了父親的疼愛。

可現實遠沒有理想中的美好,回到家中的季羨林並沒有給與這個家足夠的溫暖,甚至可以說是冷漠。

季羨林與季承母親的結合是舊時代的產物,包辦婚姻讓本來中意妻子四妹的季羨林張冠李戴似的迎娶了現在的妻子彭德華。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與父親季羨林

這段往事令季羨林一直無法釋懷,這也造就了他對妻子和這個家庭的冷漠。

彭德華在家庭關係中一直扮演著一位賢良淑德的妻子角色,在季羨林去德國學習期間,她任勞任怨得操持著一家老小的起居。

季羨林在心底也念著彭德華對家庭的無私付出,對妻子懷有無限的尊重和敬意。

可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她卻遠不是季羨林心中那位紅顏知己,兩個人文化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交流上的鴻溝。

平日裡的季羨林與妻子幾乎無話可說。看著自己最敬重的母親被父親如此冷落,季承心裡也慢慢開始疏遠了父親。

父子兩人的嫌隙就這樣在一點一滴中產生了,但是生活中的矛盾卻遠不止於此。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的父親季羨林

季羨林熱衷於自己的學術,終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鑽研。對家中的一切事務卻不聞不問。

季羨林經常老早進入書房做學問,一直到深夜才出來。期間吃飯都是由母親送到書房門口,在兩人交接飯菜的時候也沒有過多的交流。

而母親則是早起晚睡,把家裡上上下下照料的事無鉅細,家中的所有髒活累活都由她一人承擔。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葬禮上的季承

望著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父親,再看看對父親百依百順的母親,季承對父親十分不滿的同時也對深深地為母親感到不公。

時間就這樣慢慢走過,季承也到了而立之年。

此時在北京工作的季羨林與老家料理家事的妻子處於分居狀態。

已經長大成人季承和姐姐季婉如曾多次暗示父親可否將母親近來北京生活。

但對於這件事,季羨林卻只丟下了一句話:“我和你媽沒有感情。”

在季承眼中母親之於家庭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若沒有母親對家無微不至的照顧,家裡完全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沒有母親的養育之恩,自己和姐姐也不會如現在一般長大成人。

作為這個家裡首當其衝的功臣,最後得到卻是一句如此冷冰冰的話語。母親的溫情仍舊得不到父親認可,仍舊遭遇著如此的冷遇。

對於父親這冰冷的態度,季承心中怨恨的種子就這樣生根發芽。

歲月並沒有抹去他對父親的不滿,反而兩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令季承最難以忍受的便是父親對家人的區別對待,季承在回憶中對父親的形容是“對家人不近人情般的刻薄”。

季羨林對待外人的態度和對待家人的態度簡直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之於外人季老永遠是一位樂善好施的長輩。對待外人的季羨林溫柔、和藹、熱心並慷慨。而對家人則是嚴厲、刻薄、冷漠並吝嗇。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羨林與妻子

每當家中有學生或者客人來拜訪學習時,季羨林總會笑意款款得招待,拿出家中最好的美味,泡家中最好的茶水。

對待學生的提問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面對不懂的學生也會溫和並且耐心地講解。

甚至對待來家這裡做活的工人,季羨林會如沐春風的拿出茶水和糕點,體恤他們的辛苦。

而面對有困難上門求助的人,一身“俠氣”的季羨林更是有求必應、一擲千金。

反觀對待家人,家人的待遇就不知要遜色多少。季羨林平日裡十分節儉,但是對家人的過分節儉也就變成了吝嗇。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晚年的季承

季承始終記得每逢過節家中購置的吃食季羨林都會存起來不捨得吃,而每次兒女提出想要吃這些好吃的時都會被嚴厲地訓斥。

別人送來的茶葉和食品季羨林也照單全收,統統保管在自己的房間,只是偶爾拿出來給家人嚐嚐。

直到這些東西因放置時間太久而變質發黴,季羨林才不得不拿出來與家人分著吃。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父親季羨林與季承合影

季承的姐姐作為女生換洗衣服比較勤,季羨林就呵責女兒洗衣費水太多,讓女兒出去利用街上的自來水洗衣服。

為了節省水費電費,季羨林不許兒女為他換洗床單被套,也不讓家人購置抽油煙機、洗衣機之類的便利電器,一切家務全由人力解決。

季羨林還特別吝惜對家人的花銷,有一次年幼的小孫女吵著問季羨林要一本《安徒生童話》。

這看似十分正常的要求卻使得季羨林大發雷霆,為此季羨林還與兒子激烈的爭吵了一次。

父親近乎極致的節約已經轉變成了吝嗇,而對待旁人的慷慨也深深傷了兒女的心,季承對父親的不滿與日俱增。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年輕的季羨林

此外,季羨林古怪的性情和執拗的脾氣也註定了他們的決裂。

平日裡季羨林對子女態度十分嚴厲,有些事情嚴苛得不講道理。

有一次季承的姐姐在文學上的一些看法與父親不同,季承作為旁觀者認為姐姐的看法頗有道理。

本以為這次父親會啞口無言,結果季羨林直接搬出長輩的身份來壓姐姐,完全無道理可言,只是讓女兒無條件的信服。

面對父親無理的充大的做派,平日裡子女只能無奈地對父親言聽計從。但是無論是季承還是姐姐季婉如都對此十分反感。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的一家

讓季承對父親反感的地方還有他的“表裡不一”。在季羨林的散文裡總會把事情描繪得過於唯美溫馨。

可在家人眼中那個真實的季羨林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散文與現實的差距也造就了季承對季羨林的反感。

每次看到季羨林此類書作的季承,都會對父親如此虛偽的藝術加工感到深深的厭惡。

讀過季羨林文學的人都會知道他有一隻自己十分喜愛的貓。在文章中傾情地描繪自己對貓的疼愛。

可現實之中季羨林在有貓之初可以說和貓是勢不兩立的仇家,在家中是見一次打一次。

雖說後來的季羨林在貓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託,但平日裡也是隻擼不養的狀態。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為季羨林過生日

貓的所有起居都是家裡人在照顧,季羨林只是歡喜時候拿來抱抱。而季羨林對貓的照顧與溫情也反襯了他對家人的冷漠。

季承時不時在想,如果父親能把對貓的溫情均攤給家人,家庭的關係就不會如此冷若冰霜。

對父親種種行徑的反感也讓季承對季羨林的成見與芥蒂越來越深。

即便是這樣,季承和父親表面上仍舊保持著一團和氣的狀態,可在他們的心裡早已有了一堵厚厚的牆。

可無論是吝嗇的生活方式還是古怪的性格都不足以讓一個兒子對自己的父親產生如此深厚的隔閡,最終走到斷絕關係的地步。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前來探望季羨林

兩個人或者說這個家庭矛盾的本源是季羨林對家人的冷漠。

冷漠到父子之間只能探討文學而不能交心,冷漠到父子關係更像一種朋友關係。

季羨林對家人的愛意甚至不及他之於家中的一花一草。在家人需要援手之時,季羨林永遠選擇冷眼旁觀。

母親以及家庭其他人員的患病,季羨林也會選擇無視。

在母親生病住院的日子,季羨林甚至都懶於去醫院看望,彷彿這個家中除了花花草草都與自己無關。

可季羨林忽略的卻是真真切切的血緣與長達幾十年的親情。

季羨林曾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表達過對家庭的厭煩和對子女的不滿。

如此冷然的關係讓家中的每個人與季羨林相處都好似身上裹著一層厚厚的保護罩,大家“相敬如賓”卻感受不到一絲親情。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法庭上的季承

這種家庭關係就像用積木搭起來高樓,時刻都岌岌可危。而摧毀這段父子關係的導火索則關於一盆君子蘭的爭吵。

1994年初,季羨林的妻子因年邁體虛病倒了。

兩週之後的一天,也就是1994年2月8日。季承和家中的保姆費了好大的功夫將母親平日打理的客廳收拾乾淨。

此時已是臨近春節,季承將家中打理妥帖為的是在母親出院之後回到家中給母親一個驚喜,同時也為家裡增添點年味。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新書《我的父親季羨林》釋出會上的季承

此時季羨林匆匆地走來,看著家人打掃出來的客廳直接選擇忽略,而當發現客廳物件格局變動的他直接火冒三丈。

季羨林劈頭蓋臉的質問季承:“我的花呢?!”

季承知曉這盆花,它是被樓上扔掉後父親撿回來養的一盆君子蘭。

季承和家人們深知父親對花的愛惜,為了在收拾客廳時不磕碰到這些花花草草,在工作之前就將它們轉移到了對面單元的大廳。

得知訊息的季羨林馬上去尋找,但並沒有找到。尋花未得的季羨林回來大發雷霆,厲聲呵斥:“誰把我的花扔掉了?”

因為一盆花的丟失父親如此焦急,而對家人卻是不聞不問。

季承望著父親委屈氣憤交加,一時間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賭氣回答道:“我把它丟掉了。”

這句話徹底引爆了正在氣頭上的季羨林,父子兩人開始激烈的爭吵。

“誰給你的權利在我的家裡丟掉我的東西?不要以為你是兒子我就要指望你給我養老!”

季承聽到這句話心如刀割,大聲說道:“我幾十年累死累活就在為你養老,你卻如此說我?”

“那是你自己樂意,你的心思最清楚,你那都是為了你媽,我們斷絕父子關係!”

一時間兩人把積壓在心底多年的憤懣全都爆發了出來,季承做夢也沒想到父親說出如此絕情的話。

也做夢都沒想到在父親心裡,自己的孝順敬重竟然是這種面目。季承一生對父親順從尊敬,但在父親眼中卻始終是個外人。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羨林葬禮上的季承

此時季承失望至極,本欲奪門而出的他被父親的秘書攔下。而此時保姆也找到了放在角落裡那盆君子蘭。

季羨林這才稍稍收起自己的怒火,也對剛才的口不擇言進行了一番檢討。

但是這次的矛盾卻沒有在根本上得以化解,兩個人的心裡都因此事結下了一個疙瘩。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羨林與妻子晚年合照

第二天的新年晚宴,季羨林賭氣拒絕出席。也同時取消了每年春節必舉行的家庭聚會。

直到後來在季羨林秘書的調停下,雙方僵持的關係才得以緩和。但這次的矛盾讓雙方的芥蒂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矛盾之後的生活依舊一成不變,季承仍舊每天伺候老人打理家事。而季羨林則也如往日一樣每天不聞不問,只是照顧自己的花花草草。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1994年12月4日,那天季承正在門外做活,季羨林突然走出門口。

站在門前嚴肅地對季承說道:“你很聰明,以後你就不要再來北大了。有些話等你母親去世之後我再找你談。”說罷轉身離去。

季承怎會不知道父親此話意味?

如今的季羨林一家上下全都居住在北京大學的朗潤園裡,而季承和北大除了這個家庭也再無更多的關係。

對於父親告訴季承不要來北大的話,只是委婉的逐客令罷了。季承呆在原地良久。

季承沒有想到父親竟然如此的決絕,就此父子兩人的關係正式宣告破裂。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和解的父子:季羨林與季承

而就在兩天之後,季承的母親因病離世。母親的離世堅定了與父親決裂的決心,就這樣季承搬出了季家。

可誰曾想這一次的決裂竟長達十三年。

季羨林對家人的冷漠大多來自於對婚姻的不滿,從而衍生出對子女的芥蒂與隔閡。

而季承對父親的隔閡則來自於父親對家人的冷漠以及毫無溫情親情可言的家庭關係。

兩個人的矛盾是在幾十年的生活中積聚而成,而固執的雙方都不願踏出本能讓事情發展更好的一步。

季羨林並不願融入這個家庭,面對兒子對自己的不滿也從沒有想過去挽回。

而季承面對對家人冷若寒霜的父親十分怨恨,對母親對家庭與父親的無私奉獻季承則深深的感覺憤懣與不值。

好在親情的堅冰最終迎來了和解。

十三年的分離讓父子雙方不但有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消化雙方的矛盾,也讓雙方更加客觀的審視自己的問題。

季羨林之子:75歲批判父親刻薄,母親住院不探望,將子女趕出家門

季承正面照

此時的季承已經年過半百,人生閱歷的增加已讓他沒有當年的氣盛,而對父親的怨恨也被時間所沖淡。季承最終選擇了釋然。

此時的季羨林多年的孤獨也讓他終於開始正視自己對家人的冷漠與刻薄。對兒子十三年間的決裂他選擇了原諒。

2008年11月7日,季承帶著自己的小兒子前來看望生病的季羨林,面對這十三年間的第一次看望,季羨林選擇了欣然接受。

雙方對過去的往事都選擇一笑了之。季羨林並沒有怪罪兒子十幾年間的缺失,季承也不再怨恨父親之前的冷漠。

季承陪伴著父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直到季羨林離世。

在父親去世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季承寫下了《我的父親季羨林》一書,讓世人瞭解一個不為人知的“父親”季羨林。

雖說常在下筆之時,仍舊還有一絲對父親冷漠的怨恨和對母親奉獻的不值與惋惜。

如此種種仍舊季承的心底仍舊不會選擇原諒,但是他選擇了釋懷。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