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南大吉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說我犯過許多錯誤,先生為什麼一句話都不提點我呢?王陽明問,什麼錯誤?南大吉就把這樣那樣的事情數了數,王陽明就回答,我說過了啊,我不說,你怎麼知道犯錯了呢?南大吉說,是良知告訴我的啊,王陽明笑了,那良知是誰說的?南大吉恍然大悟,是先生講的。

這就是說良知能幫助我們分辨善惡,而王陽明相信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質。這是從孟子“性善論”有所提煉,認為人的赤子之心是純粹的,摒除功利的,而你做的那些錯事壞事都是本心卻被私慾矇蔽才誤入歧途。這就需要“致”,“致”就是“為善去惡”的格物實踐,透過這種方法,恢復良知的本來面目。

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在這種性善論的基礎上,惡或許只是一種習氣,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內心迷失了,才丟掉了“仁義禮智”這幾種德行。王陽明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那良知具體體現在哪?我們可以從孟子的仁、義、禮、智四端心找一找答案,簡單地說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