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範墩子:長篇寫作對我的誘惑

青年作家|範墩子:長篇寫作對我的誘惑

範墩子,1992年生於陝西永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長篇小說《抒情時代》,短篇小說集《虎面》《我從未見過麻雀》等多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 何凱凱

在陝西這塊文化熱土上,誕生了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這樣一批接一批的文學大家,他們紮根腳下的土地,真情地描摹現實生活,塑造了像孫少平、白嘉軒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形象。這些人物身上都不約而同地鐫刻上時代的烙印,在時代浪潮的起起伏伏中敘寫著生命的讚歌。

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青年作家開始發力。90後作家範墩子生於斯長於斯,他在短篇小說創作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仍然感覺到一種不滿足,他希望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有所收穫。幾經刪改,新書《抒情時代》於近日上市。

青年作家|範墩子:長篇寫作對我的誘惑

這是範墩子的第一部長篇。在創作的8個月間,他停下了短篇寫作,也拒絕了不少約稿,“當我全身心投入進自己建立的小說迷宮中時,才真正體會到了敘述的快樂、酣暢和黑暗。”範墩子回憶說,“長篇對我的誘惑,在於每天都有東西可寫,思想上不會有太大的負擔,畢竟面對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是在荒野上一次漫長的跋涉,每天能做的,就只有耐心地推敲和打磨,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結束。只能慢慢地寫,慢慢地等。”

但寫到8萬字時,他覺得和構思相差太遠,就全部刪掉了。2019年暑期在家,範墩子想著無論如何也要克服內心的膽怯寫完它。“膽怯的原因,在於此前我尚未有過寫作長篇的經驗,用十多萬字的篇幅講述兩個人物的命運,對我確實充滿了挑戰。”近日,範墩子就新作《抒情時代》接受記者專訪。

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讀者

記者:長篇小說《抒情時代》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寫作的初衷是什麼?

範墩子:

講了幾個小城青年奮鬥的故事。小說裡的主人公楊大鵬,他從小就喜歡坐在樹杈上,眺望遠方的世界,他渴望去遠方讀書,離開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地方,後來他考上大學,留在了大城市裡……楊大鵬的身上,很大程度上,有著我自己的縮影。

書中另外的幾個人物,有去南方打工的,有留在鎮街上生活的,等等,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都有原型。作為作者本人,我反而很難用一兩句話將這個故事描述出來。

在寫這本長篇小說之前,我寫過一系列關於小城青年的短篇小說,但短篇畢竟容量有限,很難將人物的整體命運宏觀地表達出來,所以我一直想寫關於小城青年個人命運的一部長篇小說。我自己就是一個偏遠小地方出來的青年,我深知在當今社會小城青年的艱難,身邊外出打工的青年也不在少數,他們也在工作著,奮鬥著,他們也有理想,有遠大的抱負。這本書就是想寫寫這些人。

記者:為什麼會以《抒情時代》作為書名,這其中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範墩子:

開始寫時,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我們的秘密》。那時候,我雄心勃勃地想為小城青年或者鄉村青年寫上一本書,寫出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秘密,寫出他們在這個時代下的理想和困惑。寫到後半部分時,我忽然覺得這個名字太小家子氣,不能表現出青年人身上的理想主義色彩,便又想到了“抒情”二字,以此來表達他們身上的光輝。

總體說,書名的確是受到了王小波的影響。王小波著有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他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用《抒情時代》這樣一個書名,一來能夠表達我在小說中記錄時代變遷的一個想法,另外也是對王小波的一種致敬和緬懷。

記者:你講道,這部書寫到8萬字時,覺得和構思相差太遠,就全部刪掉了。這讓我想起了許多作家焚稿的故事。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情,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

範墩子:

自然是很難受的,畢竟寫了很長的時間。其實在寫前兩章節的時候,還是比較滿意的,從第三章開始,小說的節奏有點亂了,越往後寫,越偏離了之前總體的構思。

寫完後,我重讀了兩遍,確實不怎麼樣。如果一部長篇小說,連自己都無法說服,連自己都無法打動,談何打動讀者?我就全部刪除了。又等了幾年,又讓兩個主要人物反覆在心中閃現了兩年。直到2019年暑期,覺得構思成熟了,素材積累得差不多了,才開始正式寫了起來。

對一部長篇小說,我最看重的是它的結構,如果結構鬆散,再好的小說也是一盤散沙,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肯定是在看故事,但作家必須時刻想著如何用最穩定的小說結構,將故事定格在十多萬字甚或幾十萬字的篇幅當中。

記錄那些卑微的靈魂

記者:此前你尚未有過寫作長篇的經驗,用十多萬字的篇幅講述兩個人物的命運,重點在哪些環節上下了功夫?

範墩子:

素材的積累,細節的處理,結構的把握,人物視角的切換,這些都是我需要要注意的地方。我把這本書當成一本探索之作,希望能在寫法上展現出自己鮮明的風格,讓小說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鬼魅的敘述狀態當中。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警惕當前最流行的寫法。喜歡路遙的青年人很多,我也不例外,路遙的書,尤其是《人生》,我讀過好幾遍,我內心裡一直也想象路遙那樣寫上幾個青年人的奮鬥故事,但說實話,像路遙那樣全景式地再現當下熱氣騰騰的生活,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必須採用另一種方式講故事,要講得特別,講得更貼近青年人的內心世界,這就對我的寫作提出了巨大的考驗。

在寫《抒情時代》之前,我先後走訪了多個村莊和鎮街,重點翻閱了《永壽縣誌》,記了大量的筆記。寫作的8個月間,我耐心敘述有關主人公楊梅的一切,她的成長曆程,她的悲傷,甚至還有她的夢話和怪念頭,依靠著這些糾纏在一起的想法,我寫完了這本書。

記者:你的短篇創作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影響力,為什麼要“攻”長篇?長篇寫作的挑戰性在哪裡?

範墩子:

短篇小說是節制的藝術,寫的是生活的截面。短篇小說並不簡單,它更接近於詩歌,更需要懂得收放自如,是精緻的藝術品。我開始學寫小說時,寫的就是短篇小說,寫了好多年,也發表了不少,但我依然感覺短篇小說寫作的艱難。這樣寫下來,加重了自己寫作上的失望感,便動了寫作長篇小說的念頭。也可以說是換個寫作領地,以調整自己的寫作狀態。

當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時,我深深感覺到了長篇小說的艱難。沒錯,短篇和長篇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寫。長篇的艱難在於它是一場持久戰,作家必須長時間沉浸在小說的氛圍當中,如果連續間斷一些時間,之前醞釀好的感覺可能就會消失了,長篇寫作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但長篇寫作也有美好的部分,小說家林白曾講過這樣的話:“當一部長篇小說開頭,我就會安詳自在地眺望一年的時光,就像一個村婦,面對一屋的柴火,感到自己可以過一個踏實的冬天。”

記者:你近年的創作很多都體現了關中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性變化,這是來自幼時的記憶還是故鄉情緣?

範墩子:

我的寫作裡有明顯的地域特點,沒有辦法,我無法逃避這塊地方對我的影響,但這並不是全部,我希望讀者能看到我的特殊性,能看到我在敘述上的叛逆。我是一個隨時把童年記憶和故鄉記憶攜帶在身上的人,童年記憶為我提供了一個審視現實的參考體系,包括過往的,當下的,未來的,城市的,鄉村的,在今天寫作,誰都無法逃離這些現實。

我是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90後,很小的時候,就和家人一起在縣城裡賣西瓜,中學階段,我很多同學南下打工,那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多年後見到他們時,發現他們的臉上都比我多了一份滄桑,我不知道他們在那樣的青春年紀裡,經歷了怎樣的挫折和磨難,因而一直以來,我都想寫這些邊緣青年的心靈世界。我並沒有想過用小說表達什麼地域文化,我只希望我的寫作能緊貼現實,與時代共振,能夠發現那些被眾人所忽略的人物和事情,能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下那些卑微的人物和卑微的靈魂。

找到更貼近當下的表達方式

記者:近兩年,許多90後作家都推出了長篇小說,能否談談你在創作理念、敘述策略和人物構思方面的特點?

範墩子:

最大的90後已過了30歲了,張煒發表《古船》時,也就30歲。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很多經典作家推出自己的長篇小說時,差不多就在30歲前後,現在的90後紛紛推出長篇,並不奇怪,這是寫作上的自然規律。

對我自己而言,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著極高天分的作家,所以就必須前期準備一些資料和素材,提前將自己想到的細節記錄下來。從人物的角度來說,我試圖透過真實的敘述,達到刻畫出理想人物的目的。人物是長篇小說的靈魂,一部長篇小說,如果沒有刻畫出一兩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我覺得這部長篇就是失敗的。

這本書更考驗我的其實是小說的寫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寫法,大多青年作家都希望在寫法上有所改變,希望能找到一種更貼近當下的表達方式。關於這本書的結構,我想了很久,之前之所以將寫好的稿子全部推翻重寫,就是因為對小說的結構不滿意,結構是小說的骨架,也是技術層面上的東西。

這本書是我的真情之作,它的確凝聚著我諸多的真情和血淚,用心的讀者定然是可以窺見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