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杖: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鐵尺: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鈀: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啄:

屬於戈類兵器,主要流行於先秦時期的西南地區,僅具有啄擊功能,晉代未見記載,但唐代又成為騎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時期為青銅質地,用銎孔裝柄,啄體較戈援窄,長約25CM。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針刺類:

(1)八卦龍形針:武當兵械的一種。以鋼鐵製成,中間粗,兩頭細而尖,成圓錐體,中間有一鐵環鉚連,使用時套於中指,餘四指可緊握,也可鬆放,拔動鋼針使其轉動自如,用法有如峨嵋刺相似。

(2)峨嵋刺:短雙奇生兵器,又稱峨嵋對刺或雙鋒撾,原為水戰中使用的暗器。可在水中作刺殺或潛入水底鑿穿船底之用,後改為陸上應用,長約一尺,兩頭細中間粗的錐形體,頭略扁,呈菱形帶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鉚一鐵釘,釘子可在孔中靈活轉動,釘下有一鐵環與之相接連。練時中指套於鐵環中,餘四指緊握刺身,當四指放開,運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動,可快速轉動。演練時雙手各執一刺,擊法有刺、穿、挑、拔、扎、架等。

(4)針棒:短雙器械,形如峨嵋刺,長約八寸,鐵刺。中間粗兩頭細。中有一孔,由鐵釘與環連線。一端為尖錐體,一端為圓環形體,環為扁平狀,用時中指穿入環內,手一搖,針棒隨之轉動,用法如峨嵋刺。

(5)月牙刺:小雙械的一種。護手兩頭有尖刺。護手前有鉞似月牙形,舞練時雙手群執一把。

八卦風火輪

風火輪又名“環”,古兵器。用金屬製成的圓環。圓環的直徑約為25釐米,環外緣大部有刃,並有一握手處。屬雙器械,較重身法變化,在實戰中以*身近戰和鎖釦敵方兵器為其主要。主要技法有輪、砸、套、帶、格、壓等。常見的有乾坤日月圈、月牙圈、雙環等。八卦風火輪也是小雙兵械的一種。輪裡有半圓護手,輪邊有四個突出小彎角。說起來,八卦系統所有器械,不管是刀、槍、劍、戟,練法都體現隨走隨變、械隨身走、身隨步換、勢勢相連的特點。而八卦門獨有的鴛鴦鉞、風火輪、判官筆等短小的雙器械,更是體現了八卦拳種的精髓。全國不少的八卦門派都有傳習此技。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子午鴛鴦鉞:

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子午鴛鴦鉞是短兵器演練,演練起來千變萬化,具有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價值。

子午鴛鴦鉞是由清代董海川所創,又叫“日月乾坤劍”。鉞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

此兵器練法與眾不同,它步走八方,運動中求變化,並隨心所欲,變化萬端,易攻難防。主要招法有:青龍返首、獅子張口、腦間掛印等獨特方法。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民間武術經典套路。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套索: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製,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絃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鏜:

中國古兵器。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槍發展而來的,茅元儀《武備志》載:“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钂柄,柄長六至七尺。钂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鉞,一種古代的漢族武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在於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藝全書》載: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杆比斧杆約長50釐米。此外,還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稱為鉞。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故從文人撰寫《史記》記載的“兵器”之說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鉞象徵征伐。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鉞作為禮兵器,出現於早商,是許多貴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到了西周時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但做為一種兵器,經過不斷的改進,唐宋時期仍是一種主要的步兵武器,並有一箇中興過程。視斧鉞與刀劍同等重要,對鉞的形制有所改進,強調其功能作用,刃部加寬,持柄加長,便於操持,有利砍殺,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期間的戰爭物件,來自北方民族鏢悍的騎兵。對付騎兵,長柄斧鉞又有意想不到的優勢,上砍騎兵,下砍馬蹄,以步戰取勝。據傳南宋大將王德,在一次與金兀朮的戰鬥中,兀朮以鐵騎排成強大陣營,王德則指揮兵馬手持長斧排山倒海衝向金兵,專砍馬腿,金兵大敗。以上戰例足以看出長斧在對抗騎兵隊的戰鬥中所顯示出巨大威力。

中國古代幾種罕見的冷兵器,你認識幾種?

宋以後,鉞斧做為兵器基本上退出戰爭兵器序列,鉞做為一種象徵意義,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場合還有所保留,或者作為一種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則做為一種生產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並且不斷改進,其砍、削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沿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