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貨潮品”到“全球零食”

從“國貨潮品”到“全球零食”

□本報記者 王昺南

美食家蔡瀾說過:“愛吃的人,享受食物的人,值得交往。”在業界同行眼中,衛龍食品的創始人劉衛平就是這樣的人。

22年前,他從湖南平江出發,憑著一股對美食的熱愛,隻身來到了國家食品名城漯河,與雙匯、南街村等中國馳名品牌毗鄰而居。面對食品行業的百舸爭流,衛龍食品緊緊圍繞“中國味道”做文章,上演從“國貨潮品”到“全球零食”的跨越之路。

圈定中原,只因“國人廚房”

漯河,是一座靠食品工業起家的城市。如果說河南是“國人廚房”,那麼漯河便是“國人廚房”的核心。

也許沒人相信,劉衛平選擇漯河,僅僅源於一張地圖。

起初,劉衛平考慮了幾個城市,但這幾個城市都比較偏,不在交通主幹線上。於是,他就找來一幅地圖,沿著交通主幹線劃了一下,圈定了鄭州和漯河。“之所以最終選擇漯河,是聽說那邊食品企業非常多,特別是有個雙匯。大家都知道,雙匯火腿腸做得非常好,我也要去那裡。”劉衛平坦率地說。

劉衛平清晰地記得他來到河南的日子。1999年8月4日,來自將軍之鄉的劉衛平,像家鄉的前輩們那樣,憑著一腔熱血,一路向北,從平江到長沙,從長沙到鄭州。1999年8月5日凌晨3時,2153次列車到站,劉衛平首次從鄭州踏上漯河的土地。

不過那時候,他還沒有確定要做衛龍辣條,只是想帶著母親傳授的醬幹手藝闖闖,麵粉是重要的原材料,盛產小麥的中原地區成了他創業的故鄉。

躥紅背後,原是“解壓神器”

剛創業的劉衛平是老闆也是夥計,採購、製作、送貨全都幹。每天早上5點不到就去進貨,晚上12點還沒收工。即便寒冬臘月,劉衛平也推著三輪車在漯河的大街小巷吆喝,“賣辣條,好吃的辣條!”

慢慢他發現,又鹹又甜又辣的辣條,主力消費人群是80後、90後。它具備一種魔力:一拿起就停不下來。

現在來看,事實上這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甜味讓人保持心情愉悅,而鹹味、辣味有助於抵禦焦慮和悲觀情緒。這類年齡層消費者已經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面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因此,辣條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食品,更是情緒撫慰佳品。

生產樂事薯片的菲多利公司首席科學家林義山曾說過,人可以一兩天不吃甜食,但絕對不可一天不吃鹽。鹽所引發的“無意識進食”,也是薯片公司賺錢的秘訣之一。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衛龍辣條。

精準定位市場消費群,劉衛平拿著手工作坊裡賺到的“第一桶金”,註冊了商標,“衛龍辣條”正式誕生。

走出國門,做好“中國辣條”

這種神奇的面質食物,有韌性,有嚼勁,麻辣偏甜,不僅活躍在小朋友與年輕人的購物車中,也活躍在網際網路的段子與表情包裡,還頻頻衝上熱搜。

原因是,根據相關平臺數據,2020年下半年,衛龍辣條出口額同比增長超120%,出口至16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購買辣條最多的國家依次為日本、新加坡、韓國。外媒紛紛評價,繼老乾媽之後,又一美食走出國門。

消費品牌就是消費人設。劉衛平說,衛龍辣條就是靠著低端食品的高階化線路,把一包五毛錢的辣條做成“國貨潮品”,代言“中國零食”,賣出了十幾倍的價格和幾十億的銷量。當品牌成為過目不忘的鮮活生命體,也就成功了一半。

“中國零食”要有“中國質量”,極致才能出精品。衛龍食品科研團隊堅持對年輕人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他們的口感、味道、價格敏感度等方面,並充分考慮使用者不同食用場景,對產品形態和包裝不斷變革。

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的思維。近年來,三隻松鼠、鹽津鋪子、良品鋪子等新零食品牌崛起,並逐漸由單一品類向多品類延伸,低門檻、高毛利的衛龍辣條,自然也在拓展範圍內,不斷拓展上下游產業鏈。

“消費都升級了,更何況辣條。”劉衛平的目標是將衛龍辣條系列產品,打造成為“全球零食”,讓世界愛上中國味。

作者:王昺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