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文丨藍媒匯財經,作者丨嶽輕,編輯丨魏曉

2013年底,雷軍和董明珠兩人入選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在編導的撮合下,兩人像2012年馬雲與王健林一樣打了個賭——以五年為期,賭小米的營收能否超過格力。

那個時候的小米有著國內最領先、最新潮的營銷策略,就像密室中潛心修煉的少年,秘籍在左神功在右,只初出江湖就名揚天下。而格力有董明珠一手搭建、業內公認戰鬥力強悍的經銷商系統,猶如不動如山、撼大催堅的掃地僧,孤獨求敗近二十年。

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網際網路銷售與傳統銷售模式的巔峰對決。外界普遍預測,以小米的增長速度,五年之後雖敗猶榮,但格力只要不是大勝就臉上無光。所以董明珠一張嘴就把賭注提到10億,確實有點以大欺小、以勢壓人的味道。甚至進一步說,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到十年,按照雙方目前的增長速度,小米穩贏。

只不過一年半之後,人們就明白董明珠為何底氣滿滿了——2015年3月,藉著全民造手機的風口,董明珠首次對外宣佈格力將進軍智慧手機領域,並於同年6月釋出第一代手機產品

鐵娘子的意思很清楚,你小米玩的無外乎硬體混搭、軟體研發,我格力一樣玩的轉。但在格力的核心業務空調製造上,你小米就差得遠了。

既然決定做手機,那就要有核心賣點。在其他硬體都大差不差的情況下,董明珠盯上了一項新技術——珠海銀隆公司在對外招投時曾透露過,公司最尖端的新能源電池採用了鈦酸鋰方向,能夠滿足急速充電的需求,如果應用在手機上的話,5分鐘即可充滿,且電池壽命在50年以上。

什麼叫天作之合啊?

01

時間撥回2008年。

那一年國內發生了太多大事,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以及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從資本市場到實業大佬,無數人下場落子只為博一個未來的“可能”。

這些人當中,有一位初中學歷、汽修工人出身的小老闆。為了趕上這波紅利,他不惜賣掉手上最賺錢的汽車美容保養公司和部分地產專案,並豪賭買下一家新能源公司和一家電池廠,一舉邁入新能源汽車的門檻。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這位小老闆就是魏銀倉,其所創辦的公司叫做銀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不負父母“金銀滿倉”的期盼,200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式拉開序幕,政府開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隨後的幾年中,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陸續頒佈政策,按照補貼標準,一輛長度在6至8米的電動中巴車,可獲得補貼竟高達60萬元。

2011年7月,靠著補貼大賺特賺的魏銀倉以51%的持股入主了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企業奧鈦,靠著奧鈦的技術儲備,魏銀倉終於有了一張可以拿出去吹噓的門面,即鋰電池材料智慧財產權。

次年,銀通收購珠海廣通汽車,並藉此獲得了客車生產資質。2013年,在石家莊、邯鄲兩個產業園先後落成投產後,銀通正式改名為銀隆。

享受到時代發展紅利的魏銀倉,可能一開始確實是想要幹些實事兒的。但是一方面當時新能源技術的投入實在過高、錢扔進去水花都聽不到,而且市場較小、生產出來的客車鮮有人問津。另一方面每年高額的財政補貼著實讓人眼熱,鋌而走險騙補貼就成了必然。

2013年,魏銀倉和銀隆另外一位大股東孫國華透過聯手,私下將政府給予的1。1億元財政補貼轉至個人控股的單獨賬戶,開啟了長達五年的騙補之路。

款項被魏銀倉私下截留之後,銀隆隨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落。據銀隆的投資方、普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春泉回憶,同年,銀隆就陷入了“發工資都困難”的窘境。

假惺惺的魏銀倉一邊以銀隆的名義頻繁對外招投,一邊加緊蛀空銀隆——2014年,銀隆以4。99億元的價格向一家名為“格銀”的公司購買了一批裝置。而實際上,“格銀”的法人叫譚偉平,是魏銀倉的妻妹,“格銀”這家公司也沒有生產線,採購裝置純屬子虛烏有。同樣是2014年,銀隆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了多份工程合同,共向該建築公司支付了1。7億元工程款。幾年過後,這家建築公司根本沒有施工,而是將當初1。7億元的工程款,原路返還給了魏銀倉、孫國華等人。

原本銀隆的故事到此就該結束了,甚至在新能源車泥沙俱下的大環境中,魏銀倉或許還能逃過法律制裁,維持住最基本的體面。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偏偏是魏銀倉最不抱希望的對外招投,突然開花結果。

2016年1月,魏銀倉等來了渴望造手機的董小姐。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同年8月,格力釋出公告稱,擬作價130億元收購銀隆100%股權。原本這是一樁皆大歡喜的生意——董小姐實現手機夢、魏銀倉套現走人、格力股東們享受股價上漲。但是格力玩了一手騷操作,即本次收購銀隆的130億,其中97億將以配套融資的方式進行特定增發,增發價為每股15。57元,相當於那時候的股價打7折。

訊息一出,格力的中小股東們立即不幹了:拋開銀隆值不值130億不談,在那個補貼即將退出新能源車行業的背景下,你董明珠還想入場接盤,就是對中小股東的不負責。再說格力的股價都跌到這個份上了,也沒見公司出臺像樣的維護措施,那股民們的利益誰來保障?

2016年11月,格力收購銀隆一案,最終格力股東大會上被否決。

據多方媒體報道,此次股東大會上傳來很多董小姐的“金句”:

格力沒有虧待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

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

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

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麼多?

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

你應該聊這個企業能不能發展100年。應該研究這個東西,才真正有價值。

你投資格力,千萬不要跟我聊股價什麼的。

隨後,網上甚至還流出一段董明珠訓股東的影片,稱在董訓完股東之後,股東集體去國資委要求聯合罷免董明珠。更耐人尋味的是,董明珠隨即被珠海市國資委證實已不在格力集團任職,但仍在格力電器擔任董事長兼總裁和法定代表人。

鐵娘子什麼時候受過這委屈?表示帶不動這群菜B的董明珠決定自掏腰包。在股東大會一個月後,銀隆對外宣佈完成了第三輪融資,董明珠以10億元拿下銀隆7。46%股權,並在後續兩度增資,將股權增至17。46%,一舉成為銀隆第二大股東。而萬達、京東、中集集團等4家企業也和董明珠同時入股,成為銀隆股東之一。

02

董明珠的強勢進駐,讓銀隆一下變得光彩璀璨起來。

先是董明珠自己頻繁為銀隆站臺,並且毫不避諱自己的身份,牽頭簽訂銀隆和格力200億的關聯採購協議。後來是2017年5月,銀隆在廣東證監會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最後是中信銀行大手筆的給予銀隆200億元授信。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這種飛一般的發展速度,著實驚呆了此前抗拒收購的格力中小股東,也得以讓董明珠狠狠出了一口惡氣。而對於入股公司後的種種弊端,在董明珠看來不是問題——銀隆正在從一個家族式企業轉變,財務、經營、管理只是需要加強罷了。於是當年6月,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銀隆啥都不缺,只要有時間,她甚至可以“再造一個格力”出來。

烈火烹油之下,連一直從公司掏錢的魏銀倉都被誘惑了。

2017年,他以高昂利息拆借了17億元,將手中的公司股份增至25%,加上其一致行動人,計持有約35%的銀隆股權,只靜等公司上市後能蛋糕能分塊大的。甚至為了深度繫結董明珠的光環,他不惜退居幕後,營造出格力系全盤入主銀隆的假象。

萬萬沒想到的是,雷炸的讓所有人猝不及防。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2018年1月,公司供應商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裝置有限公司以拉橫幅的方式向銀隆討要7227萬元貨款,徹底揭開了魏銀倉留下的諸多黑洞。

隨後短短几天之內,銀隆相繼被爆出12億逾期債務、資金鍊斷裂、供應商討債等問題,皇帝的新衣被扯的乾乾淨淨。

雷霆震怒的董明珠顧不上回應外界“格力全盤接手銀隆”的傳言,轉而挨個遊說銀隆股東,要求公司中止上市輔導。理由很簡單:中止的話未來還有機會上市,而不中止的話,可能大家就要進監獄了。

但這話說服不了魏銀倉。相比投資人,親自給銀隆挖坑的他更清楚公司光鮮靚麗的外表之下是何等糜爛。原本指望IPO打撈一筆、甚至不惜揹負鉅額貸款也要增持股份的他,根本不可能放棄這最後的逃離線會。

據媒體報道,2018年2月,魏銀倉透過孫國華向董明珠施壓,提出三點訴求:要麼董明珠收購他手中所有的股份,要麼立即啟動上市計劃,要麼他收購董明珠所持股份、再找一個冤大頭。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鐵娘子最終還是妥協了。

03

董明珠給了魏銀倉最後一次機會,即聯合其他股東,以134億的估值收購魏銀倉所持股份。

從隻言片語的訊息來看,魏銀倉當時是接受了這一收購方案的。只不過恰巧在這個時候,華融國際向銀隆發來一封催款函,函中直指魏銀倉侵佔本應還給華融的3。75億現款。

這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018年11月13日,珠海銀隆官方宣告稱,該公司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公司原董事長魏銀倉和股東孫國華涉嫌透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公司方面已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相關機構已正式受理。

魏銀倉隨後反擊稱,“已經起訴董明珠,相信法律公正”。但可笑的是,指控理由卻是“損害上市公司格力電器及其股東利益”。

更厲害的是,當孫國華被刑事拘留、珠海市方面對魏銀倉進行傳喚調查時,卻發現他早已遠渡重洋定居,連國籍都一併變更成美國。

一時間輿論譁然。

2020年7月到10月,銀隆新能源股權五次登上阿里拍賣網,累計拍掉2410萬股,成交總價近7個億。

這一筆股份正是魏銀倉所持有的、被法院凍結的一部分。拍賣款項將用於償還供應商、銀行及資管的欠款。

至此,銀隆徹底成為董明珠身上的汙點。每當銀隆因成為被執行人登上新聞,輿論總不忘拉出董明珠,唏噓其被坑被騙的故事。雖然董明珠多次對外表示,“堅決不後悔,覺得很值得”,外界也不免將其當做董明珠的任性與一意孤行,隨著銀隆的窟窿越來越大,董明珠要買的單也會越來越多。

遲到的格力,遲來的銀隆

一場幻夢,起於手機,終於新能車。

風起2020,新能源車突然成了舉世無雙的香餑餑。華為、小米、恆大、360、百度紛紛下場,試圖爭奪下一個萬億市場的話語權。二級市場上更是沾點新能源的邊兒就更備受資本追捧,儲能、造車、軟體輪番上攻,上演一出罕見的財富盛宴。

等資金連各種細分領域都炒完之後,才發現角落裡還有一張根正苗紅的新能源車概念公司——估值一度達到500億的銀隆。

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公告稱,公司透過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3。36億股股份。同時,董明珠將其持有的銀隆17。46%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託公司行使。交易完成後,格力電器將持有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控制47。93%的表決權,銀隆將成為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

有媒體將這一競拍結果形容為“董明珠終圓造車夢”。暫且不談這夢是真是假,只是機緣巧合之下,董明珠和格力又一次站在了風口上。

可是新能源車的紅利已至末尾,銀隆來的終究太遲了。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讓無數格力股東感到遺憾的是,在格力收購銀隆流產兩年後,新能源車板塊當之無愧的一哥寧德時代才正式登陸創業板。那麼假如當年收購成功了,銀隆是否還是今天的銀隆、格力是否還是今天的格力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