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東漢時期,孔融的後裔在魯國有很多人,他們分別是誰?

下面,請看筆者細細分析。

在《後漢書?孔融傳》中,開篇介紹孔融是: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看到了吧?原文並沒說他是“二十世嫡孫”,他這種“二十世孫”,當時在魯國估計還有一大堆。

例如在《孔廟禮器碑》的碑文中,記載了在東漢永壽二年(156年),孔子後人在地方政府的組織下,一起捐錢修繕孔廟的故事。最後按照慣例,把捐錢的人物名字記錄在上,其中就有很多孔家後人的姓名。

對了,其中還有孔融的父親孔宙的大名。

由此可見,在東漢時,孔子的後裔在魯國有很多人,這些後裔中的嫡系子孫,也就是宗族大支,在兩漢時期,都是養尊處優的存在,一直傳承到現代。

孔子的兒子是孔鯉,孫子孔伋,曾孫孔白。孔白則是三世孫。筆者就單單來介紹從漢到唐這段時間,孔子的嫡系傳承吧。

在《後漢書?孔僖傳》中,就簡單列了一下東漢的傳承情況:

王莽時,十五世孫孫均封褒成侯;

光秀帝時(37年),十六世孫孔志繼封褒成侯;

和帝時(92年),十七世孫孔損徙封褒亭侯;

十八世孫孔曜;

十九世孫孔完。孔完大約在獻帝初(約190年)逝世,大概是因為戰亂的緣故,朝廷無法安排侯爵繼承事宜,所以侯國處於“國絕”狀態。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國絕”和“國除”,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國絕:王侯逝世,繼承人必須得到朝廷登記認可,並派使者前往封國進行新的封拜儀式,才算完成法理繼承。即使有王侯繼承人存世,沒有完成這個儀式,都不能擅自宣佈繼位。因此被稱為“國絕”。

國除:王侯因獲罪被剝奪爵位,或王侯逝世後沒有合法的繼承人得到朝廷認可,最終朝廷將封國廢除,重新劃歸地方政府管轄,稱為“國除”。

唐章懷太子李賢在《孔僖傳》做注時補充了從魏晉到唐代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封二十一世孫孔羨為崇聖侯;

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封二十三世孫孔震為奉聖亭侯;

北魏封二十七世孫孔乘為崇聖大夫;

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封二十八世孫孔珍為崇聖侯;

北齊時,封三十一世孫(孔某)為恭聖侯;北周武帝時,改封鄒國公;隋煬帝時,改封紹聖侯。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孔德倫為褒聖侯。

從史書中統計的孔子後裔情況,可見在東漢末年,孔融在世時,孔子嫡孫是孔完。

孔完是十九世孫,和孔融的父親孔宙是平輩。

孔完死了,後人孔羨未能及時得到朝廷策封認可,處於國絕狀態。

從封侯制度上看,孔羨必須要等到朝廷的繼封認可。

從宗法制度上看,孔融並非孔子嫡系,和嫡系孔羨是兩家人了。何況兩人的血脈遠近在史書上也難以考證,倒是後世流傳的《孔氏世系》有提供佐證:

孔融是在建安十三年五月(208)被東漢朝廷定罪誅殺的。

禍端是孔融一直與曹操不對付,明面上阻止曹操專權,暗中還取笑曹操,這讓有心在冀城獨立專權的曹操非常不滿。於是曹操安排孔融的仇人郗慮擔任御史大夫,指使府中擅長寫文章的路粹給孔融羅織罪名,最後把孔融給判了棄市(在市場斬首給百姓觀看)。

孔融的妻子和孩子一同被誅殺,他兩個孩子還留下了“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典故。

“孔融案”只牽連到他的家人,並未影響孔子嫡系子孫,所以二十一世孫孔羨安然無恙;而且,因為兩漢時,整個社會尊崇儒家的緣故,孔子嫡系後裔的神聖性在此時已經形成。

何況曹操只是想除掉孔融而已,絕無可能去動孔子嫡孫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