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雲第一股"青雲科技:解決更多傳統企業上雲、數字化轉型難題

日前,北京青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雲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股票程式碼為688316,成為“中國混合雲第一股”。作為創立9年的企業級雲服務廠商,青雲科技透過在國內率先佈局混合雲,並以“公私統一架構”一路領跑,成為競爭激烈的雲市場中佼佼者。

"混合雲第一股"青雲科技:解決更多傳統企業上雲、數字化轉型難題

青雲科技董事長兼CEO黃允松被問到關於競爭的問題,他表示,按照主流的分法,雲計算可以分為IaaS、SaaS、PaaS三大類,不同廠商的定位一般是IaaS+PaaS,或者是PaaS+SaaS。青雲科技定位是IaaS+PaaS領域,主要做社會的戰略大行業裡面最頭部的客戶。

在離開IBM實驗室開始創業時,黃允松的很多想法都來源於Gartner每年的報告《Global IT Spending》。透過報告得知,企業IT支出平均每年大概是3。6萬億美金,其中金融服務業IT支出最多,佔比是22%;其次是能源、交通和製造,佔比約20%。所以在青雲科技早期的決策裡,做雲計算就要優先做銀行,銀行每年在IT的投入極高,拿到一個專案就能支撐公司生存並且盈利。

正是如此,2014年青雲科技持續拜訪銀行金融業的頭部公司,直到在當年年底拿下了招商銀行的專案需求。往後又陸續拿下了中國銀行、華潤創業、泰康保險、九州證券等各企業的私有云專案。在後來的採訪中,黃允松向媒體感慨:“挺到2017年的時候,我就確信青雲不會倒閉了。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我的雲計算上跑著金融企業的核心資料和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14年時銀行IT部門還處於整個系統架構中的邊緣位置,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銀行、金融對於軟體和資訊科技的需求,眼下正不斷走上高位。

根據IDC報告資料,2019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總規模約為425。8億元,與2018年的343。7億元相比,同比增長23。9%。預計到2024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達到1273。5億元。

行業利好下,再考慮銀行客戶對IT服務商具有很強的黏性,這種黏性必然有利於廠商為其提供長期服務。

根據資訊,基於金融等行業使用者的高粘性,青雲科技的雲產品留存率隨著產品不斷成熟最佳化而逐步提升,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雲產品留存率分別為19。32%、30。38%、38。37%及57。41%。

當然不只是在金融行業是這樣,包括與江蘇交控資訊中心在高速公路場景下的雲業務合作,青雲科技已經有很多面向的細分領域。

而行業中絕大多數的傳統企業,儘管認可上雲、數字化轉型在宏觀理念上的正確性,但由於有太多過去的東西,不管是裝置還是系統,在資訊化改造過程中如何兼顧過去,使其融合到新的平臺上,這是影響客戶決策和行業應用推進的關鍵難題。

正是因為這樣,雲計算還沒有完全滲透進傳統行業,很多數字化改造的工作只是剛剛開始,是以試點的形式在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能認為所有玩家都在同一個賽道,內卷得你死我活呢。

青雲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對行業又將產生哪些意義呢?

其實從去年4月在上交所申請科創板上市,到9月完成交易所過會,再到今年2月完成證監會的註冊,2021年3月16日,嚐遍百般滋味,青雲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

特別高興的人除了青雲科技自己,還包括了艱難地從事著科技研發領域的科技公司的CEO們和他們的投資人們。

2月出註冊公告那天,黃允松的手就沒有離開過手機,從晚上6點鐘不到,一直持續到11點半左右,無數的祝賀訊息湧到螢幕上來,讓他那天處理了比春節拜年訊息還要多的資訊量。

甚至還有個上海的投資人興奮地打來電話,告訴他說先不考慮退休了,要準備再募一筆錢,接著投專案……

或許,青雲科技的上市對堅持在資訊科技產業的人來說也是一種正向的促進。

因為從成立第一天起,這家公司從公有云做到了私有云,做到了混合雲,甚至還常常被拉到和目前市場上最大的雲計算巨頭、在美股上市的雲計算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的另一家獨立雲服務商等等做比較。

但青雲科技也不怯於“戰爭”,事實上,在今天能成功上市,擁有600人的員工規模,可以證明它在這個領域做的還不錯。

當然,沒人能為未來的發展狀況立下一個確定的走向。黃允松的確也坦言他作為一個地道的碼農,寫程式碼、搞設計還是蠻厲害的,但是做商業一般。為此從去年3月開始,青雲科技進行了一些改革,未來也將進行更多商業方面的改善與探索。

但無論如何,從事雲計算這樣的領域,快人快語的黃允松反覆說的還是:“我們這種幹底層碼農的,最渴望看到的就是偉大的專案、偉大的創造和恰當的、正確的激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