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搶專案有多拼?有人一次投兩輪、有人押上買房款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馬慕傑,36氪經授權釋出。

不會搶專案的投資人大機率不是一個好投資人。

這年頭,沒點絕招是真不好混。

即使是站在職業金字塔尖上的投資人,為了搶到好專案,也得搬出十八般武藝,厚著臉皮極力討好專案創始人。抬高估值、壓縮投資流程、不盡調就打款、拿著TS去創始人樓下蹲點……現在看來,這些方式都太普通了。

圍觀整個一級市場,投資人使出的招數可遠遠不止於此。用一句時髦點的話——不會搶專案的投資人大機率不是一個好投資人。

那麼,對於資本簇擁的企業方來說,什麼招式最奏效呢?反正高估值已經不是什麼大誘惑。以結果導向,某種意義上,一旦企業能夠被機構輪番爭搶,其估值勢必就不會太低。

關於投資人如何搶專案這個話題,投中網與四位行業人士聊了聊。為了搶到好專案,投資人們究竟使出了哪些殺手鐧?

鎖定獨家,讓其他機構沒有進場機會

某VC投資人

對於市場公認的好專案,機構們的爭搶手段真的非常狠。

除了抬價、縮短投資時間之外,還有一些機構還會採取鎖定獨家投資的方式。比如某些投資機構、FA等會與專案方融資負責人擬定“桌下協議”,達成對專案鎖定的目的。

雖然很多企業都不太願意走這條路,但碰到那些估值給的超高、投後資源等各方面都很強的機構,有些企業就索性欣然接受了。

在抬高估值這方面,在我們看來有些機構的確太過激進了。比如我之前碰到一個專案,剛出來融資時的估值不超過3億元,最後以8億元的價格完成了融資。

諸如類似的現象,我們內部稱為這是“惡意”抬高企業估值,從而讓其他機構無法使用價格戰取勝。說到底,公司的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我們並不認為這種抬價行為是理性的。

但為了應對市場變化,更順利地搶到合適專案,我們內部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們現在只能做到把內部流程簡化,儘快出TS。以前走完流程需要兩個月,現在基本都能在一個月之內close。

伴隨那些大PE、頭部基金紛紛殺入早期,在專案端,中小機構面對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在夾縫中求得生存:要不就選擇相對沉在水下的專案,不追市場最Top,要不就趨向更早期。

有的提前打款,有的一次性做完兩輪融資

某科技企業創始人

2021年開年,我們close掉了一輪融資。當時,有一家機構沒有跟進來。但就在這一輪已經結束之後,這家機構以翻倍的價格直接跟我們談的可轉債方式,提前把資金打到了公司賬上。

本來我們的計劃是三個月之後再融一輪,到時再決定讓這家機構進來。但對方的意願很強烈——不想等那麼久了。

作為企業方,對於機構爭搶份額這件事,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特別是在融資之前,每週都會有十幾家機構找過來。為了讓融資效率更高些,我通常都會讓第三方機構先行幫我們篩選一輪。

此外,還有一些機構會主動找上來,拿著TS跑到我們辦公室。起初,我還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找的多了,我們有時候也就習慣了,該拒絕的時候就會果斷拒絕。

我們這個賽道實在太熱了。我知道一家專案被爭搶的更瘋狂,為了平衡各家機構的情緒,最後這家企業一次性做完了兩輪,兩輪投資方同時打款,後一輪的估值漲了三倍。

當前這個市場,對於我們企業方來說,投資款已經不是唯一的需求了。我們判斷機構的標準更多的是,機構能否最大化地幫助公司加速成長,為企業業務做增量支援。

為了拿到份額,有投資人押上“買房款”跟投

某To B企業創始人

2020年下半年,我們公司開放了一輪新融資。

這輪融資份額不多,但機構的熱情還是讓我吃了一驚。身在這個圈子,我知道現在市場搶專案現象很普遍,真到自己經歷起來確實也感受到了一絲困擾和壓力。

抬估值、強調投後資源、甚至搬出一些覆蓋創始人家庭的福利都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誘惑。在這次融資中,最讓我受寵若驚的是某個機構的投資人要拿出本來準備買房的錢與其基金一起跟投。

這筆錢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那個投資人當時和我們說,他已經說服公司挪了一點份額,原本那些份額機構打算都吃掉。

先不論機構層面,這位投資人的做法真的讓我們很感動。一方面,為了讓機構進來,這種決心和支援力度都太大了;另一方面,在投資之後,我們也不用擔心基金將來會出現問題。

當然了,我們在選擇機構時,不會被機構的盲目真誠所迷惑。對公司業務的認可與理解、以及投後的真正賦能等這些都是基礎考量因素。

這一輪沒搶到份額的機構也表達了希望我們再開一輪的訴求,但我們暫時沒有這個想法,還是保持原有的發展節奏。

我覺得對於企業來說,選擇機構其實就是一個平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創始人一定要剋制自己,時刻別忘了創業的初衷。

投前賦能,談判之前主動帶資源帶客戶

某VC投資人

機構的出資額已經不是核心競爭力,這是目前機構在市場上爭搶專案時的共識。

如今,企業明顯最在意的是機構的賦能能力。所以,有些機構為了表示誠意,同時向企業展示自己的投後資源,往往在還未就投資談判前就為企業介紹資源。

比如我們在投資某個專案之前,發現企業創始人對於員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困擾。於是,在平時與創始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根據行業經驗以及資源,針對性地幫他們提出數字化整合、以及組織架構管理等方案。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在專案閉門造車的情況下主動給予商業層面的建議,透過制定大的戰略以及三五規劃,對企業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建議。

因為類似的事前賦能,我們順利地搶到了一些專案的份額。總結下來,只要機構可以拿出符合企業痛點的優質資源,創始人通常不會直接拒絕。

其實,對於大多數第一次創業的創始人來說,企業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在精神層面給予員工信心,如何在組織保障層面進行架構梳理,如何在執行力層面進行考核盤點等都是創始人關注的重點。

當前的一級市場,花式搶專案很常見,有經驗的投資機構也不會為此進行焦慮。對於健康的企業,有投資價值的企業來說,無論匹配投資機構也好、商業合作也好,都是為了更長遠的打算,一個有企業家精神的創始人很明白自身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目前看來,企業更看重的還是投資機構的誠意,以及所能賦能的投前價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