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家電企業持續加碼新能源汽配 能否迎來戴維斯雙擊?

財聯社(廣州,記者 任超宇)訊,

前有格力電器入主盾安環境,後有美的成立汽車部件公司新建產線,家電企業在新能源汽配領域的野心越來越大。

財聯社記者採訪業內人士獲悉,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想象空間和可承載資金量大,存在進入機會。家電企業優勢在於原有技術積累和規模效應,而挑戰在於出於刻板印象的懷疑和車規級高標準。短期出貨量肯定不能和消費電器比,所以業務效果不容易起來,是否能堅持長期主義是關鍵。

家電企業大力加碼新能源汽配

近日訊息,美的集團投資成立安慶威靈汽車部件公司,註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

美的集團方面表示,日前投資成立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將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是面向未來10年的規劃。據瞭解,美的集團已擁有熱管理、電驅動和智慧駕駛三個產品線,今年將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車客戶的供應鏈,未來計劃提供新能源汽車整車系統級的解決方案。

另一個家電巨頭格力電器(000651。SZ)在新能源汽配領域也是動作連連。

2021年11月,格力以30億元入主盾安環境(002011。SZ)引發市場關注。此前,格力以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耗資18。28億元。早在2021年4月,格力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就表示,已經推出為新能源汽車研發的純電動熱泵空調。

格力電器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已經形成了針對新能源汽車應用情況的成熟的熱泵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已研發適用於北方寒冷氣候的低溫熱泵相關技術,而且在電動客車空調實現應用。對於銀隆的投資則是從儲能和產品端入手,進一步完善格力“光儲空”新能源產業鏈。

除了格力和美的,海信在去年5月31日正式完成收購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的股權交割手續。海爾於去年5月宣佈與吉利合作,將在網際網路與智慧家庭互聯、營銷渠道與營銷創新模式、金融及物聯網支付等方面合作。另外,創維則透過商標授權、渠道融合、車機系統等切入。

國內某主要新能源汽車廠商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對於家電企業拓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持歡迎態度。“充分競爭,有利於汽車配件的電動化和智慧化程序。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蛋糕很大,需要行業一起努力奮鬥,未來幾年行業格局調整的速度可能比現在想象還要快,而我們也是願意與優秀的國產廠商一起,合力推動國產新能源領域的發展。”

優勢在技術協同、品牌效應和規模化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家電企業普遍在新能源熱管理領域發力。相關研報顯示,由於各大車企加快投放新能源車型,熱管理零部件需求大增。

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冀告訴財聯社記者,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涉及到的零部件數量更多,例如電池和電機電控相關的零部件,是增量。並且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三花、銀輪等原有供貨商生產跟不上的話,就必然會有部分訂單被新進入者分走,所以家電企業進入的是一個總體規模、零部件數量和產值都在增長的增量市場,成功的機率肯定會大大的增加,相較於存量市場,失敗的機率則要小。

而從技術積累來說,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賽道中的汽車空調領域或許更能與家電企業產生協同。電動汽車制熱系統主要有 PTC 加熱或熱泵加熱兩類,熱泵的效果明顯好於 PTC,並且在冬季可有效延長續航里程。熱泵空調的核心零件包括四通換向閥、電動壓縮機、電子膨脹閥、換熱器等。

格力電器向財聯社記者介紹,格力新能源汽車空調系統的壓縮機搭載雙級增焓技術,能夠有效解決超低溫環境下制熱量不足、系統可靠性問題,能在-30~54℃可靠執行,強勁製冷、制熱。另外,雙級增焓系統性能較單級系統可提升8%~33%,採用全新熱泵系統用微通道換熱器,解決了微通道凝結水排除的難題。鋁製輕量化,NVH效能優異。

對於家電企業進軍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威爾森資訊智慧網聯應用中心總設計師竺大煒向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想象空間和可承載資金量大,存在進入機會。行業存在結構機會,原來市場話語權更多的在合資品牌,要求高,跨行供應商根本進不去。但現在新勢力等廠商,給了機會。對於家電企業,最大優勢在於規模效益。

“但這裡要區分,這些企業如果在C端沒有特別強的品牌效應,那進軍新領域的品牌疊加效應就沒有那麼強。反而大家會懷疑你做這個東西是否靠譜。”竺大煒進一步表示。

有望提升估值?業務效果還待時間檢驗

整體來看,家電行業已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家電企業亟需向其他行業突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受益於新能源車高景氣度,汽配領域也迎來市場爆發,同時家電企業又有一定的技術協同和品牌優勢。不過,目前,相關企業的佈局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形成大規模收入進賬。

“另一個挑戰是,汽車行業車規級的標準是高於消費電子的。例如家用空調使用環境是比較穩定的,但汽車的車內車外環境要複雜得多。此外,業務的增長速度要比消費電子慢很多,現在蔚小理銷量加起來,可能與知名家電廠商來比,還是九牛一毛。”竺大煒表示,“所以他們能不能有這個耐心,或者市場會不會對他們有足夠的耐心,也是挑戰,家電企業還是要真正的找到技術上的一個突破點,堅持長期主義。”

“但具體哪家廠商最後能夠跑出來,是否對現有競爭格局造成衝擊,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當下沒有前期技術沉澱形成的一個“殺手鐧”般的技術突破,那麼新進入者在這一兩年可能看不出什麼成效。因為零部件的成熟應用至少要18~24個月,汽車廠商需要經過好幾輪驗證。從驗證到上車,這個車型可能到2023年或者2024年才有上市的可能。” 王冀如此表示。

格力電器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進軍新能源汽配領域,是格力作為製造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其中有著清晰的底層邏輯。目前,格力的新能源汽配領域產業與主業相比,規模及市場份額在一定差距,處於發展階段。整個新能源領域產業對於格力電器是非常重要的板塊。

有行業分析師告訴財聯社記者,對於家電企業開拓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第二賽道,市場應給於其價值重估的機會。

不過,最終業務落地,還需市場來檢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