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此方劑出自《傷寒論》,其條文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手足厥逆,也就是手足寒涼。究其原因是因為陰寒阻礙陽氣,血脈的流通,溫陽功能閉阻,不達四末,陰陽不相順接,從而導致手足厥冷,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青紫,冰冷等。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對於上文的說法,究竟怎麼理解呢?手足厥寒的原因很多,少陰陽虛可導致手足厥逆,如四逆湯證。還有熱厥,是熱邪內伏,陽氣內鬱而不能外達,它的病因是熱邪,故為熱厥。如《傷寒論》說:“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氣鬱不能宣通,導致陽氣內鬱,不達四末也可導致手足厥逆,如四逆散證。此證為陰血不足所導致的手足厥逆。從脈象上可以鑑別,“脈細欲絕者”,微主陽虛,細主血虛,給手指的感覺極細,如同絲線,這就提示了陰血的不足,陰血不足,脈管內的血液必不充盈,故見細脈,血虛四末失養,從而導致手足逆冷。對於此證的治療宜養血散寒,溫通經脈。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的組成為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證多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醫宗金鑑》說:“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除寒邪,振陽氣,通經脈,溫手足之效。故許宏《金鏡內臺方議》說:“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相比較,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裡,陽氣內鬱而不達四末所致。其主要以柴胡證為主,側重於氣鬱不舒,見有全身不涼,唯獨手冷特別明顯,不容易出汗,婦女經前反應較明顯,容易乳房脹、腹脹、胃脹等,此證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四逆湯的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其以附子證和乾薑證為主,側重於脾腎陽氣大虛,見有全身畏寒汗出,精神極度疲乏,衰微欲寐,容易腹瀉清稀,脈微欲絕等,在久病大病重症中較為常見;當歸四逆湯的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以當歸證和桂枝證為主,側重於正虛寒凝經絡,以肢體關節沉寒痼疾為主。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總之,本方用於血虛寒厥證,一般認為本方是治療凍瘡的專方,運用此方治療凍瘡、下肢關節疼痛等,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為辨證要點。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痺、婦女痛經、男子寒疝,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的患者。若婦女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氣止痛。另外,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太陽說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