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城地裡的斜街

關於古代城地裡的斜街

我國古代建城、建都都講究“中”字,正如《禮記》:中庸 之道,不偏謂之中。中者,中間也。按《三禮圖》中的周王城 圖來看,宮城居申,規劃方整,全城每面三個城門,大街直 通,皇宮建在城的中間。這是我國古代城池規劃與建設的 標準,這其中沒有一條斜街。人們自然達守建設,但是我國 版圖甚大,加之交通不便,在各地建城,也出現許多斜街, 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形成。但是在都城中,地形的狀況也 因為河道之通達,或引河入城,在這樣的情況影響下,就出現了斜街。

關於古代城地裡的斜街

試觀,我國曆史上都城規劃城市建設多多少少有一些 斜街。雖然斜街數量並不大多,但是畢竟是一種現象,不論 怎樣,斜街之出現,它也豐富了規劃的內容。

春秋戰國齊國的臨溜城,基本上都是筆直的大街,其 中在宮殿區就有一條斜街十分明顯。

唐屬渤海國東京城,全城有三條斜街。 北宋東京城因為在東京城從舊曹門到新曹門之間有 南斜街,北斜街,牛行街,這三條都是斜街,都向東北方向傾斜。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五丈河從宋故宮宮城東北角到東 北水門之間為一條斜的河道,即是五丈河。同樣在故宮宮城之西北角向西北水門之金水河也是一條斜向的河。 所以從東華門經間閩門,到固子門之間的這一條梁門大街 也是一條斜街,這是受到金水河的影響產生的。

在東京城的東南方向從周橋到大通門之間也有一條 斜方向的河,即是汴河東半段,在它的影響下又出現一條斜街,即是從周橋到舊宋門又到新宋門之間又是斜街。除 此之外在拱宸門外有斜街,安遠門外有一條襖廟斜街。總 的來看,北宋東京城即有這五條斜街。

關於古代城地裡的斜街

宋元時代東州城已有兩條斜街,一條是清淨寺門前大 街斜向西北方向,另一條是子城中心,一條街經過開元寺 斜向西北方向,這兩條斜街至今猶存。明代南京城也有斜 街,其中一條是自鐘鼓樓斜向西儀風門。四川成都清代舊 城,皇城正方形,為正南正北方向,但是宮城之外的街巷全 部做東北西南方向,西南東北方向,全部做斜街。

在北京城裡,宣武門外有下斜街,在崇文門外有東河 清、北河灣、珠營衚衕、縷子衚衕、王大乙衚衕,都是斜街。 和平門外有李鐵柺斜街、樓桃斜街、觀音寺斜街,在前門外 偏東有大蔣象衚衕、大蓆衚衕、冰窯衚衕,長巷下頭條、二 條、三條四條、草廠,從一條到九條都是斜街,在內城裡的 鼓樓西大街,大石碑衚衕、菸袋斜街、什剎海的南端羊房胡 同,這些也都是斜街。其中最長的斜街當屬北溝沿(改名趙 登禹路)。北部從新街口的崇元觀,南邊到宣武門的國會街、 全長有五里。這些斜街,基本上,都是由於當年有河道,沿 河而形成的。

至於外縣縣城也常有斜街出現。例如:山西石樓縣城 有兩條斜街東南——西北方向。寧鄉縣城東北、西北方向 斜街。聞喜具城南門至西門為一條斜街。這也是由於河道 之舊跡,水乾之後或者河水未乾時所形成的以及自然地勢 所影響的。

當年,對全城進行正式規劃之時,即當然注意這一點, 儘量使全城遵循古制,不能用斜街來破壞城池的街道之方 正性。一座城池的建立,對斜街是要盡力避免的,雖然一旦

出現,對交通沒有影響,有時還達到方便的程度,但是對傳統習慣之禮制有破壞性,如沒有河道等的影響基本上不會 出現斜街。這是古代城市規劃的一條原則。

斜街的出現,最主要的是對進行建設房屋不易處理, 房崖建築達不到正南正北方向要求,如果堅持南北方位, 那麼沿河街(斜街),房屋院牆十分不整齊。如果將房屋面尚 斜街,也造成銀齒形十分不整齊。這樣的建築佈局難以整 合,會形成侷限性。特別是晚清、近代數十年間,有些城市裡 出現以廣場為中心放射性道路,這當然都是斜街,這是從 外傳來的,並非傳統的式樣,對這個問題,要適當避免為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