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的象徵。有人說它像一排貝殼,鑲嵌在悉尼港畔;也有人說它像風帆,遊在港灣之上;還有人說它像一群翩翩起舞的白鷗,準備衝向大海,去搏擊無邊的海浪……,說的都有道理。面對它,每個人都可以做任何想象。出國前查過一些資料,對悉尼歌劇院的情況略知一二,可真正靠近悉尼歌劇院,還是由衷地感嘆:實在太美了!

很佩服歌劇院的選址人,因為歌劇院的地理位置實在太絕妙了!它建在悉尼港畔的舌狀半島上,三面臨水,正面正對著海港大橋,背後倚著植物園,它,與它周邊的海港大橋、錯落有致的樓宇、蔚藍的大海、宜人的植物園等等,構成絕妙佳景。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更佩服歌劇院的設計者約恩·烏特松(Joem Utzon),他竟能在這麼絕妙的地理位置上設計出這麼絕妙的歌劇院。歌劇院有著非常獨特的建築特色,它的整個外牆採用不發光的瑞典白陶瓦鋪成,共用了105萬塊,組成大小10個“貝殼”,經過特殊處理,不怕海風的侵襲,光滑的陶瓷加上弧形結構,連鳥糞都澆不上去,遠遠看去,多年如一日,光亮如新。據說歌劇院自建成後只清洗過一次,當時是一個搗亂者爬上了屋頂,將著一桶液體(汽油或油漆之類的)灑向了屋頂。歌劇院周圍有許多觀賞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歌劇院,景景不同,景景皆佳。

如果瞭解了悉尼歌劇院建造的過程,一定會對這座歌劇院、對設計者約恩·烏特松發出感慨:不容易啊!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悉尼市民的的強烈呼籲下,澳大利亞政府終於同意建造歌劇院。當時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徵集設計圖樣。而當時的丹麥設計者約恩·烏特松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師。他很想參與這次徵集活動,也設計了多個圖樣,但都不理想。他日復一日地冥思苦想,有一天,他邊想設計方案邊拿出一個橘子,當刀切開橘子的一剎那,弧形的橘皮觸動了他的靈感,於是,歌劇院屋頂結構設計方案產生了,他來不及作詳細描繪,將一張草圖交了上去。沒想到,這個方案以其獨特的個性,同時被當時的評委看中,一舉從32個國家2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1959年,歌劇院正式動工。但沒想到的是,其建造過程竟達14年之久。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歌劇院的建造過程中,經費遠遠超出了預算,而且施工者發現原設計方案有某些不切實際的地方,這一發現無疑要將原方案推倒重來,工程只得暫時停下。在此情況下,政府想省錢“偷工減料”,但烏特松堅決反對。鬧到最後,雙方傷了和氣,烏特松被解聘了,他一氣之下離開了澳大利亞,發誓再不去悉尼。餘下的工程設計不得不由澳大利亞的設計師完成。其全部費用為1。2億美元,遠遠超出最初700萬美元的預算。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197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主持了歌劇院的落成典禮,但有意思的是,典禮上竟然連設計者烏特松的名字都沒有提到。但烏特松註定與歌劇院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1999年,應悉尼政府的請求,烏特松又設計了悉尼歌劇院的西柱廊。2006年3月,英國女王又主持了西柱廊的落成典禮,並在典禮上對烏特松進行表彰。但此時的烏特松已是88歲的老人,他已無力重返悉尼,只好由他的兒子代表他參加典禮並接受榮譽,他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從此不再去悉尼。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烏特松儘管為了悉尼歌劇院飽受“折磨”,但他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據說在悉尼歌劇院方案被採納後,曾有人調查過他,發現他從未設計過任何建築或者說是他的作品從沒被採納過,這時人們才驚呼:悉尼歌劇院是烏特松的處女作!哪個設計家的處女作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烏特松做到了!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他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卻發誓不再去悉尼

有人說,如果把悉尼比作一位美麗的少婦,那麼歌劇院就是她的一枚閃光的胸花,以驕人的姿態出現在最耀眼的地方,吸引著無數眼球的注意,甚至烙在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圍著歌劇院,從各個角度領略了其無窮的魅力,唯一遺憾的是,沒有機會走進去,聆聽一場世界級的音樂會。留個遺憾吧!

頂部